
第6章 歌頌女子的民謠
——《陌上桑》
漢樂府·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1]為羅敷。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2],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3],耳中明月珠;緗綺[4]為下裙,紫綺為上襦[5]。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着帩頭[6]。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7]從南來,五馬立踟躕[8]。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使君謝[9]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10]。青絲繫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11],可值千萬餘。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12]。為人潔白皙,鬑鬑[13]頗有鬚。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14]。
註釋
[1]自名:自道其名。
[2]籠系:桑籃上的絡繩。
[3]倭墮髻:狀如堆雲而下墮的髮髻。倭(wŏ),粵音woz。
[4]緗綺:緗,杏黃色。綺,有花紋的細綾。
[5]紫綺為上襦:襦,短襖。指上身穿着紫綾的短襖。襦(rú),粵音如。
[6]帩頭:即“綃頭”,也叫“綃紗”。古時男子束髮,帩頭就是用以束髮的紗巾。古人束髮以後再加冠,帽子大約是戴在帩頭之上的。
[7]使君:漢時稱刺史和太守為“使君”。此處未必確指,只是說有一位大官而已。
[8]五馬立踟躕:五馬,指使君乘坐的車套着五匹馬,極言其儀從之盛。踟躕,指使君的車停止不進。踟躕(chí chú),粵音遲廚。
[9]謝:告、問。
[10]驪駒:純黑的馬。
[11]鹿盧劍:古時的一種長劍,劍柄上用玉來雕刻成井上的轆轤的形狀。
[12]專城居:專居一城,為地方大員,如刺史、太守之類。
[13]鬑鬑:鬍髭很長的樣子。白面長髯是當時男性美的標準。鬑(lián),粵音廉。
[14]殊:特殊,秀異出眾,含有尊貴的意思。
導讀
詩歌在周代以至春秋時代的地位很高,甚至成為諸侯間酬答的用語,但經歷了戰國以至秦代,因政局動盪,戰事頻仍,民不聊生,已很少詩歌作品。到漢代天下一統,人民生活較為安定,詩歌創作又再蓬勃起來。先秦時代的《詩經》和《楚辭》,至漢代分別發展為不同的文學體裁。《楚辭》的鋪張揚麗風格發展為“漢賦”,不過已失去屈原發抒一己憂憤的特色,轉而為歌頌盛世的華麗作品。漢武帝獨尊儒術,讀書人都致力鑽研儒家經學和寫作歌頌盛世的漢賦,《詩經》傳統的歌詠質樸感情作品已很少在上層文人中出現。不過漢代並非沒有可讀性高的詩歌,這些詩歌其實都來自民間,作者已不可考。西漢初期,朝廷設置官署掌管音樂事務,名為“樂府”。在漢武帝時代,這官署有一個特別任務,就是仿效《詩經》的“採風”傳統,收集各地的民歌。這批收集得來的民歌,被後世稱為“漢樂府詩”。
漢代的樂府詩秉承《詩經·國風》的傳統,表現了當時人民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感情,富有生活氣息。這些詩多是敍事詩,像說故事一樣,寫出一般人民的生活情狀,也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和政治的看法。其中包含了那個時代的苦與樂、愛與恨、對生與死的人生態度,也有對國家政策的評論。這裏介紹其中一首代表作《陌上桑》,寫一個採桑女子的故事,又稱為《豔歌羅敷行》。全詩的戲劇效果很強,更帶有喜劇感。
《陌上桑》屬於“相和曲”,按樂章可分為三大段。詩的第一段介紹女主角出場,更着力描寫她的勤勞和美麗。詩的開頭不直接寫人,卻由日出寫起,像一個導演運用他的鏡頭,從天空的東南角開始,移到一座秦氏人家的樓房。然後引領讀者的視線穿堂入室,看到裏面的一位好女子。這位女子有名有姓,是秦氏女,自名為羅敷。中國古代女子地位低微,即使在文學作品中寫到女性,也大多是無名無姓,像這裏所寫較為罕見,也可見作者對這位女子的重視。這裏先寫羅敷“善蠶桑”,也就是養蠶織布,而且自行到城南一角去採桑。可見這位女子並非深處閨中,而是喜歡工作,活潑而勤勞。
詩的下面寫羅敷的美麗,但並沒有直接寫她的面貌和身形,而是用了襯托的手法去凸顯她的美麗。先寫她用來採桑的籠子,都是用上好的材料來做。然後寫她頭上的髻、耳戴的首飾、所穿的衣着都十分講究,可見她並非尋常農家的荊釵裙布女子。最有趣的是當羅敷走在路上,其他人對她的反應。挑擔的人放下擔子,只顧捋着鬚看她;少年連忙整理帽子頭巾,希望羅敷能看自己一眼;耕田鋤地的人都忘了手中工具,停下來看她。羅敷並沒有與這些人交談接觸,已令他們神魂顛倒,可見羅敷的吸引力有多大。
第二段寫的是一段獵豔被拒事件。羅敷的美貌不僅吸引了一般平民百姓,也吸引了遠道而來的官員,令他立刻展開追求。詩中所寫的“使君”,是古代對長官的尊稱,他的座駕有五匹馬,可見地位不凡。他看到羅敷時也驚豔不已,勒馬駐足觀看,並派使者前去查詢羅敷的身世和年歲,羅敷一一回答。使君更進一步前來與羅敷搭訕,請她登上自己的座駕同遊。羅敷卻一口拒絕邀請,並不客氣地說使君的做法不明智,因為使君已有妻子,羅敷已有丈夫。
古代官宦人家,有妻子的再去追求其他女子是很普通的事,有權有勢的人也不怕搶奪他人的妻子。因此羅敷除了直斥其非,還要有一套應付的方法。於是她向使君不斷誇耀自己的丈夫,這就是詩的第三段樂章。她口中的夫婿氣派非凡,單看他騎的馬以黃金裝飾,腰中寶劍價值連城,已知他的身份高貴。他十五歲已開始當官,到現在官位已不小;而且相貌英俊,風度翩翩,人人對他稱頌。羅敷極力誇耀丈夫的用意很明顯,是向使君表示不要隨便打自己主意,因為自己的丈夫比使君更有地位,外貌風度也更好。詩歌到這裏便完結,並沒有寫使君的反應,但讀者再想像下去,也可意會使君應是灰頭土臉地離開了。
《陌上桑》全篇五十三句,每句五言,共二百六十五字。雖說這詩的主題是歌頌羅敷的美麗與智慧,描寫她反抗好色的官員,但從題材的選擇,明顯看到與《詩經》那種浪漫愛情詩篇有所不同,對女子的要求是恪守禮教,從一而終,配合當時的正統道德觀,可見社會形態的轉變。
與《詩經》相比,漢樂府詩在內容及表現手法上更豐富多彩,主要有雜言體和五言體。《陌上桑》是整齊的五言詩,而且有人物刻畫,有故事情節,結構完整,手法純熟。這些漢代敍事詩成為詩歌其中一個主流,影響了後世詩人多有仿效。五言詩也逐漸取代《詩經》的四言體,成為中國詩歌的主要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