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堂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吉凶者,貞勝者也」,「吉凶」只是人事上的吉凶而已。「貞勝者也」,「貞」是一個較難解釋的字,不過傳統的注解家,例如魏晉之間的韓康伯解作「正」;後來朱子補充一個「常」字,以「正常」解釋「貞」,這樣,「貞」字的意義就清楚了。「貞」字本來除了占問之義外,古代鼎的象形字,便是「貞」。商周時的青銅器中,巨大的鼎,三足而立。三足鼎比四足鼎更平穩,四足鼎會因地面不平而傾斜,但三足鼎即使地面略為不平,它仍能穩立,所以三足鼎代表了穩定之意。鼎者,定也;定者,正也;正者,常也。常,即是永恆不變。因此,這個意思是根據原來的具體實物青銅器的「鼎」,引申變成了「正」和「常」。照字面解釋,人間的吉凶,「正常」的就會得到勝利。這是甚麼意思呢?其實環顧現實人世間,不正之人發大財,但善良卻貧窮的人極多,因此說「守正道」、「合常理」的就能得「吉」,這話看似不通。但是,我們需注意:三千年前《易經》的判斷基礎,是用了當時的道德標準,合乎道德標準的,才有「吉」的判斷詞。卦爻辭會不會說「打劫,吉」、「欺騙,吉」的呢?相信自古迄今,不要說《易經》、甚至是黃大仙的靈籤也沒有這樣的說法,因為三千年前以德來定吉凶的傳統,一直沒有改變的緣故。不過當時還沒有說得那麼明顯,但到了儒家的易學就不同了。《十翼》就是儒家的易學(除了陳鼓應教授才認為是道家易學),儒家是重德的,因此把原本的《周易古經》的「德」的觀念,發展得更明確。這句句子就是最明顯地講出了合乎道德就是吉。所謂「吉凶」,不可以用人事上的幸福與不幸福來作為標準的。而是凡守常道,行事合乎正道的,就稱為「吉」。違背常道、正道的,就稱為「凶」。因此說,所謂「吉凶」,是以正道作為標準,這就叫「貞勝者也」。「貞勝」,正常的戰勝不正常而得吉,這才是它真正的意義。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天地所展現出來的規律或一切見得到和見不到的事物,因為它是永恆地守著常規,合乎正道的,所以得到人類無限的尊敬、是我們永遠模仿、效法的對象。「觀」字是向上仰望,有崇拜、瞻仰、模仿、效法的意義。因為天地有正常的運行規律,所以受到人類無限的注視和效法。唐代是非常強盛的朝代,唐太宗在位時的年號為「貞觀」,來源就是出自這裡,意思是說太宗希望自己的一生功業可以作為後世瞻仰、模仿、效法的典範。可能自許過高,尤幸太宗的所作所為,在中國歷史上亦無愧此年號。有這樣的豪氣,就要有這樣的作為,不能說過就算,要真正努力不懈,功業如同唐太宗,方才無愧於以「貞觀」為年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因為日月具備正常合理的規律,因此,由古至今,都能永恆無息地展現出它們的光芒,照明(臨)大地。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天下之動」的「動」指的是人的行動,指在天覆蓋之下,萬物的變動和人類的行事、行動。「貞夫一者也」,貞,正也,合乎道義,所以得勝得吉;一是守一、合一之道,雖然行動的方法或原則眾多,但持守著合一或致一的原則,做事就會成功,否則就會或凶、或悔、或吝。

「貞夫一」的「一」字,意義極其豐富。各位讀過《論語》的,一定會記得孔子有一天對他的得意門生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我所講的眾多理論,可以「一」字貫通)。曾子答:「唯」(明白了)。其他學生不明白,等待孔子離開後,問曾子甚麼是「一」。曾子說:「忠恕而已矣」(就是忠恕這兩件事)(《論語‧里仁》)。本是一事,現在曾子說是忠、恕二事。這是否孔子的原意呢?事後孔子沒有評論,其他弟子亦沒有詢問證實,只好相信曾子的說法了。其實「一」,不單為儒家所重視,道家亦重視「一」。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老子》第三十九章)。老子所說的「得一以為天下貞」,是否這裡「貞夫一」的來源呢?陳鼓應教授據此又可高興地說《易傳》是道家的作品了。其實,這裡「貞夫一」的「一」,下文說明是《乾》的易和《坤》的簡。這個「一」其實是「二」。孔子的「一」是忠和恕,而《繫辭傳》的「一」就是「易」和「簡」,所以下文就接著說《乾》和《坤》了。

何謂「一」?其實是兩種事物巧妙的混合為一,「合一」就叫做「一」。後來北宋的大哲學家張載對此發揮得最好,他說「一故神,兩故化。」(《正蒙‧參兩》)因為宇宙事物能夠巧妙合一,我們便能見到它神奇莫測的變化。但當事物是對待、兩者相反相成之時,它們便會互相推動,於是整個宇宙運行變化不休。這是說宇宙萬事萬物的變化過程。因此,凡「一」的背後,就是「二」。即「二」的合一,才是「一」。「一」本身就是「二」的巧妙地混合。不巧妙地混合,叫「二」。例如夫妻親蜜地結合,二人變為一人,便是「一」,否則同床異夢,便成為陌路人,也就是「二」了。無論由微觀到宏觀的宇宙,這道理都是對的。這就是「貞夫一」的意思。現在是講人事。下面繼續發展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