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
《左傳》
【引言】
本文表面上是論打仗之道,實際上卻是論治國之旨。怎樣才能管治好一個地方,我們的領袖、或是明日領袖的你們,實在要緊記。得民心者得天下,但願這個小城的在上者,都不是施小惠、行小信的肉食者。
曹劌論戰(1)
《左傳》
十年(2),春,齊師伐我(3)。公將戰,曹劌請見(4)。其鄉人曰(5):「肉食者謀之(6),又何間焉(7)?」劌曰:「肉食者鄙(8),未能遠謀(9)。」乃入見(10)。問:「何以戰(11)?」公曰:「衣食所安(12),弗敢專也(13),必以分人(14)。」對曰:「小惠未遍(15),民弗從也(16)。」公曰:「犧牲玉帛(17),弗敢加也(18),必以信(19)。」對曰:「小信未孚(20),神弗福也(21)。」公曰:「小大之獄(22),雖不能察(23),必以情(24)。」對曰:「忠之屬也(25)。可以一戰(26)。戰則請從(27)。」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28)。公將鼓之(29)。劌曰:「未可。」齊人三鼓(30)。劌曰:「可矣!」齊師敗績(31)。公將馳之(32)。劌曰:「未可。」下,視其轍(33),登軾而望之(34),曰:「可矣!」遂逐齊師(35)。
既克(36),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37)。一鼓作氣(38),再而衰,三而竭(39)。彼竭我盈(40),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41)。吾視其轍亂(42),望其旗靡(43),故逐之。」
【典籍簡介】
《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時期魯國史官左丘明(公元前五五六至公元前四五一年),根據孔子所編訂的《春秋》而下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是中國史學史上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四六八年),這二百多年間各諸侯國在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歷史。《左傳》記載的內容既豐富、又仔細,不但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更是一部很有文學價值的歷史文集,其中對史事細節的真實記述,以及關於戰爭的描寫和人物的刻劃等,對後世文學都有深遠影響。
【注釋】
(1) 《曹劌論戰》:本文選自《左傳•莊公十年》,題目是後人所加的。曹劌(gwai3〔貴〕guì):春秋時魯國(在今山東省境內)人,任魯國大夫,曾協助魯莊公擊退齊軍,亦參與過齊、魯兩國在柯的盟會。
(2) 十年:即魯莊公十年(公元前六八四年)。
(3) 齊師:齊國的軍隊。師:軍隊。伐:攻打,侵犯。我:這裏指魯國。《左傳》是魯國人左丘明所作,所以稱魯國為「我」。
(4) 公:即魯莊公。戰:迎戰,出戰。請見:求見。
(5) 鄉人:同鄉的人。
(6) 肉食者:吃肉的人,這裏指官員。古代一般只有官員或貴族,才能經常吃肉。謀:謀劃。
(7) 何:為甚麼。間(gaan3〔諫〕jiàn):參加,參與。焉(jin1〔煙〕yān):語氣助詞,這裏表示疑問的語氣。
(8) 鄙(pei2〔普己切〕bǐ):目光短淺。
(9) 未能:不能夠。遠謀:深謀遠慮,把問題考慮清楚透徹。
(10) 乃:於是。入見:入宮拜見魯莊公。
(11) 何以戰:即「以何戰」的倒裝句,指「憑藉甚麼出戰」。以:憑藉,依靠。
(12) 衣食所安:指衣食等賴以為生的東西。安:養,為生。
(13) 弗敢專也:不敢獨自享用。弗(fat1〔忽〕fú):不。專:獨佔。
(14) 必以分人:是「必以之分人」的省略句,意思是:一定會把(衣食等資源)分給他人一起享用。人:這裏僅指魯莊公身邊的大臣和貴族,而非所有百姓,符合下文「小惠未遍」的意思。
(15) 惠:恩惠、好處。遍:遍及所有人。這句是說:這些小恩小惠沒有遍及全國所有百姓。
(16) 從:跟從,聽從。
(17) 犧牲(hei1 sang1〔希甥〕xī shēng)玉帛(baak6〔白〕bó):用作祭祀(zai3 zi6〔際字〕jì sì)的物品。犧牲:祭祀時用的豬、牛、羊等牲口。玉帛:祭祀用的玉器和絲織品。
(18) 加:這裏指虛報、誇大。
(19) 必以信:必定以誠信(來祭祀神明)。信:誠實,守信用。
(20) 小信未孚(fu1〔膚〕fú):不虛報祭祀用品的數量,只是小信用,還不足以取得神靈的信任。孚:相信,信任。
(21) 福:這裏作動詞用,指賜福、保佑。
(22) 小大:小的和大的,意指所有。獄:案件。
(23) 雖:雖然,即使。察:明察,不出絲毫差錯。
(24) 必以情:一定根據實情(來作出裁決)。情:實情。
(25) 忠之屬也:這是盡力做好分內事的表現。忠:盡力做好分內事。屬:種類,在這裏可以解作表現。
(26) 可以一戰:是「可以之一戰」的省略,意思指「可以憑藉(這條件)打仗」。之:這裏指「據實裁決案件」這件事。
(27) 則:那麼。請從:請允許我(曹劌)跟從。
(28) 公與之乘:魯莊公與他(曹劌)一起乘坐(戰車)。長勺(zoek3〔爵〕sháo):魯國地名,在今山東省萊蕪市。
(29) 將:打算。鼓之:敲打戰鼓,即擊鼓進軍。
(30) 三鼓:敲打了三次戰鼓,即進軍了三次。
(31) 敗績:被打敗。
(32) 馳之:驅動馬車追趕敵人。
(33) 下:下車。轍(cit3〔設〕zhé):車輪在地上碾壓出的痕跡。
(34) 軾(sik1〔色〕shì):車輛前邊用來扶手的橫木。之:這裏指齊軍。
(35) 遂:於是。逐:驅趕。
(36) 既克:取得勝利之後。既:已經。
(37) 夫(fu4〔符〕fú):發語詞,無實義。戰:戰爭,打仗。勇氣也:所依靠的是勇氣。
(38)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戰鼓可以振奮士氣。
(39) 再:第二次擊鼓。衰:衰敗。竭:窮盡,這裏指士氣已經完全沒有。
(40) 彼(bei2〔比〕bǐ)竭我盈:敵軍(擊鼓三次,)士氣已經枯竭,我軍(才第一次擊鼓,)正是士氣振奮之時。彼:他們。盈:充滿。
(41) 伏:埋伏。
(42) 其:代詞。指齊軍戰車。
(43) 靡(mei5〔美〕mǐ):倒下。
【解讀】
本文所記述的,是春秋時期魯國與齊國在長勺發生的戰爭,史稱「長勺之戰」。「長勺之戰」是中國古代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本文通過描寫魯國大夫曹劌和魯莊公在戰前、戰時和得勝之後的對話,刻劃出曹劌能言善辯、深謀遠慮、才能卓越的形象,同時也說明了取得民心和正確戰略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開戰之前的準備:通過曹劌對魯莊公施政的回應—「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和「忠之屬也」,層層展現出取得民心對於戰爭勝利的重要性,勝過大臣支持、神明庇佑,也呼應了曹劌在文章開始時所說的「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第二部分寫戰時的情況。曹劌深知「一鼓作氣」可以提升士氣,如果不能把握戰機,就會「再衰三竭」,因此趁齊軍三擊鼓後,才準許魯軍第一次擊鼓,趁敵人士氣低下時,以強橫的士氣加以攻擊,表現出曹劌卓越的軍事才能。
最後一部分寫魯軍取勝之後,曹劌解釋自己之所以仔細觀察敵軍撤退的車轍、倒下的軍旗,是因為要提防敵人設伏。這說明曹劌是個心思細密、有勇有謀的軍事家。
本篇文章以精妙的對話、細緻的描寫,刻劃出曹劌有遠見、有計謀、有心思的將領形象。
【文化知識】
經、傳、注、疏
古代會把某學術範疇內極為重要、且可作為標準的典籍稱為「經」,而為「經」所作的注解則稱為「傳(zyun6〔自願切〕zhuàn)」或「注」,而為「傳」再作注解的典籍就稱為「疏(so3〔算課切〕shū)」或「注疏」。《春秋》雖無「經」之名,但有「經」之實—「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因此《春秋》不但是魯國的史書,更儒家的經書,以作為君臣各安其位、各守其分的參考標準。
然而《春秋》所敍之事非常簡略,因此後人為之作注,流傳至今的有三種: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的注解稱為《左傳》,齊國人公羊高所作的稱為《公羊傳》,魯國人穀梁赤所作的稱為《穀梁傳》。這三種注解,合稱「春秋三傳」,都是儒家的重要典籍。至於「春秋三傳」,也有後人為之作注解,好像:西晉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作者已不可考的《春秋公羊疏》、唐代楊士勛(fan1〔紛〕xūn)的《春秋穀梁疏》等。
【練習】
(點擊鏈接查看參考答案)
❶ 文中的「肉食者」所指的是甚麼人?鄉人和曹劌怎樣評論他們?
A)肉食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鄉人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曹劌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❷ 為甚麼曹劌在作戰時沒有及時擊鼓和追趕?這可以反映出他的哪些性格特點?
❸ 大臣、神明、百姓,在曹劌心目中哪一項才是戰爭的致勝關鍵?為甚麼?試以文章內容作簡單說明。
❹ 上古文字不及現在的多,一個字有時會肩負多個意思,因此多義字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請選出下列畫有底線的粗體多音字的意思,把答案填在括號內。
就 的 曹劌 齊軍 然後
A)之
小大之獄 ( )
公與之乘 ( )
B)而
登軾而望之 ( )
再而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