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虫记2:虫中取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十字花科蚜蟲撤軍

1950年代中期,十字花科蚜蟲(Brassica Aphids)已開始為患香港蔬菜。漁農處1963-64年年報已提及這些蚜蟲在冬季引致蔬菜損失嚴重。其後於1969-70及1970-71年年報再指出,由蚜蟲傳播的“蕪菁花葉病”,俗稱“花葉病”(Turnip Mosaic Disease)(圖一、二)為害已越來越嚴重,除引致主要蔬菜品種如白菜、菜心、蘿蔔等減產外,更損害牠們的品質和經濟價值,花葉病一經染上後便無藥可醫。

圖一:健康的蘿蔔葉片。

圖二:1960-70年代,蚜蟲傳播“花葉病”,受到感染的蘿蔔葉片呈現黄色斑紋,葉面皺縮和葉形畸異等病徵,菜株生長遲滯而變得矮小。

圖三:1960-70年代,為害十字花科作物的主角之一:偽菜蚜;在顯微鏡下牠的有翅成蟲、無翅成蟲,具有翅芽的老齡若蟲和其他若蟲。

在1974年,我進行了為期約3年的十字花科蚜蟲生態研究。當年香港的十字花科蚜蟲有兩種,即“偽菜蚜”,又名“菜縊管蚜”或“蘿蔔蚜”(Turnip Aphid)(學名:Liaphis pseudobrassicae,以前命名為Lipaphis erysimi(圖三、四)和“桃蚜”(Green Peach Aphid)(學名:Myzus persicae)(圖五、六)。生態研究主要包括這兩種蚜蟲的季節性變動、牠們的生殖能力及習性、有翅成蟲的季節性及每天24小時的活動情況、牠們在田間的天敵種類,以及以非化學農藥方法防治蚜蟲和“花葉病”傳播的可行性。研究成果於1977年寫成博士論文,內容撮要已在2011年出版的《尋蟲記——大城市小生物的探索之旅》中介紹過。

圖四:1975年,田間研究時拍下的有翅偽菜蚜。

圖五:田間研究時拍下的桃蚜若蟲相片。

圖六:1975年,田間研究時拍下的有翅桃蚜相片。

總括來說,在1960和1970年代,偽菜蚜和桃蚜是新界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蟲,單食性(monophagous)的偽菜蚜因繁殖力強及專一侵襲十字花科,所以在吸取蔬菜營養的破壞力較多食性(polyphagous)的桃蚜為強。反過來說,在傳播“花葉病”方面,有翅桃蚜在晴朗天氣、乾涼的秋天及冬季特別活躍,所以在傳播病毒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根據當年田間觀察和研究,發現這兩種蚜蟲的天敵種類不少,包括捕食性的食蚜蠅及八個不同品種的瓢蟲(圖七)。桃蚜及偽菜蚜亦被兩種小繭蜂寄生(圖八)。此外,牠們也被一種名為Entomophthora frenii的真菌(Fungus)侵襲(圖九),但受攻擊致死亡的百分率很低。

圖七:1975年研究十字花科蚜蟲生態時,發現不少捕食蚜蟲的瓢蟲,包括有A狹臀瓢蟲;B及C八斑和瓢蟲;D雙帶盤瓢蟲;E及F六斑月瓢蟲;G,H及I龜紋瓢蟲。

圖八:田間研究時拍下的桃蚜被小繭蜂寄生後變成金黃色空殼的“蚜蟲木乃伊”(mummified aphid),蚜蟲的輪廓包括6隻腳和一雙腹管仍清晰可見。

圖九:1975年田間研究時拍下的桃蚜在菜株為害情況,圖中淺綠色的是無翅成蟲,下方的三數隻乾枯了的蟲體便是受真菌感染的情形,淺色的是較初期,褐色的(圖最中下方)是中期,最後整個蚜蟲身體會變成黑色。

圖十:顯微鏡下的甘藍蚜無翅成蟲和牠出生不久的小若蟲。

圖十一:很多本地農民已轉移至內地各省種植十字花蔬菜,圖示在寧夏一個信譽農場大規模種植這類蔬菜的情況。

在籌備寫作本書時,我構思中這篇文章,主要是想談及1960年代與2010年代這兩段期間,蚜蟲為害十字花科作物出現的蟲數的明顯轉變,數十年前公認為嚴重害蟲的偽菜蚜和桃蚜,現今已不易遇上,這三數年間,我多次囑託農友幫助尋找或留意蚜蟲活標本,以提供更清晰圖片作輔助描述此文章之用,可惜到這書付印時,仍未能如願,間接證明了這類蚜蟲,已不再是本地十字花科的主要害蟲。反而意外地,透過漁農自然護理署有關專家的資料,發覺另一種後期才在香港浮現的蚜蟲品種,在十字花科作物上出現的頻度比偽菜蚜和桃蚜更高,牠就是著名為害溫帶十字花科作物的蚜蟲品種“甘藍蚜”,(又名“菜蚜”)(學名:Brevicoryne brassicae)(圖十)。

其實,在1981年我和溫禮賢合著的《香港農作昆蟲名錄》中,所記錄到的桃蚜有31個植物寄主,其中9個屬於十字花科;菜縊管蚜則只有8個作物寄主,全部屬於十字花科;而當時甘藍蚜在香港尚未有記錄。

圖十二:選擇保存田邊的雜草如圖中的鬼針草,會提供更多花蜜來源,有利益蟲生長來制衡害蟲如蚜蟲。圖左方的食蚜蠅正取食花蜜維生,而小小寄生蜂(圖右上方)亦不甘後人站立於小花上準備開餐。

圖十三:在田邊加種一些常開花的植物如連生桂子,可吸引益蟲如瓢蟲類覓食和產卵,圖左有淺黃色斑點的瓢蟲幼蟲,正爬近黃色的蚜蟲堆準備進食。

這幾十年來,以上所描述的十字花科蚜蟲在香港急劇減少的現象,可算耐人尋味,最關鍵的原因,相信是香港市區化發展令耕地減少,用來種植十字花科蔬菜的農地比例更少,很多本地農民已轉移至內地大規模種植此類蔬菜(圖十一),再運回本港出售,導致新界農民避重就輕地改種其他蔬菜品種,十字花科作物銳減,有關的蚜蟲自然減少。另一原因則是這十多年來,市民對食物安全越來越重視,健康環保的農產品需求增加,有機耕種應運而生,農民棄用對益蟲殺傷力強的化學農藥,及有意識和有計劃地促進益蟲的生長環境,例如刻意保存和增種花蜜豐富的雜草、雜樹(圖十二、十三)等,導致整體的天敵增多,沒有防衛的軟體蚜蟲自然首當其衝,最易被天敵制衡。

從上述情況可見,城市蟲蟲滄桑起伏變化之大,可以出人意表,而一向居住於溫帶的昆蟲如甘藍蚜,可以調節適應力以及在某一程度上取代以前成功的亞熱帶品種的偽菜蚜和桃蚜,雖然現時還未成為十字花科作物的主要害蟲,亦應令我們刮目相看和多加留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