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資訊科技發達對教育發展帶來的衝擊

▲疑似藝人淫褻照片事件當事人之一陳冠希公開向公眾道歉。
最近網上流傳大批疑似藝人淫褻照片,不但成為全城熱話,也令到教師和家長直接面對網絡文化所帶來的衝擊。如何引導青少年正確處理不良資訊,已經成為學校、家庭以及整個社會必須面對的共同課題。
今次事件,已經熱哄哄的鬧了兩個星期,最初只是網上流傳,但事件愈演愈烈,連文字媒體也以頭版頭條大篇幅報導,刊載圖片的數量,遠超過交代事件的需要。這麼鋪天蓋地的陳述,成功吸引了大批讀者,亦難免引起青少年的好奇,一傳十,十傳百,連平日不看八卦新聞的,也「不能倖免」。傳媒在今次事件所發揮的感染力,可能比這批相片的影響力更大。
轉危為機,灌輸正確道德觀念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今次事件,是「危」也是「機」。「危」,是固有的道德防線在網絡文化之下,全面失效,青少年直接暴露在色情資訊面前,後果堪虞;「機」,是社會各界應把握今次契機,向青少年灌輸正確的道德觀念。如何將「危」轉化為「機」,便得考考傳媒、教師和家長的智慧和應變能力。
首先說傳媒。傳媒連續多日圖文並茂地舖陳事件,直至昨日為止,影視處收到逾七十宗市民投訴,不滿報章和雜誌刊登疑似藝人淫褻照片。要知道,傳媒可以引導全城的輿論焦點,對社會的影響殊不簡單。我們期望香港的傳媒,在報導事實之餘,能夠從多個角度探討事件的影響,深化討論,而非流於表面的渲染。如何為我們的下一代開拓更廣闊和更具深度的思考空間,實在需要考考各位傳媒人的功力。
治本之道,是從道德教育着手
其次是學校和家庭。資訊科技發達,網絡信息自由流通,為人類帶來了方便,也為教師和家長帶來了轉變。網上資訊,真假難辨,不良資訊,唾手可得。雜誌可以加封,電影可以分級,但這些防線在網絡世界卻全不管用。學生要接觸這些資訊,易如反掌。
在學校裏,由於受到教師的監管,加上「耳目眾多」,學生利用學校電腦窺看不良資訊的機會相對較低,反而家裏才是真正的「高危」地帶,防範子女接觸不良資訊,家長成為舉足輕重的把關者。
在道德教育上,「禁」其實是治標,對部分青少年來說,甚至愈禁愈好奇。治本之道,是從道德教育着手。教師和家長應該把握今次事件所帶來的契機,藉此向青少年灌輸正確的道德和網絡道德觀念,教導他們分辨是非,抵禦網絡色情資訊。
長遠來說,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的「自律精神」,因為只有「自律」才可以抵禦網絡上泛濫的不良資訊。問題是培養自律較施行他律難度更高,也更需家庭教育的配合,尢其是家長的以身作則。面對網絡文化的衝擊,德育教育方式的轉變已刻不容緩,問題是學校和家長是否已經準備好。
教聯會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就《第三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5)諮詢學界意見時已經指出,資訊科技普及,更令人關注青少年在網絡世界的德育表現。教師除了教導學生如何面對不良信息泛濫外,種種提升資訊素養的課題,例如電腦入侵、資料盜用、私隱保障和知識產權等,都已是刻不容緩。當局需要向教師和家長提供有關培訓,社會各界也應該重新思考網絡新世代應有的道德規範和操守。
(原文刊於《大公報》2008年2月14日,原名〈網絡道德教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