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教育發展需要多向度
施政報告一出,鋪天蓋地的,是有關特首與「慳電膽」的報道,其他議題包括教育在內,皆乏人問津。
香港教育於國際層面而言
其實早在施政報告推出前,大家都知道今年的重點是教育產業。施政報告謂:「發展教育產業的目標是鞏固香港的區域教育樞紐地位」(5)。關於這個方向,筆者是支持的。過往我曾經指出,香港有條件發展成為教育樞紐。試想想,在小小一千平方公里土地上,香港擁有三所全球排名50強的大學,這是世界少有,甚至可能是絕無僅有的優勢,這正好說明了香港的大學體系已具備國際競爭力,大有條件朝教育樞紐的方向發展。這是香港教育於國際層面而言。
香港教育於國家層面而言
談到「產業」,不少人擔心政府將教育與經濟利益掛鈎,幸好特首澄清這不是一門生意,而是以為香港培養人才、積聚人才為首要考慮。但問題是,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應該具備更廣闊的視野,教育產業應從國家角度着眼,應為國家培育人才,而非局限於本土考慮,否則,未來香港將無可避免流失人才。這是香港教育於國家層面而言。
香港教育於本地層面而言

▲大學生集會,向政府爭取大學宿位。
將香港教育推向國際的同時,其實本地也有更根本的問題需要解決。筆者贊成引入更多非本地學生,但前提是先要將本地學生照顧好。現時的大學學位供應,不論公立或是私立,皆遠低於市民的需求,若不首先解決這個問題而單單追求數字上的增長,只會令情況失衡。其次是配套設施問題。大學早已鬧「宿位荒」,在資源不變的情況下,引入更多非本地學生只會激化矛盾。早前就有大學因為將原先構想的「三宿一」政策(即三年大學生活有一年宿舍生活),縮短至「三宿半」,導致學生抗議。這是香港教育於本地層面而言。
香港教育於跨境層面而言

▲每日跨境上學的學童估計逾萬人。
隨着香港與內地關係越來越密切,除了土生土長的本地學生之外,內地還有一批港人子弟,當中部分人需要每日跨境上學。目前跨境學童估計已超越一萬大關,今年單是幼稚園已有七百多人跨境上學。教聯會亦曾經為這問題奔走,情況雖然得到舒緩,但隨着出生率反彈,估計未來幾年將有數以萬計跨境學生,出入境口岸可能無法負荷。
更甚的是,早年的「殺校」惡果似乎已經開始浮現,包括北區在內的小學,學位已供不應求,加上出生率已由谷底反彈,據政府統計處今年八月公佈的最新數字,2008年本港出生人口超過八萬人,今年上半年已有三萬七千多人,不但較2008年同期增加了8%,估計2009年全年出生人數將創下二十年新高!
值得留意的是,這個統計包括了內地婦女來港產子的個案。如果這批港人子弟同時湧來香港,本港教育系統將難以負荷。要解決問題,其中一個辦法是境外辦學,當中牽涉政府政策,包括境外學校的資助原則問題。隨着兩地關係越趨緊密,政府一貫政策已不合時宜,需要審時度勢,重新制定,以應付新的需要。這是香港教育於跨境層面而言。
香港是一個特殊的地方,背靠祖國,面向國際。時至今日,發展香港教育,應顧及多個向度,才能充分發揮香港得天獨厚的優秀條件。
(原文刊於《大公報》2009年10月29日,原名〈發展教育產業需多向度〉)
(1) 《第七號報告書》︰教育統籌委員會於1997年9月發表《第七號報告書》,筆者提及的第七號報告書應為教統會於1996年11月發表的《教統會第七號報告書諮詢文件》,詳情可參閱︰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570&langno=2。
(2) 《第七號報告書》︰教育統籌委員會於1997年9月發表《第七號報告書》,詳情可參閱︰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563&langno=2。
(3) 「臭老九」:「文化大革命」時對知識份子的不屑稱呼。相傳元朝時把人民按職業分為十級,知識份子排名第九,只比乞丐好一點。
(4) 經基會:即「經濟機遇委員會」。
(5) 香港特區政府於2009年發表《施政報告2009-10》,詳情可參閱︰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09-10/chi/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