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弟子所作二偈
(第二十二回)
其一
唐·神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1)。
其二
唐·惠能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2);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說明】
寶釵說:「當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尋師至韶州,聞五祖弘忍在黃梅,他便充役火頭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說道:(略。見上其一)彼時惠能在廚房碓米,聽了這偈,說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因自唸一偈曰:(略。見上其二)五祖便將衣鉢傳他。」故事出於《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自序品第一》。原文細節較繁,小說中轉述是簡化了的。
弘忍(601—674),俗姓周,其先尋陽人,居於湖北黃梅。七歲奉事道信禪師,後道信傳法給他,稱「五祖」(這五代相傳的法裔是:菩提達摩、慧可、僧粲、道信、弘忍),傳教於黃梅東山寺。從達摩到弘忍,禪宗尚未形成宗派,也沒有正式用「禪宗」的名稱,還是禪宗的預備階段。弘忍以後,禪宗形成兩派,北派以神秀為代表,南派以惠能為代表。
神秀,弘忍的大弟子,所以小說稱他「上座」。他後來是禪宗的北宗代表人物。這一派的特點是教人住閒處靜,息妄修心,主張通過坐禪和調息(做氣功)的方法訓練一種脫離現實的宗教世界觀。唐代中葉以後,這一派即趨沒落。
惠能(638—713),也寫作「慧能」。唐代著名和尚,禪宗的南宗開創者,也是中國禪宗正統派的創始人。本姓盧,世居范陽(今北京城西南),生於南海新興(今屬廣東)。出身官僚家庭,父早歿,家境貧苦,不識字,打柴為生,聽人誦《金剛般若經》才發心學佛。投弘忍門下,在寺中從事砍柴、推磨等勞動。作偈得弘忍賞識後,弘忍便秘授禪法,並付與法衣、鉢盂(「繼承衣鉢」出典於此),成了禪宗「六祖」。後來他在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傳教,大力倡導頓悟法門,傳承很廣,稱為南宗,長期流傳,是禪宗最有勢力的正統派。《紅樓夢》中的談禪、參禪,也即此派禪學。惠能死後,弟子們記錄他的思想言行編撰成集,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六祖壇經》。
【註釋】
(1)「身是」四句:代表禪宗的北宗觀點。《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敘這一派主張說:「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菩提樹,桑科常綠喬木,原產印度,大約與佛教同時傳入中國。現廣州、高要等地寺廟有此大樹。《西域記》八:「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鉢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菩提,佛教名詞,梵語譯音,意思是覺悟。
(2)「菩提」二句:即「菩提樹本非樹,明鏡台亦非台」的簡語。全偈是禪宗南宗「泯絕無寄」觀點的代表。《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敘這一派主張說:「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因而,這一派反對各種繁瑣的宗教儀式,輕視唸經、拜佛,也不主張坐禪,專門追求精神「解脫」,其教義的核心,就是頓悟空幻,立地成佛。哲學思想上完全是主觀唯心主義的。惠能創導這派禪學,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大變革。
【評解】
佛教禪宗所謂的「頓悟」,力圖把「佛性」從彼岸世界拉回到每個人的內心,它的哲學思想和處世態度,與先秦莊周思想頗有相似之處。
佛教發展到禪宗已逐漸走向它自身的反面,因為它本身潛伏著從理論上導致破壞宗教的傾向:既然「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無佛、無眾生」,「本來無一物」,那麼這種佛教教義的本身也是虛妄的。這樣,它就埋藏下了毀滅它自己的炸彈。明末李贄就曾利用禪宗思想攻擊過正統的儒學權威。曹雪芹借賈寶玉這個人物所發揮的禪宗思想,也常常表現為對黑暗現實和慕求仕途功名的世俗觀念的憎惡和否定。因而,在《紅樓夢》中,禪宗思想仍然是被利用來作為一種批判性的武器的。
偈語由佛門弟子記錄整理,成為如今所見的五言絕句形式,編入宗教故事是經過許多藝術加工的。它設喻論禪,通俗易懂,又頗有詩趣,易於傳誦,以此來闡明禪宗教義,是相當成功的。曹雪芹將其採入小說中,既表現了寶釵的博學多識,又增加對話的趣味性,也同樣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