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苏名人访谈(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王小玲 一生守護智慧傳承

家庭絕不應該是一個女人的終點,應當是女人的加油站。讓女人迸發出超人的毅力,去拓展生命的寬度。

詠藜園陳鳳英慈善基金創辦人

詠藜園董事長

世界上最美麗的風景是,你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且散發着美的磁場和魅力,無論走到哪裏,這種正氣、正行之美也光彩照人,溫暖四鄰……這是香港餐飲名店詠藜園董事長、詠藜園陳鳳英慈善基金創辦人王小玲給人留下的印象。

一碗擔擔麵,代表了香港詠藜園多年艱苦守業的傳奇故事; “麵”出奇蹟,記錄了楊家第二代長媳王小玲繼承夫家祖業,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艱苦奮鬥史。

因為一碗麵,讓王小玲與詠藜園結下畢生難解緣份,續寫了一個艱苦奮鬥的傳奇故事;因一份承諾,她扛起公婆苦心經營的詠藜園麵館,書寫了一段不朽的商業傳奇;又因一份責任與感恩,她主動擔起社會義務的大旗,成就了香港餐飲市場中的慈善機構這個佳話。

更是因這些歲月,王小玲曾藉着年輕充滿熱情的活力,被稱作“楊門女將”;在走過半百人生後,更顯魅力與氣場;她,可謂是一位在香港餐飲界智勇雙全的傳奇人物,帶領詠藜園在逆境中迎難而上,在困難中浴火重生,為詠藜園的品牌建設和持續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

在數十年光景中,詠藜園走過的路非一帆風順,歷經酸甜苦辣。王小玲已將詠藜園建設成為一家國際性的餐飲企業,同時也贏得了眾多頗具影響力的獎項,其中包括:2008年6月,王小玲在人民大會堂獲頒“十大傑出企業家”的榮譽稱號;2010年榮獲 “品牌中國金譜獎”;並被世界中國烹飪聯合會授予國際中餐名店;日本《朝日新聞》譽為“世界標準”擔擔麵風味。

筆者專程兩次走訪詠藜園,聽王小玲娓娓道來這個奮鬥故事……

出嫁學曉御廚秘方

原是富家小姐的王小玲17歲初戀時便輟學,嫁給詠藜園的麪檔少東,她以少女情竇初開的懵懂,用青春少艾的懷春,寫下一個香港擔擔麪的傳奇故事。

王小玲自小長得嬌美,不乏裙下之臣。上世紀70年代,她初中讀男女校,有男生追求頻傳紙條,於是父親連忙把她送到女校。當年每逢週末,她會到同學家溫習,又常到著名的詠藜園吃麪,王小玲就此邂逅了比她年長10歲的丈夫。當年一個失戀,一個愛情大過天,結果王小玲因未婚懷孕,在中三輟學後便嫁入楊家。

王小玲嬌生慣養,從不做家務,連煮飯也不會。有一次受到家翁指責,性格反叛的小玲決心跟家姑學廚藝,家姑原來盡得楊家祖傳清朝御廚廚藝,更把三十多種菜式全都傳授給她,當時她年僅20歲。

王小玲嫁入楊家後,見家姑每天要去提水供一家日常使用,家裏又沒有電力供應,只能靠燃氣油燈照明,她很不習慣。而為了減輕家姑的辛勞,年紀輕輕的她竟然要求鑽石山鄉長共同成立“權益會”,向政府爭取申請供電及安裝自來水管以供應全條村使用。小玲的義助善舉,深受村民愛戴。

與家姑相處短短的那三年,店舖的生意愈來愈好,亦有能力聘請夥記。家姑因早年誕下小姑三天後已下床幹活,亦沒有好好坐月調養身體,令子宮下垂。後來生活環境改善後,小玲知道家姑一直都希望可以乘飛機到台灣探望叔叔,便特意安排家姑入院做手術,待她康復後,可一圓赴台探親的心願。

結果家姑在手術後便出現併發症,在痛苦的折磨下離世。而在家姑患重病期間,小玲走遍各個宗教團體、教會、廟寺祈求家姑早日康復,可惜最後也返魂無術。家姑在離世前,握着王小玲的手,囑咐她要盡全力守護店舖。

當日家姑離世後,小玲很傷心,也很歉疚,認為是自己害死家姑的,同時亦因此而小玲變得成熟懂事,改變了她前半生的性格。

女當家接掌不簡單

1998年,政府首度收地清拆大磡村,由家翁打理、前舖後居的詠藜園終要清拆,惟由丈夫楊天寶在毗鄰打理的四川擔擔麵檔仍暫得保留。但當年因大多數居民已搬離,麪檔僅日賺300元,用來繳交電費也不足夠,最後丈夫便提出將麵店結業。

小玲為遵守家姑的遺託,決定不惜一切也要保留店舖。她分析,鑽石山、大墈村已變得面目全非,令很多食客以為店舖也被拆掉才會卻步,而非食物的質素出現問題,所以她得先要令顧客知道食店的存在。

於是小玲便開始充當流動小販,租了架開蓬的小貨車,在午飯時間於工廠區售賣飯盒,但最後卻因準備不足,一盒飯盒也賣不出去。但她沒有因此而氣餒,再重新籌備,先把小貨車兩邊加了橫額來宣傳,再用“大聲公”沿工廠區內大街小巷廣播。午飯前,又集結了一群家庭主婦到工廠拜訪工廠領班,提出可以優惠的價錢為工人提供午餐飯盒。自此,她會在午飯時間將貨車停靠在新蒲崗大有街旁的廠區中心,加上之前的宣傳,很快便賣光所有飯盒。但幾天後,被人投訴她太吵以及阻塞交通而被趕走。

小玲因而被丈夫埋怨,有生意做,卻沒錢賺,連租車錢也要倒蝕!但性格堅毅不屈的小玲表示,有生意才會被迫“走鬼”(逃避查證)而且工人已注意到麵店的存在了!後來她改變了經營的策略,租用兩架小巴以循環方式在新浦崗及鑽石山來回免費接載食客,並在車身兩邊橫幅掛了“吃擔擔麵送豆漿,吃飯送甜品”的宣傳橫幅。可是問題又來了,因小巴路線的限制,只能包車兩個小時,小巴司機亦為免麻煩而不願接她的生意。於是小玲便主動簽下聲明:如有罰款或投訴,將由她個人承擔責任及賠償,並會以雙倍車費繳付。最後也終於說服到兩位司機願意接載食客往返。一週後,麵店的生意大大回升,麵店可以繼續營運之餘,又避過結業的危機。

轉瞬12年後,政府要全面清拆鑽石山,並把大磡村連根拔起。當時經媒體大肆報導後,很多市民也不捨得這間歷史悠久又富人情味的麵店結業,紛紛在清拆前爭先恐後前來,為的就是品嚐一碗擔擔麵。

小玲的丈夫楊先生經營詠黎園這12年期間儲了一筆錢,足以他倆過退休的生活,加上小玲擔心年邁的員工不不再願意繼續幫忙,於是只好把麵店關門結業。小玲雖為此感到可惜,亦尊重丈夫的決定。但決定結業後,小玲竟兩次夢到逝去的家姑,而且夢境很真!夢中,家姑沒有開口說話,令她大惑不解。一天下午三時多,她特意重回鑽石山舊居,在家姑的遺像前,請求她再報夢,吩咐自己該做甚麼。當下卻看到遺像眨了一下眼,便慌了,心想這可能是幻覺。但當下她突然記起自己曾親口答應過家姑“要守護店舖”的遺願。

從未涉足餐飲業的小玲,不知如何做起,更擔心自己沒有經驗,生意做不成的話,會把丈夫的退休金也蝕掉,但同時她更不敢違背家姑的遺願。於是她設計了一份問卷派給100位食客,將詠藜園的命運交由食客決定。她心想這便可向家姑交代。小玲憶述說,當時問卷上有10條問題,而最後一條的問題是“假若詠藜園開設新店,你一定會去光顧,不會去,可能會去?”9條的答案各有參差,但唯獨第10條的答案竟竟全是一定會去光顧!她當時很激動,更知道自己跑不掉這一場使命了。

2000年,政府清拆大磡村其餘部份,麪檔因而被收回,幸而當時已賺到500萬港元的“第一桶金”,丈夫亦不想再經營下去,但王小玲想起自己對家姑的承諾,決定由自己承擔經營麵店的責任。

靈活變通 挽救祖業

詠藜園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其中也因為各種變遷而帶來諸多危機,然而在王小玲接掌當家之後以不服輸的個性,把麵店力輓狂瀾。

要一間頻臨結業的麵店第二次重生,確是很大的挑戰,可以怎麼辦?要孤軍作戰?但自己是半途出家,又如何扛起這盤生意?然而顧客的支持、信任與不離不棄,成為一股很大的動力。王小玲終於下定決心,放下自己的行政工作,全力撐起“詠藜園”這面招牌。

後來店舖成為全港首間開設於美食中心並經蔡瀾推介的食店,終令“詠藜園”的招牌再次掛起來。開業之初,不少食客無不慕名而來光顧。

小玲回憶開業那天,每天人山人海,食客動輒要排隊四至五小時才可進內,甚至被食客人罵說“三等公民”:即等位、等食、等“埋單”。當時廚房很忙碌,廚師的火氣特別大,加上自己是外行,每天得兼顧店舖的內外,只睡上三個多小時,精神幾乎崩潰。

痛定思痛後,小玲冷靜下來,終於把難題一一化解。為安撫員工,她每天會大早到市場入貨,然後回店舖從早到晚便躲在廚房工作,這情況一直持續了四年。小玲於黃埔花園重開詠藜園首四年,日夜也在廚房苦幹,留下油傷、刀傷和燙傷的疤痕,沒有員工不為此感動,也非常敬佩她的毅力和勤奮,在背後都稱她為“鐵娘子”。她經常與廚房的員工一起工作,亦會親自下廚,捱過四年的時間,終能讓食客品嚐到用心烹煮的美味佳餚。後來小玲因長年專注在食物的出品上,而被一位廚面經理出賣,結果令店舖又面臨另一次危機。

幸而小玲臨危不亂,撥亂反正,才把生意保住,亦親自重掌行政及管理的工作。詠藜園在她努力的經營下,贏得很多具代表性的獎項,她個人更被聯合國頒授2013—2014年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友好使者”榮譽及全球傑出華人“慈善大愛”獎項,唯性格低調的她並沒四處張揚,而是默然於心。

詠藜園傳承先祖留下清朝御廚多款菜式的秘方,故吸引不少饕客慕名而來。當中就以一碗川味擔擔麵為例,許多食客對這讚不絕口,更認為詠藜園的擔擔麵與眾不同,香醇濃郁的湯底、爽彈細滑的手製麵條、特色的醬汁,是集色、香、味、形於一身。

王小玲坦承,面對近年如雨後春筍、大行其道的京川餐館,以及同業高水準的質素,詠藜園仍然可以屹立不倒,真的非常感恩。

她續說,在守護詠藜園的日子,背負着三個字的牌匾歷盡風與浪,而家姑的託付亦言猶在耳,如黑夜裏的明燈,引領着她。

她稱自1947年開業的詠藜園,一直以來在忠誠的員工的支持,以及廣大食客的批評指導下,從自家傳統麵館發展成為一間國際餐飲的企業,現時有三分之一的食客來自世界各地,其中的三分之一是香港本地的顧客,其餘的三分之一均來自澳門及內地以至珠三角地區。

老字號詠藜園迄今已有71年歷史,而王小玲接掌經營店舖亦已有18年,期間曾兩度挽救瀕臨結業的詠藜園。她當初放棄安逸的生活,成為當家的那日開始,她便承諾要一生守護“詠藜園”這三個字。

香港品牌名副其實

王小玲經營的詠藜園與港人“同呼吸、共生活”。她認為香港是世界級的美食天堂,應將本地的傳統飲食文化發揚光大,讓香港品牌的形象深入民心。而在詠藜園名冊上,有許多政府官員都曾留言,令王小玲以“飲水思源”的感恩情懷來回饋社會,同時令詠藜園成為有着奉獻精神及傳承責任的飲食界企業。

她以女當家的身份,全副心思去打造店舖的品牌形象,從鑽石山大磡村內的破舊小店,變成今日位於黃埔商場內的三間大型菜館,每年營業額數千萬元,不得不說是守業有道,令店舖的名氣響亮。

2008年,鑒於有機構將2,008位對國家有貢獻的企業家鐫刻功名到北京萬里長城的居庸關功德榜上,王小玲亦榜上有名,而她要求題刻為“香港詠藜園與香港巿民 心繫祖國、情繫香港、麵向世界”,以此感恩香港市民對店舖不離不棄的支持,共同在萬里長城上流芳百世。

對於香港的發展定位,王小玲表示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多年,年輕人也必須用心認識國家。香港於2014年發生佔中後,她出資並親自帶領香港城市大學26位大學生4位教授,30人一行到揚州訪問,首站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讓他們認識中國血淚史,牢記歷史教訓。

她更帶訪問團赴家鄉揚州考察當地數個詠藜園有份出資興建的中、小學和廟宇等建設,希望讓年輕人親睹並明曉內地最新的發展情況,在關心政治的大前提下,要愛護香港,不要做一些損害香港經濟的事。

她支持特區政府施政,以香港企業的正能量化解歧見。面對經濟下滑,不少企業都期盼特區政府能提供支援;另一方面,社會上有不少聲音批評特區政府種種不足之處。

王小玲認為客觀來說特區政府近年來在教育、安老、扶貧等範疇都投放大量資源來幫助不少社會弱勢人士;但在泛政治化的負面氣候下,任何政策都得不到正面的評價,確實辛苦。

她期望政府可放寬政策有條件地輸入外勞,以扶助飲食行業。她坦誠表示支持優先聘用港人原則,但飲食行業在招聘方面一直存在困難,故繼續可有節制及有條件地輸入外勞紓緩多個行業人手短缺的難題。其實大部分食肆的老闆都希望政府放寬政策,但勞方反對聲音很大,行業便很難推行。

數十年來,香港人的飲食文化保留了傳統中式飲食習慣,亦融合現代香港社會潮流,造就了不少成功的飲食企業誕生和發展。香港飲食行業競爭激烈,商人各出奇謀,同時尊重食材,以及用心待客,愛港又不忘社會責任的企業,詠藜園為佼佼者之一。

多年前,王小玲發起成立一個以仙逝的家姑名命名的詠藜園陳鳳英慈善基金,她堅持將賺到的錢作回饋,把賺來的錢捐出去,這是對祖先及家姑的恩情有個交代。

縱然參與了不少公益事業,王小玲仍然強調及深信香港這塊福地及香港市民的長期支持,才是最終造就詠藜園今日成就的關鍵,故此每次行善她總是以香港詠藜園與香港人的名義共同捐獻。

一碗擔擔麵,成就了一個私人企業.至於發展慈善事業的初衷,只是出於真心誠意,王小玲告訴筆者,她經歷了失去親人的痛苦,也切身感受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幸福的人生,對過去,要淡;對現在,要惜;對未來,要信。要給自己一個方向,並堅持到天荒地老;給自己一個信仰,何懼一路慌張;只要心有所向,萬事皆無法阻擋。

對於未來發展,王小玲強調會積極把握國家發展規劃所帶來的契機,把健康食品概念帶到內地市場,以安全食材和待人真誠的態度,打動人心。

而在詠藜園生意最鼎盛之際,她更獨自找律師訂立遺囑書,毅然決定把身家分成兩份,不動產留給子女,而將數千萬元現金全數撥入詠藜園陳鳳英慈善基金的戶口,留作捐獻給香港與內地,作照顧患病孤寡獨居長者及助殮用途。數十年來,她一直默默捐獻內地和香港,包括:連續多年為貴州希望工程小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公益金、失明人互聯會、榕光舍等多個教育機構及慈善機構等捐助獎學金及慈善捐款,累積超過千萬元。

事緣有因,源於2008年王小玲在北京公幹,她突然呼吸困難,幸同枱一名北京協和醫院的名醫即時將她送院,及後診斷她患上心臟病。經搶救活命後,她開始明白生命的脆弱。回顧這一生,她雖幫助過不少人,但那都是零零星星,有善不到位之感。

經深思後,她突然茅塞頓開,感到自己身在福中,蒙上天憐憫,慈悲加持!令她本着“飲水思源,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感恩之心來回報、回饋社會,盡能力幫助弱勢社群。唯捐款時她不會用上自己的名字,只會用“詠藜園與香港市民”或“詠藜園陳鳳英慈善基金”來捐獻。

深圳開設首間旗艦店

隨着內地經濟持續上揚,不少餐飲企業到內地找尋發展空間。王小玲透露,曾經有基金主動上門願意提供一筆資金讓詠藜園在海內外開設分店。但當時由於商標被侵權,加上準備不足,故認為不是大規模擴張的最佳時候。而隨後商標侵權事件告一段落,香港現時的租金昂貴,難而聘請員工,加上香港店已上軌道,王小玲才把目光轉向內地。

首間國內旗艦店落戶在福田區金融中心世紀匯廣場內,佔地1,200平方米,投資了900多萬元,而同一時間,王小玲因積勞成疾、透支過度,終證實患上心臟病。為免過分操勞,她便依賴了國內一位朋友代管理詠藜園,可惜遇人不淑,幾乎整間店都被吞佔。幸而小玲當機立斷,兩天內收回店舖後遣散全部員工,休業10個月後再重整旗鼓,並引入一位國內合作的夥伴。經過多番努力,後來扭虧為贏,生意亦大有起色,口碑傳頌,大受歡迎。

徑此一役,小玲警覺到一間企業也不能只靠一人之力,人治無法把企業做大,必須制度企業化,可惜人才難求!她心知,年老的廚師終有退休的一天,而年輕人多不肯吃苦,於是她唯靠高薪吸引年輕人接受培訓。但想到若同業出較高薪酬,那麼人才便會留不住。所以她認為必須為年輕人提供一個創業的機會,他們與總公司可以合作方式而非只受薪打工。在雙方同意簽署合同後,她便把配方傳授,而每組學徒只能選擇其中一個範疇來集中聚焦學習,如麵點、小菜、大菜、湯羹、切配、冷盤,並採用精英制,兩年內會有六次考試,過關合格的,便由公司資助學徒創業與公司合作。而創業的均屬小店,因投資小,風險低,但回報快,既可留住人才,更可將品牌發揚光大,繼續傳承。

讓年輕的廚師創新菜式,不但為新菜式賦予時代感,亦可緊貼潮流。此舉令詠藜園營商之道不至墨守成規,皆因王小玲有的是歷史經驗。店舖口號為“傳統老店,新派美食”。而店內五成的出品均是創新趨潮,以滿足食客的要求。王小玲強調只要對餐飲熱愛、刻苦耐勞、不怕吃苦,而又想創業的年輕人,都可以加入詠藜園這個大家庭。

王小玲眼見手機應用程式的興起,未來會招攬更多IT專才,開發設計手機應用程式來宣傳推廣,令消費者可以即時知道詠藜園的資訊,除了能與顧客建立更緊密的互動關係,亦可與員工分享經濟成果。

她提到春節期間時,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員工仍然緊守崗位熱誠服務顧客,作為老闆的她非常感謝員工。她說,以前逢年過節是要放假,但員工有感這個老闆人性化,均會自發提出加班不放假的要求。

營運總監朱達成跟隨王小玲九年,他逢人便稱這位老闆人很好,覺得她很了解員工的辛勞,願與員工共進退,而且真誠對待下屬,令員工有很強的有凝聚力啊!

朱經理更說:“自2008年開始至今,每年的年初一、初二、初三的利潤,老闆均全數分配給所有員工。去年在56萬營業額,就有近30萬的利潤是作員工的分紅。

籌辦“詠藜園千歲擔擔麵”店是王小玲的心願,因眼看不少老臣子在店舖工作了超過數十年,年資最淺的員工也工作了十六年以上,他們將一生的青春和時間都奉獻給詠藜園,故必須對他們有所回報。王小玲遂開設這家新店讓年長的員工去“傳幫帶”,薪金不變之餘,工作量亦減半。同時她希望這些資深的員工能把自己的經驗和技術教授給年經人。此外,每年有兩次由公司出錢,讓年老的廚師參加旅行團旅遊。遇有百年歸老的員工,若其家人有需要,會由詠藜園陳鳳英慈善基金協助處理後事。

成功路上並非坦途

談到詠藜園的成功之道,相信佛法因果的王小玲再次強調,首先要感恩上天,更認為經營食店成功因素有三分之一來自天地神明的眷顧,三分之一來自員工忠誠和辛勤的付出,餘下的三分之一是來自惠顧的客人。

作為詠藜園的掌舵人,王小玲回想起這在這個令自己成長的地方以及在此經歷的種種前塵往事。她坦言,詠藜園曾被員工出賣、背叛,在遷往到黃埔商場美食坊後,接到很多客人的投訴,她先是與廚房的員工了解實際情況,及後用了四年時間把問題逐一化解改善,從而樹立威信,令根基更穩定。

2012年,因沙中線興建,五年間的工程導致附近的交通不斷改道,直接影響了詠藜園的生意,尤幸不少食客仍然對詠藜園不離不棄、支持愛護,而店舖員工上下亦明白食品的安全及質素正是食店能成功並持續經營的首要因素。

即使過往面對物價飛漲,詠藜園的擔擔麵有十多年來也沒有加價,直至近年才輕微上調價格。此外,長者和傷殘人士生日當天一律可免費品嚐擔擔麵。

進取精神永續相傳

低調而踏實的王小玲在獲獎項時表示,這些榮譽是對詠藜園的鼓勵及鞭策,而她個人只有苦勞,並沒有功勞的。

筆者認識王小玲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在一些社交場合常見到她的身影,而真正認識她是在數年前一次香港品牌發展的論壇上。記得那天,在炮台山君綽海逸酒店宴會廳,她作為演講的主講嘉賓,演講時沒有看稿,但演講的內容卻條理清晰、言之有物,超時之後甚至調侃地替自己解圍,引來聽眾熱烈的掌聲。她的急才智慧及公關能力實在讓人佩服。

中場休息時,筆者與王小玲聊起她的詠藜園,她誠意邀請筆者到黃埔店舖吃“招牌麵”,那份真誠讓人不忍推卻。

自此,筆者雖與她不常見面,各有各忙,卻會常常互道問安,一直保持聯絡。

誰知有次機緣巧合下,在南京機場的候機大廳巧遇她,因飛機延遲三、四個小時才起飛,便從候機開始與她談天說地至抵港下機,聊事業、聊家庭以及她今後的人生規劃。

王小玲生來一副向上彎翹的嘴巴和腰果類眼,彷彿預示着她一生的正面能量和正向思維,而她的語速特別快,稍不留神有些詞匯已飛擲過去,要追問一次,才能明白。聊談中,當得知筆者與她擁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她更是表現興奮。她說,此行去揚州,是協調揚州大學以幫助年輕人創業的事宜,期間,她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難怪看上去確實一臉疲憊,便着她在機上小休一陣。筆者身旁的女兒更要求幫她輕輕蓋上外套……

王小玲是兩子一女的母親,她很喜歡孩子,所以很着重家庭,她深有體會一個健康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

她不停地翻看着手機裏筆者女兒小時候的照片,在整個過程中,她見女兒乖巧、禮貌、淡定知禮,知悉筆者不是那種只一味強調讀書,不諳人情冷暖的“怪獸家長”,她亦知道筆者在寫書,鼓勵寫一本教女有方成長的書,幫助一些因急進而走彎路的年輕媽媽,勸籲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與她說到守業過程及感想,她不勝唏噓。2000年是人生轉折點,一面品牌便改變了她下半人生,雖然有點成就,但代價很大,失去的很多,包括健康、被員工出賣、家人的不諒解,很多不足外人道的辛酸,幸而都能迎刃而解。而她最大心願是開設素食,弘法修行。多年來,天天殺生無數,心中不忍。即使經常放生,但她覺得那不過是自欺行為,雖能稍為安慰心理,但其實並不實際。

經營了18年的詠藜園,由一間寮屋小店成為香港著名品牌,2018年更連續八年榮獲米芝蓮上榜美食推介,亦被香港旅發局連續16年列入優質旅遊及香港服務名牌獎;此外,世界中國烹飪聯合會授予國際中餐名店;中國貿促會頒發著名老字號品牌獎等。獲獎無數,口碑相傳,該是功成身退時候。她雖把生意交棒新一代接力,但她永不言休,只是投入到另一項使命工作,繼續行善的工作。而她作為詠藜園的終身顧問,指導新一代把品牌傳承工作做好。

言談中,她也談到了曾經經歷情感的傷痛,她總結說,現代女性靠誰都不如靠自己,令自己最好的保鮮就是不斷進步。自我塑造的過程很疼,但終將遇見更好的自己!

因為她深知,人生永遠不知道“如果當初那樣選擇,我現在會怎樣”的結果,這都是自己的幻想而已,倒不如接受當下的因緣,做好當下的事情。

應王小玲的盛情邀請,筆者按約定走訪這位女中豪傑。來到位於黃埔花園的詠藜園時,見她忙得不可開交的情況。更有一次她忙於幫助朋友處理家庭糾紛而遲了回店舖,她先在微信上與筆者打聲招呼,更安排店員奉上熱騰騰的擔擔麵和精緻的美食,及後也一直對筆者說抱歉。

她確實很忙碌,忙得飯也顧不上吃,甚至沒有時間睡覺。訪問過程中,她的電話不停響起,不是信報財經約她發表演講,就是會計要她簽字。她一邊說着,一邊簽字,眼看她大筆一揮,錢就這樣出去了……她說,這間店舖的開支費用每月大概需要170萬元港幣,開支很大,老員工也很多,需要的支出也很多。

她做事認真,力求完美的性格。除了在菜式設計上花盡心思,不論是主菜或配菜都強調色彩、香味、視覺的搭配,好像在兩隻雞蛋殼內各裝進一隻南非鮑魚,加進已融入海鮮味的蛋白,再以兩隻手造型的白色瓷器托起,加以點綴,真是匠心獨運,不忍下筷。

看到各樣菜式,簡直就如欣賞一幅幅美麗又高雅的圖卷,甚至連一包花生也以親手縫製的紅絲袋裝束起,可謂細節深處有細節,滿懷心思顯真意!

最難得的是,她告訴筆者2017年4月29日出席香港《鏡報》成立40周年慶祝活動暨頒發第六屆傑出企業社會責任獎頒獎典禮,她的企業被授予傑出社會責任獎。而我們亦約定於當天現場見。在現場見到她穿着絲絨繡刻的服裝,神采飛揚地領獎。

整理這篇稿件最難的是,眼見王小玲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實在不忍心催促她提供補充資料,而完成訪問稿的時候,彼此都鬆了口氣。

她眯眯直視的笑眼,寬容待人的笑嘴,似乎在告着人:把生活過成幸福的心情與努力,這才是真正的理解了生活。既然幸運地活着,就要有責任地全力以赴去分享快樂……

現代女性靠誰都不如靠自己,令自己最好的保鮮就是不斷進步。自我塑造的過程很疼,但終將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