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出塞[1]
王昌齡
【題解】
王昌齡(694至約756年),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家境貧寒。早年曾漫遊西北邊塞。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二年應試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鞏縣東北)尉。後因事貶嶺南。一年後,返長安。授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天寶七載(748年),因所謂“不護細行”,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起,由龍標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寫詩以絕句為主,尤其擅長七絕,與李白的絕句媲美,被推尊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詩作可分為三類:邊塞詩、閨怨詩、投贈詩。所作清新雋永,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人譽之為“詩家天子王江寧”。
這首詩用樂府舊題——“出塞”,敍征戍之事,屬於邊塞詩,歷來受到詩評家高度推許,明代李攀龍以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譯注】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2]飛將[3]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4]。
此時明月曾照見秦時兵將,此時關塞有漢軍將熱血染,
離開家園經過了千里萬里,連年征戰遠征人未有歸期。
我想起了飛將軍衛青李廣,如果今日仍把守要塞邊關,
一定是上下齊心眾志成城,決不讓敵軍鐵騎踏過陰山。
注释
[1]出塞:樂府“橫吹曲”舊題,唐時為“新樂府辭”。
[2]龍城:漢時匈奴大會祭天之處,其故地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西側和碩柴達木湖附近。又說即盧龍城,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3]飛將:合用衛青、李廣之事,借指威震敵境之名將。
[4]陰山:在今內蒙古中部,為唐時塞外屏障。
【賞析】
這首詩題為“出塞”,用樂府舊題寫時事,其突出特點是:將古與今的時間距離縮短,從而在關山依舊、人事已非的境況下,訴說感慨。
首二句寫“明月”和“關”(關塞)以及“關”上的“人”。謂此明月,亦即秦時之明月,此關,亦即漢時之關。秦、漢互文見義,實際上則指秦漢。這是客觀物景,歷千百年或千百萬年,都還是客觀物景。而此景中之人,此時與秦漢之時雖各有不同,但其離家遠征,未有歸期,其情懷卻無有不同。二句所寫,可以說是歷史回顧,即從秦漢至今,已有無數征人戰死邊疆,又可以說是現實寫照,即今日征人歸無有期,而此二者,有“明月”和“關”可作見證。這是古今皆同的景象。
次二句專說人事。以古之飛將軍衛青、李廣事跡,嘆息今之邊塞無有名將把守的現實,以古證今,表現自己的希望與不滿。漢時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治所在盧龍城。因其英勇善戰,匈奴稱之為飛將軍,未敢來犯。這是抵禦外來侵略的萬里長城。陰山由河套西北延伸於內蒙古,並與內興安嶺相接,這是抵禦外來侵略的天然屏障。但是,名將已逝,長城不在,天然屏障也就失去了作用。因此,才有“胡馬度陰山”的後果,以及“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劇。這是歷史的教訓,也是今人的明鑒。詩篇的着眼點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