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雅·名著馆:茶花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拍賣會

十六日下午一點,我到了昂丹街。在大門口就可聽見拍賣人的喊叫聲。

滿屋都是人。花都的名妓雲集,一些貴婦人在偷偷打量她們。貴婦們藉口參加拍賣而來,可以名正言順地挨近名妓看個仔細。要知道,在平時,她們是絕無機會聚在一起的。

屋子裏熙熙攘攘,大家都興高采烈。女人中間雖有很多人是認識死者的,可是似乎她們早就把她忘得一乾二淨了。

人們大聲說着笑,拍賣人聲嘶力竭地叫喊着,從未見過這麼嘈雜喧鬧的場面。

我悄悄溜進了這堆紛亂的人羣。心想,就在那可憐的姑娘咽氣的卧室旁邊,人們竟公然拍賣她的私物來償付她的債務,我不禁感到惆悵(1)。與其說我來買東西,不如說是來看看人情世故(2)的。我瞧着那些拍賣商們,每當一件物品叫出意想不到的高價時,他們就喜笑顏開,心花怒放。好一班見利忘義的偽君子!

長裙、開司米圍巾、首飾,很快就賣完了,快得令人難以置信。沒有一件是我需要的,我一直在等着。

突然,我聽到拍賣者在高叫:「精裝書一本,燙金邊的,書名是《瑪儂·萊斯柯》,書上還題着幾個字。底價十法郎。」

知識泉

《瑪儂·萊斯柯》:十八世紀法國作家普雷沃(1697-1763)寫的一部小說,女主角瑪儂˙萊斯柯是一名妓女。

法郎:部分歐洲國家的貨幣單位,一般在法郎前冠以國名,以示區別。如法國法郎(現已停用)和瑞士法郎等。

冷場了一段時間後,有個聲音叫道:

「十二法郎。」

「十五法郎。」我說。

為什麼要出這個價錢?我自己也不知道,可能是因為有題詞吧。

「十五!」拍賣人又叫了一遍。

「三十!」第一個出價的人又叫了,聽口氣似乎是對別人的加價感到惱火。這下子變成一場爭奪戰了:

「三十五!」我用同樣的口氣叫道。

「四十!」

「五十!」

「六十!」

「一百法郎!」

場中頓時寂靜,大家都回過頭來望着我,看看非要把書弄到手才罷休的究竟是什麼人。

我最後一次叫價的口氣似乎把我的對手鎮住了,他退出了競爭,使我竟花費了十倍於原價的錢才得到這本書。他欠了欠身子向我致意,彬彬有禮地說:

「我讓你了,先生。」

沒有人再抬價,那本書就歸了我。我寫下我的名字,把書放在一旁便走了。再留在這裏的話,我怕我的自尊心會再一次激起我的倔強脾氣,可我的錢包卻不爭氣,再沒有錢去買其他東西了,所以只得走。在場的人一定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我竟出了一百法郎的高價,來買這本其實只需十至十五法郎就到處可以買到的書。

一個小時以後,我派人把我的書取回。

扉頁上是贈書人用羽毛筆寫下的題詞,字跡秀麗,只有這寥寥幾個字:

知識泉

扉頁:書刊封面之內,印着書名、著者、出版者等各項內容的一頁,通常題詞都寫在此頁。

羽毛筆:鋼筆發明以前,歐洲人喜用鳥翅膀上的長羽毛作筆,將羽毛末梢削尖後,蘸黑水書寫。多用鵝毛製成,故也稱之為「鵝毛筆」。

瑪儂對瑪格麗特

無地自容

下面的署名是亞芒·杜瓦勒。

「無地自容」是什麼意思?

按照亞芒·杜瓦勒先生的看法,豈不是說要瑪儂承認,在生活放蕩方面,或是在內心世界方面,瑪格麗特要比她更勝一籌?

第二種解釋似乎可能性大一些,因為第一種解釋是唐突無禮的,瑪格麗特肯定無法接受。

《瑪儂·萊斯柯》是一個動人的故事,百讀不厭,我熟悉故事的每一個情節。現在打開書本,把女主人公瑪儂和瑪格麗特作一比較,更增添了這本書對我的吸引力。出於對這可憐姑娘的憐憫,甚至可以說是喜愛,我對她更為同情了,這本書就是我從她那裏得到的遺物。

的確,瑪儂是死在荒涼的沙漠裏的,但是她死在一個真心愛她的情人的懷抱裏。瑪儂死後,他為她挖了一個墓穴,他的眼淚灑在她身上,並把他自己的心同她一起埋葬了。而瑪格麗特呢,她像瑪儂一樣是個有罪的人,也許像她一樣已經改邪歸正了。雖然她是死在自己豪宅裏舒適的卧牀上,但她的心裏卻是一片空虛和孤寂,這比被埋葬在沙漠裏更慘。

我的幾個朋友了解瑪格麗特的臨終情況,據他們說,在她漫長而痛苦的兩個月病危期間,的確沒有誰到她牀邊給她一些安慰。

兩天後,拍賣全部結束,一共售得十五萬法郎。

債主們從中瓜分了三分之二,餘下的由瑪格麗特的家屬繼承,她的家屬只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外甥。

原來瑪格麗特本是個農家女,從小死了父母,與姐姐相依為命。後來有人看中了瑪格麗特的美貌,把她騙到巴黎,教她各種媚人的手段,把她悉心打扮起來。漸漸地,瑪格麗特就成了巴黎的名妓,曾引得一些風流的貴族子弟為她傾家蕩產。

瑪格麗特的姐姐已有六、七年沒有見到自己的妹妹了。自從有一天妹妹在村子裏神秘地失蹤以後,無論是她還是其他人,都沒有打聽到她妹妹的任何消息。

接到通知後她連忙趕到巴黎。那些認識瑪格麗特的人見到她都驚訝不已,因為瑪格麗特的惟一繼承人站在眼前──居然是一個胖胖的鄉下姑娘。雖然樣貌不差,但是在氣質或見識方面都與瑪格麗特有天淵之別,來巴黎之前她還從沒離開過家鄉呢。她一下子發了大財,卻弄不明白這筆意外之財是怎麼來的。

後來有人告訴我說,她回到村子後,為妹妹的死感到十分悲傷。她把這五萬法郎以四厘五的利率(3)放債(4),這才使傷痛漸漸平復了下來。

在巴黎這個醜聞迭出的城市,這些事自然成為人們議論的題目。隨着時間的消逝,這事也就慢慢被人遺忘了。可是後來我又遇到一件事,使我得以了解這件事的始末和一些感人細節,使我覺得非把它們寫下來不可。


(1) 惆悵:失意的樣子。

(2) 人情世故:做人處事的方法。

(3) 利率:計算利息的比率。

(4) 放債:借錢給人,收取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