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正考镜:年谱与系年
本书“附编:二陆年谱、作品系年辨正”。虽曰附编,却是本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人物年谱与作品系年叠合,既可以明于知人论世,也可以明于文本生成,从而为作家研究提供翔实的背景资料,为作品研究提供发生演变的脉络线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除了尽量穷尽与谱主有关的第一手材料外,对已有的“二陆年谱”以及重要的学术专著、论文,尤其是有关谱主的生平行迹、作品系年的研究成果等,就笔者所见,悉加胪列,结论可靠者径取之,异议蜂起者辨正之,史籍讹误者考证之。既希望提供翔实的学术信息,又力求得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第二,所涉及的年谱及相关文学、学术编年有以下数种:李泽仁《陆士衡史》,姜亮夫《陆平原年谱》,朱东润《陆机年表》,俞士玲《陆机陆云年谱》,以及林芬芳《陆云年表》,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
第三,举凡学界争议较大,或史籍讹误订正,已有年谱商榷,在年谱和作品系年辨正中,皆附有“考辨”。博览诸家之说,悉心钩沉史籍,回应学界见仁见智的争议,务求详赡缜密,是笔者渴望达到的学术水准。然而,或因史料阙失抵牾,或因笔者解读有误,新生错讹也许在所难免。
补充说明的是,本书是作家专题研究,因此考证辨伪,明于知人;析艺品诗,洞悉文心,自然是第一要务。所以辨析史料,务求翔实;分析人物,务求准确;品鉴作品,务求深入。但是,本书的史料辨正始终关注史籍记载之抵牾、今人争议之焦点,折衷取舍,证伪存真;人物分析始终与身世背景、社会环境、人性特点、特殊经历、士林风气等密切关联,试图揭示人物思想行为的深层文化动因;文学分析始终与地域文化、审美习尚、文学现象、因革流变、发展定位密切关联。也就是说,在艺术直觉的基础上,注意归纳抽象,试图在宏观上强化哲学思辨,发掘本质,突出规律,不仅为文学史也为文化史、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材料以及个人的一得之见,这也是本书追求的学术目标。
虽然,由于视野的狭隘,笔者不能如先觉者那样“洞见三世、观照一切”,然而,在“艺术的人生化,人生的艺术化”中,享受烛照文学的欢娱和诗意人生的悠然,则是基本的审美准则。因此跳出史料,以独立的生命感悟撞击古人心灵,以“在场”的真实感受解读历史事件,以活泼的美感形式品鉴文本艺术,以严谨的抽象思辨概括文学本质,是笔者观照历史、人物、事件和作品的基本方法。所以,书中的艺术感悟、本质抽象和哲学思辨,自然也蕴涵着笔者对历史、社会、文学、人性的独立思考。——或许这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吧。然而,学养有限,闻见所囿,蠡测之论,时或有之,千虑一得,未必尽善,恳请方家正之。
(1)曹旭:《诗品集注》(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页。
(2)沈德潜:《古诗源》卷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7页。
(3)《晋书》卷五五《张载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25页。
(4)《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