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寄生虫病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皮肤利什曼病

一、病原学
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包括单纯性皮肤利什曼病和弥散性皮肤利什曼病。单纯性皮肤利什曼病由硕大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及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主要病变发生在人体暴露部位的皮肤,常难治愈并留下永久性瘢痕。主要分布于东半球。涉及的国家在亚洲有以色列、约旦、叙利亚、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等;在非洲有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埃及、苏丹、尼日尔等;在欧洲有保加利亚、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我国新疆和台湾有病例报道。弥散性皮肤利什曼病分别由埃塞俄比亚利什曼原虫(东半球)和亚马逊利什曼原虫(西半球)引起。可经淋巴或血液播散到全身皮肤,致弥散性皮肤损害,类似麻风。病例不多见,主要流行于美洲。
二、临床表现
由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又称为“东方疖”。潜伏期通常较长,2~8个月,有时可达1~2年。主要临床表现是在肢体的暴露部位如面部或上、下肢的皮肤出现丘疹或结节,结节内可查见利什曼原虫。丘疹颜色为棕色或正常,病程进展较慢,经6个月内丘疹直径仅5~6mm,6个月后发生在面部的丘疹溃破形成溃疡,其渗出液较少,为干性溃疡。一般1年以上愈合。
由硕大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潜伏期短,一般经白蛉叮咬后1~4周在皮肤上出现较大的鲜红色结节,呈急性炎症样,丘疹发展快,起病丘疹直径可达5~10mm。1~3周后从中心溃破,有浓液流出,为湿性溃疡。常伴有淋巴管炎。多见于下肢,一般2~6个月即可愈合,但常可留下永久性瘢痕。
需特别指出的是,流行于东非、由埃塞俄比亚利什曼原虫和亚马逊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有的皮损仅为单个结节,有的可播散到全身,呈弥散性,或皮肤黏膜损害似麻风。虽比较罕见,但颇难治愈。
三、辅助检查

1.皮肤穿刺检查

从皮损组织处抽取组织液,制成涂片,干燥固定后,姬氏染色,在显微镜(油镜)下检查。

2.皮肤活组织检查

局部皮肤消毒后,用5mm的皮肤取样器,在皮损周围切出深度为1~2mm的圆形切口,剪取皮肤组织,制成涂片,也可作连续切片,染色后置显微镜下检查。

3.动物接种检查

取患者皮损处组织充分研磨,加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或洛克氏液制成悬液,注入仓鼠或地鼠等敏感动物的腹腔和皮下,饲养2个月后,解剖鼠肝、脾及皮下组织,置培养基内培养15天左右观察。

4.利什曼素皮内试验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

5.双抗体夹心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查新疆的皮肤利什曼病阳性率达80%以上。
四、诊  断

(一)诊断标准

1.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内居民,或白蛉活动季节曾在流行区居住过的人员。
2.在头、面部及四肢出现一个或多个丘疹、斑块、结节或无痛性皮肤溃疡。
3.利什曼素皮内试验阳性或检测血清呈阳性反应。
4.从丘疹、斑块、结节或溃疡边缘组织中或组织液中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5.取皮损组织感染实验动物,从动物的内脏或皮下组织可见利什曼原虫。

(二)鉴别诊断

皮肤利什曼病与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又称皮肤型黑热病)以及瘤型麻风常易混淆。

1.皮肤型黑热病

常发生在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皮肤斑块和结节等出现在锑剂治疗、内脏感染消失后1~20年内,以5~10年为常见,也有与内脏感染同时出现的病例。皮损以头、面部和颈部多见,不痛不痒,也不发生溃疡。结节为绿豆或花生米样大小,呈散在或密集分布,内含利什曼原虫。其白细胞计数在10×10 9/L以上,嗜酸性粒细胞15%左右。不经抗利什曼原虫药物治疗不会自愈。而皮肤利什曼病患者无黑热病史,皮损一般在身体暴露部位,在患病过程中发生溃疡,经1年左右可自愈。

2.瘤型麻风

本病皮损小而多,分布对称,范围广泛,颜色浅。可出现眉毛对称性脱落、脱发、周围神经粗硬及皮肤知觉障碍等。皮肤溃疡难愈。皮损组织活检涂片可见抗酸杆菌。
五、治  疗

1.局部用药

针对早期非炎症性结节对病灶作局部注射。
(1)5%米帕林、10%小檗碱或盐酸依米丁(依米丁)对病灶作局部注射,每3天1次,连续3次。
(2)五价锑溶液一次1~3ml(100mg/ml),每1~2天注射1次,连续3次。

2.局部综合治疗

针对皮损已成溃疡者,采用与注射同时局部涂药的方法。先用巴龙霉素软膏涂患处,同时予以五价锑剂的肌内或静脉注射,剂量一般为每次10~20mg/kg,直至皮损消退,病变组织涂片查不到利什曼原虫为止。

3.物理治疗法

可用X射线或冷冻法对患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