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常规实验室检验血液标本处理程序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对于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在实验室标本检测分析前阶段中的质量在整个检验过程发生的误差中占据重要的比重。血液标本为常规实验室重要的标本,目前对于血液标本的处理过程存在几方面的问题,具体有:血清或血浆与细胞或与管塞的接触时间过长、溶血、不正确的储存温度、抗凝剂及血清/血浆分离器的使用不当、不正确的运输等。对这些变量的识别及控制将减少差错,并对患者检验结果的医学使用具有非常大的贡献。

一、离心前阶段

血清标本在离心前应凝集完全,不建议使用木制搅拌试管释放凝块。
血液在室温(20~25℃)下自然完全地凝集通常需要30~60分钟。如果患者正处于抗凝剂治疗期间,凝集的时间会延长。冷冻标本(2~8℃)可以延迟凝集。假如对于标本凝集允许时间不足的话,那么形成的纤维可能导致仪器系统出问题,产生错误的结果。

二、运  输

(一)现场采集血标本
1.时间和温度
标本必须在适当生物安全袋或容器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运输到实验室。除非要求冰冻标本,所有的标本都应该在室温下进行运输。假如采集地点的温度高于22℃,可能导致某些被测量变质,将标本快速运离采集点尤为重要。对于外周导管,仅在置入时可用于采血,短期使用或预期使用时间不超过48小时的也可专门用于采血。
2.试管方向
血样试管在运送到实验室过程中应保持垂直、封口在上的位置。此种位置可以促进凝块恰当地形成并且减少试管内容物的摇动,减少潜在性的溶血。
3.标本摇动和溶血
轻柔地处理采集的标本有助于将红细胞损坏降到最低。溶血的标本可以导致化学的干扰以及干扰一些光学的仪器。血红蛋白含量为20mg/dl(200mg/L,0.012mmol/L)的血浆的颜色稍微呈粉红色;血红蛋白含量为100mg/dl(1g/L,0.06mmol/L)的血浆的颜色呈红色。然而,当血红蛋白含量多达190mg/dl(1.9g/L,0.12mmol/L)可能并不一定肉眼明显可见。血浆中胆红素的增高可能掩盖血红蛋白的颜色,并且假如血浆含20mg/dl(200mg/L,342μmol/L)的胆红素,血红蛋白的浓度为200mg/dl(2g/L,0.124mmol/L)时可能不会被肉眼看出。此外,变色的检测同样也依靠观察试管的直径。
表5-8将由1% RBC溶血导致被测量变化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严重受到影响(>100%),明显受到影响(20%~99%)以及轻微受到影响(1%~19%)。报告被测量值的变化与溶血的程度,溶血通常是由冻融循环或是直接血红蛋白的添加造成的。最好的估算溶血程度的方法是测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溶血程度低(血红蛋白<0.050g/L),溶血程度中等(血红蛋白0.050~0.30g/L),溶血程度高(血红蛋白>0.30g/L)。
表5-8 溶血对实验室检测的影响
续表
I=增加;D=降低;NC=无变化;Hb=血红蛋白;Hp=结合珠蛋白
注意:此影响取决于测量分析物浓度所使用的方法。
当标本是全血时,如果存在溶血,其现象会被掩盖,并且可导致错误的结果。当结果超过了特殊指定浓度时(比如,钾>5.5mmol/L),建议实验室使用全血仪器检查溶血以确定结果的错误是否是由于溶血所致。标本,或是分杯标本,应该进行离心并且要目测血浆。
4.暴露于光线下
避免对光敏感被测量的血液标本长时间暴露于人工灯光或阳光(紫外线)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胆红素,在监测新生儿黄疸以判断溶血的可能性时尤其重要。此外还有维生素A和B 6,β-胡萝卜素以及卟啉。这些标本应该使用铝箔包裹、棕色标本容器。
(二)外部采集的血液标本
1.远距离的采集地点
标本的稳定性是从远距离的采集地点(比如,医生办公室,卫星采血站)到检验地点运输标本的要求条件。假如未离心的全血标本被输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送达实验室以对其血清/血浆进行分离,以保护被测量的稳定性。如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标本必须在采集点进行离心,将血清或血浆从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且在适当的条件下保存,直到其运送到实验室为止。试管必须是防漏的。检测实验室也应该咨询已出版的专门的标本处理要求。
2.自动化传输系统
气动管道是标本传送到实验室的主要自动传送系统。结果根据特定的管道系统而不同。但是通常来说,受影响的检验是那些由红细胞膜完整性破坏所致的。最常用的检验有乳酸脱氢酶、钾、血浆血红蛋白及酸性磷酸酶。
其他不适合于气动管道传送系统测量的是那些必须保持在体温状态的标本,包括冷球蛋白和冷凝集素。
在管道传送系统中运输并不影响到如下的试验:白蛋白、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氯化物、肌酐、葡萄糖、钠、总胆红素、总蛋白、尿素、尿酸、白细胞浓度、凝血时间。

三、实验室内未处理标本的接收

(一)时间
接收标本后应该进行分类并且准备离心。血液采集使用的试管含有凝集催化剂(凝血酶、二氧化硅、或玻璃颗粒),应在血液采集后尽早(5~30分钟内)进行处理。抗凝的标本应该立刻进行离心。
一些检测要求未分离的、抗凝的全血标本(血铅、环孢素以及糖化血红蛋白[A1c])不能离心。假如标本意外地被离心,不要将其丢弃,将离心的试管送到检验地点以评估和确定标本是否可以重新混匀和进行分析。
(二)温度
冷冻的标本(2~8℃)应保持其温度,直到可以进行离心。推荐使用温控离心机。
(三)试管方向
在传送到实验室的过程推荐将血液试管处于垂直、封口在上的位置。
(四)试管封口
血液试管一直要保持封闭。当试管封口被移去,某些检验结果会不准确,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丢失(如,pH[增高]),钙离子[降低]以及酸性磷酸酶[降低])导致标本pH的增高。同时保持试管于封闭的位置可以消除标本可能的外源性污染,防止蒸发以及溅出和气溶胶的可能性。
(五)标本拒收的标准
以下情况下,血液标本不可接受:
1.不适当的标本容器
从病房、门诊、或健康中心采集的标本应该在有紧密接触盖子的硬性、坚固的、防漏的容器里进行运输。标本容器应该被贴上标签并且运送至符合政策的机构。
2.不适当的或不正确的标本标识
例如,血液试管没有贴标签或标签不当,标本的标识与申请的标识不匹配。
3.血液容量不适当
放入试管的添加剂的含量是根据特定的血液容量而定的。假如采集的血液少于要求的量,那么多余的添加剂会对检验结果准确性产生不良的影响。假如采集的血液多余要求的量,那么添加剂的量相对血液含量是不足的,并且类似地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该参考特定的参考文献来帮助避免采集量少或采集量多时产生的添加剂问题。
4.使用错误的采集试管
必须考虑到方法特异性的标本的要求,尤其是有添加剂的试管没有区别使用时。某种添加剂可以干扰检测的被测量。例如,氟化钠在尿酶BUN方法中可产生干扰。
5.溶血
溶血可以发生在体内或体外,体内溶血也可以是疾病进程导致的血管内红细胞破坏的结果。重复的血液采集以及持续的收到溶血的标本常常指示血管内溶血,应该通知临床医生。溶血可以是由穿刺困难或采集标本不当的处理所致。溶血可以发生在血液采集是来自含有非常小或大的内径的连接体的导管。内径的变化可以产生液体或气体的涡流并且导致细胞破坏溶血。有小号的针(23~25号)的带翼的输血装置(比如“蝴蝶”)连接到真空试管采集器可以引起体外溶血,由于试管采血是将血液通过小号的针在一个强大的力量下进行的,试管撤离时产生的强大的力导致了溶血。某些检验在标本体外溶血时结果是不准确的。
6.储存/运送不当
例如,实验室接收到的应该是冷冻的,而标本没有进行冷冻,参考实验室接收到的应该是冰冻的血清或血浆标本,而实际上是融化的。
(六)离心标本准备
不推荐使用木制搅拌棒或类似的装置释放贴在试管封口或其边上的凝块。沸腾试管是实验室导致的溶血潜在来源之一。凝块/细胞的分离实际上是通过在试管/封口设计和生产上技术改进而得到消除的。
残留的纤维是临床实验室可能的干扰物,在采集期间或之后可能是发生不适当的标本处理的次要因素。纤维作为可见的凝块或是可见的微纤维或呈线状,可能存在于主要的采集试管内。这些肉眼可见的纤维线条可以直接影响一些分析,比如肌钙蛋白。纤维干扰通常是不可再生的,并且作为纤维从标本中析出随时间而消失。如果血凝以及接下来的离心按推荐时间进行,那么纤维线可以被消除。

四、离心阶段

试管离心时其封口应该是在适当的位置,并且离心机要有适当的封盖。对于全血分析的血液试管是不需要进行离心和分离的。
(一)温控离心机
实验室应该有针对温度敏感的被测量的温控离心机。离心机内部可以产热,可能会对被测量物质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特殊的不耐热的被测量物质应该在4℃下进行分离(比如ACTH、环腺苷酸)。检查以确保离心机处于预定的设置。一般情况下,不推荐离心机使用20~22℃的温度。
运送到实验室的冷冻标本应该在温控条件下进行离心。对于有要求冷冻离心的标本,比如钾,要求迅速地将标本从离心机里取出。温度低于11℃放置2小时后可以造成钾的假阳性增高结果。
(二)再离心
进行钾分析的原始标本试管不应该离心超过一次,否则会造成结果假性增高。如果有必要将血清或血浆进一步从细胞中分离,可将血清或血浆转移到另一个试管中再进行离心。
不应该尝试在血清/血浆被从非凝胶或凝胶的试管分离后进行额外的血清/血浆的获取。当血清/血浆从试管中移去且获取了额外的血清/血浆时,血浆与红细胞的含量比就改变了。来自网状渗漏/交换的分析物,由于凝块的收缩而增多,然后被离心进入血清/血浆中用于检验,这可以导致错误的结果。

五、离心后阶段

(一)血清/血浆与细胞/凝块接触
建议将血清或血浆尽可能快地通过物理方式从细胞中分离出来,除非有确凿的证据指出较长的接触时间不会导致结果发生错误。对于同样的被测量,不同的检验方法可能有不同的稳定性要求。
(二)分离的血清或血浆
假如检验在标本采集后5小时没有完成,应该冷藏血清和血浆。现在有许多研究指出,当试管是封闭的并且血清与细胞是接触的状态时,大多数被测量在室温下可以稳定保存24~72小时。同样也有许多分离的血清的稳定性研究指出,在2~8℃以及室温下,血清的稳定性可以维持2~14天。然而,实验室的室温(20~25℃)是关键的稳定性参数,在温度高于22℃时,一些被测量的稳定性会降低。
以下储存条件可供参考:分离的血清/血浆应该在室温下不超过8小时,假如分析在8小时内不能完成,血清/血浆应该冷藏(2~8℃);假如检测不能在48小时内完成,或是分离的血清/血浆储存超过48小时,血清/血浆应该被冷冻于或低于-20℃;血清/血浆标本不应该重复地冷冻和融化,因为这可能导致被测量变质。只能进行一次解冻。无霜冰箱不适合于储存,因为冷冻/融化循环让标本的温度增高或降低,使标本进行再冷冻。
通常情况,冷冻的血清或血浆标本应该在室温下融化。通过加热快速融化可能导致组分的分解。为了阻止融化中浓度梯度的形成,标本应该颠倒10~20次(无泡沫形成)。如果出现了不溶物,有控制的加温可以将颗粒溶解。
(三)试管封闭
血清、血浆以及全血标本一直保持密封状态(气密)以防止可能的外源性污染、挥发、浓度改变或可能的溢出和气溶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