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品读古诗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自然神话

什么叫作“自然神话”?“自然神话”就是用来解释大自然各种现象的神话,包括为什么会有日夜的轮替、有四季的循环,又为什么会有风雨雷电、水灾旱灾的出现。这一类相关的神话故事就属于自然神话。而我们应该注意到,自然神话里的神可以说是“自然物的人格化”,也就是把自然物给拟人化、再神格化,美国学者理查德·蔡斯(Richard Chase)在《神话研究概说》一文指出:


自然神话学派一致的主张,即是神话和宗教中的神,都是自然物的人格化,尤其是较大的星辰的人格化;但是也有气象方面的现象,如狂风暴雨的人格化。〔美〕理查德·蔡斯(Richard Chase)《神话研究概说》(Notes on the Study of Myth),收入〔美〕约翰·维克雷(John B.Vickery)编,潘国庆等译《神话与文学》(Myth and Literature: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美〕理查德·蔡斯(Richard Chase)《神话研究概说》,收入〔德〕W.施密特(Wilhelm Schmidt)著,萧师毅、陈祥春译《原始宗教与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有关自然现象的神话

例如说,为什么会吹起了风?古人认为,那是因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鼓动空气,它就是风神,又叫作风伯、飞廉,屈原《离骚》云:“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他要派望舒作为前驱,后面则要派飞廉追随着,汉代的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想想看,后面有风神压阵,等于有了一个强大的动力引擎,加足马力在后面推动,屈原的天空远游就更可以快速飞奔了。

那么,作为前驱的“望舒”又是什么神呢?汉代的王逸注:“望舒,月御也。”也就是为月驾车的女神,后来就被用来代指月亮。

而月亮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在更早的神话里,传说太阳和月亮都是帝俊(qūn)的妻子常羲,也就是羲和所生的,《山海经》的《大荒西经》说,天空有十二个月亮,她们都是帝俊的妻子常羲所生的: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而常羲就帮这十二个月亮沐浴。同样的,她也是太阳的母亲,《山海经》的《大荒南经》记载了帝俊的妻子羲和生十日的神话: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这位羲和也一样会帮太阳洗澡,甘渊这个地方就是他们的浴池了。讲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太阳和月亮的诞生是有关世界的开端,以及宇宙建立秩序的想象,那这两则神话应该属于创世神话吧?确实,只就我们现在所谈到的部分,应该属于我们上一节所讲的创世神话,我们等于在这里做一个补充。然而除此之外,有关太阳、月亮的神话就算是自然神话了。

为什么这两则故事都说到太阳和月亮要洗澡呢?古人会这么想象,原因当然已经无法追究了,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可能的原因。第一,太阳、月亮的运行都是东升、西落,而东、西地平线的那一端都是大海,所以可以联想到日、月是从水中出现的,那不就像是洗过澡一样吗?第二,太阳、月亮永远都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从来都没有暗淡过,好像从来也没有弄脏过,那它们是如何保持洁净光亮的呢?既然人都得靠洗澡才能保持干净,那么古人想象太阳、月亮也都要洗澡,才能天天都那么光辉明亮,不也是很合乎逻辑的吗?

不只如此,羲和一共生了十个太阳,为什么天空只看到一个?《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说: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又《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这十个太阳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每天挂在天空的只是其中之一,其他九个就在大树下休息,以免天气太热。后来出现了另一种说法,也就是后羿用箭射下九个太阳的故事,那是后续的发展了。从《海外东经》的说法,也衍生出另一个重要的典故。你看这十日所沐浴的地方叫作汤谷,算是前面说到的甘渊,不过这里叫作汤谷,最重要的是汤谷上有一棵扶桑,扶桑也成为太阳们的家,每天轮流有一个爬上树梢,发光照耀天下。所以说,扶桑就相当于东方日出的地方。你想到了吧?后来中国人把东边的日本叫作扶桑国,就是这个原因。

关于这两则神话的内容,主要是对天空中太阳运动的一种想象解释,应属于星辰神话,也就在自然神话的范围内了。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去想:太阳是从东方的扶桑树那里出来的,但到了傍晚,本来当空照耀的太阳,又到了哪里去呢?这一点,神话里面也做了解释,《大荒西经》中说:


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另外,《山海经》和屈原的《离骚》都说,太阳的归宿就是隅谷,即虞渊。如《列子·汤问》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张湛注:“隅谷,虞渊也,日所入。”《淮南子·说林训》也说:“日出旸谷,入于虞渊。”旸谷,被认为太阳出来之处,有“日出旸谷天下明”之说。“旸谷”也作汤谷。屈原的《楚辞·天问》云:“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注释说:“日出于东方汤谷之中,暮入西极蒙水之涯也。”这唯一的太阳下山去了,于是留下一片黑暗,等到第二天的再一次循环。这么一来,太阳的运行就有了很完整的解释了。

不过,关于昼夜的交替,古人还有另一个传说,那就是烛龙的故事。《山海经·海外北经》里说道: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


这位叫作“烛阴”的钟山之神,顾名思义就是像蜡烛一样照亮阴暗,它在《山海经·大荒北经》里又被称为“烛龙”。古人想象它是一个巨龙般的大神,身体有一千里那么长,它不只主宰了昼夜的变化,也控制了四季的变化。当它张开眼睛时,就是明亮的白昼;当它闭上眼睛时,就是漆黑的夜晚;当它用力吹气时,就带来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号,冰天雪地;当它呼气时,就产生了炎热的夏天。烛龙是不吃不喝,也不呼吸的,当它轻轻呼吸时,那气息就引起了风。看起来,这只烛龙实在太更伟大了。

也因此,当诗人突发奇想,想要停止时间的时候,就从烛龙身上做文章了。唐代的诗人李贺《苦昼短》(节选)说: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辗龙足,嚼龙肉。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李贺因为苦于时间很短,白天根本不够用,于是想到那一只烛龙,它就住在天空东边的若木(也就是扶桑)之下,如果把它的脚砍断,那它早上就回不来,晚上也不能睡,没有了昼夜,时间就可以停止了,自然老人就不会死,年轻人也不用哭泣。这是对烛龙神话的反用,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焦虑。

另外,我们再介绍一个引起旱灾的天神,它叫作旱魃,《山海经·大荒北经》的描述如下: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在这场黄帝与蚩尤的争霸战中,两军在冀州之野对垒,蚩尤这一方请来了风伯、雨师,也就是风神、雨神;于是黄帝派遣叫作魃的天女来助阵,她威力强大,一来就让雨停止了,黄帝便趁机杀了蚩尤,取得了胜利。只是天女魃却也回不去天庭了,凡是她所在的地方便干旱无雨,这就是旱灾的原因。

谈到这里,足见神话的内容真是丰富有趣,在幻想里又隐藏着真实,打破了日常的僵化认知,充满了启发性,只要深入探究就会惊叹其中的奥妙,这便是神话最迷人的地方。

自然神话对诗歌的影响

那么,这些自然神话对后来的诗歌、文学有什么影响呢?那影响可多了,我们就举一两个最有趣的例子吧。

第一个例子是唐代的诗人想象嫦娥一个人生活在广寒月宫里,该有多么孤独寂寞呀,李白《把酒问月》就说:“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在《嫦娥》这首诗里,甚至推测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的长生不死,竟然也变成了永恒的悔恨了,她每一天都要面对无边无际的碧海青天,夜夜都要忍受孤独,那为什么嫦娥要这样永永远远地忍受孤独一人的命运,无以解脱?归根究底,最初她“偷灵药”的这个抉择就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偷灵药”,她就不会成仙,也就不会飞升到月宫中,面临这样无边的黑暗寂寞了。可想而知,嫦娥应该是悔不当初,而这种懊悔,也就变成她每天面临孤单寂寞时的衷心悔恨。这真是出人意料,谁能想到永生的女神竟然会这般悔恨,而且又因为永生而不能以死解脱,李商隐的思路的确耐人寻味!

第二个例子,是白居易《东城桂三首》之三: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根据这一组诗前面的序所说:“苏之东城,古吴都城也。今为樵牧之场,有桂一株,生乎城下,惜其不得地,因赋三绝句以唁之。”意思是说,苏州东边的东城就是古代吴国的都城,现在已经长满树木野草,沦为樵夫砍柴、农家放牧的地方,有一株桂花长在城下,让白居易惋惜生错了地方,那么美的一棵树应该要植根在优美的环境里啊,于是白居易便打起天上月宫的主意了。这《东城桂三首》之三就是发想月宫里只有一株桂花,那太过寂寞,如果还有空地的话,那就把这株东城桂花也移植过去吧,两棵树就都不会那么寂寞了。这种人间、天上的连贯打通,显示了诗人高度的想象力,神话也因此有了新的生命。

另外,在中国的星辰神话里,最有名的应该就是牛郎织女了,他们被分隔在银河的两岸,古人就从这个现象去发挥想象力。牛郎织女的故事首先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节选)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里的牵牛和织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还没有爱情方面的描述。不过,到了西汉时,牛郎、织女已经成为两位神人,不久,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描写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可见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已经发展完成了,两人隔着银河远远地相望相思,因为无法相会而哭泣,具备了现代人所知晓的基本面貌。从古至今,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感人无数,织女的节操、牛郎的专一,后来发展出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都成为爱情的神圣典范,甚至专门设立了七夕这个节日来纪念他们。宋朝的秦观写了一阕词《鹊桥仙》,就是对这个爱情神话的歌颂。其中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真是令人感动万分,也感慨万分,原来牵牛织女虽然仅仅只有一天的团聚,却是那么被全心全意地珍惜着,每一分每一秒都专注地对待彼此,没有丝毫的敷衍、不耐烦,也没有漫不经心的虚应故事,更没有浪费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琐碎里,因此反而胜过人间无数的夫妻。那么,人间的平凡夫妻是否应该好好珍惜可以天天相处的幸运呢?

当然,牵牛、织女一年只能一会,这让许多热恋中的情侣感到无比的辛酸,毕竟爱深情浓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朝朝暮暮、长相厮守。只可叹,世间的悲剧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竟然还有人羡慕牛郎、织女可以一年一会呢!原来,有一群深居在宫廷里的女性,一入宫中深似海,她们不但不能出宫,更不用说自由聘嫁了,幽禁在森严的后宫里,整年也见不到皇帝一面,整个青春、整个人生就这么白白蹉跎了,真是标准的虚度光阴!唐代诗人杜牧很同情她们,就写了《秋夕》这一首著名的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在七夕这一个秋天的夜晚,到处都是苍白萧瑟的冷色调,四周是银白色的蜡烛和被秋光冷却的画屏,屏风上本来五颜六色的彩画,也变得冷冷清清了。这位宫女还有一点过节的兴致,于是拿着轻罗小扇扑起飞舞的流萤,很有那么一点天真活泼的赤子之心,好像没有什么烦恼似的。但是,玩着玩着,夜色越来越深了,气温更加低了,整个皇宫冷凉如水一般,那扑流萤的兴致也渐渐消失了,于是百无聊赖的宫女在露天的台阶上坐下来,抬头看天上的牵牛、织女星。

讲到这里,整首诗就结束了,诗人并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们,这首诗到底是在讲什么,但我们可以体会到,原来他是在表达一种特属于宫廷女性的哀怨,属于“宫怨诗”。最主要的是第四句,也是最后一句——“坐看牵牛织女星”,不着痕迹地透露出一种羡慕、一种遗憾、一种悲哀,原来天上的牵牛、织女竟然还值得羡慕呢!因为这些宫女们连一年一次的情人相会都没有,这岂不是人生莫大的遗憾吗?究竟这些宫女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就像诗里面并没有写这位宫女看了多久,没有写出来的,还有那越来越冷的漫漫长夜。可以想象得到,无论看了多久,都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好比白头宫女谈天宝旧事,她们也只有等到老、等到死,所以才会那么让人同情。诗人用一个“坐看”这样简单的动作,看起来不着痕迹,却非常耐人寻味,杜牧这首诗果然是一篇千古名作。

有趣的是,不同的诗人对牵牛、织女的诠释都不一样,很能反映他们各自的独特性。例如诗圣杜甫,他是非常地道的儒家文人,所写的《牵牛织女》这首诗,就完全带上了伦理道德的色彩: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

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

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

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

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诗里说,牵牛、织女在银河的东、西两岸遥遥隔绝,注定只能万古相望,即使七夕也没有聚首。但杜甫并不从爱情的角度来抒发感慨,他很与众不同,选了一个婚姻的角度,去谈一个未婚女子应该怎样自处的问题,所以说“防身动如律”,意思是要守身如玉,严守礼法,并且“竭力机杼中”,也就是尽力遵守妇女的职分,做好纺织女红,织女不就是这样的典范吗?女性纺织的形象,就在“织女”身上化为典型。于是杜甫接着说“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虽然还未出嫁,没有侍奉舅姑(公婆)的事务,也不敢对纺织工作有所懈怠。这四句的妇女道德规范,就是下面“义无弃礼法”,意思是在道义上不可以抛弃礼法,这一句的“礼法”也是整首诗的关键。从牵牛、织女的神话也可以引申出妇德女教,杜甫果然是杜甫,在这里反映出他最主要的终极关怀。

当然,有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织女,宣扬传统礼法对女性的要求,那么又会有相反的观点,从不伦悖德的角度来看织女可能出现的问题。果然,对牛郎、织女这个凄美的爱情神话,李商隐竟然也可以进一步改写,提供出人意料的新戏码,可以说是另类的文化创意。

李商隐的思路很特别,十分与众不同,他认为这对神话夫妻一年只见一次面,单单七夕一个晚上,时间太过短暂;其他的三百六十四天半,织女都是一个人独守空闺的,寂寞漫漫无尽。这不就是第三者趁隙而入的好机会吗?谁说红杏出墙是人间女性的专利?于是李商隐从人性的角度去揣摩,竟然大胆推测织女应该会出轨!而让她出轨的嫌疑犯有哪些可能的人选呢?总得要有机会遇到织女的人,才有这个可能吧。这时,就考验我们对神话素材的掌握程度了,现代人当然苦思无着,但传统文人都十分娴熟各种文献,有心要运用的时候就不缺灵感了。李商隐在《海客》这首诗中说:


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

只应不惮牵牛妒,聊用支机石赠君。


“支机石”是织布机上的零件,看样子织女是就地取材,信手把身边的日常用品送给了第三者,不怕牵牛会忌妒,第三句的“妒”字显露了这首诗涉及了情感的背叛。而这位第三者是谁呢?现代人万万料想不到,不是同样在天上度日、近水楼台的吴刚,而是来自人间的张骞!

怎么会是通西域的张骞呢?让我们先看李商隐用了哪些神话典故。《海客》这首诗的第一句“海客乘槎上紫氛”,意思是有一位住在海边的人乘着船上了天庭,典故出自晋张华《博物志》卷十: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居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古人既然想象银河、天河像天上的水流,视觉上又可以和大海联结在一起,便衍生出有一艘船可以从海边到天河,来来去去。“浮槎”就是漂浮的船,像定期的航班一样,每年八月都会看到它漂到海边。这位海客就突发奇想,准备了粮食,终于利用这艘天船到天河去了。可织女星不就是在天河边与另一边的牵牛星遥遥相望吗?这位乘槎来到天河的海客,也就有了遇到织女的机会。

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海客的故事里并没有提到织女,他只是可以借着浮槎这艘船循着天河到了天宫,所见到的众多织女是天宫中的女仙,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位织女。因此,海客回来以后询问懂得天机的严君平,他掐指一算,算出“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外来的客星接近了天上的牵牛星宿,客星就是这位海客,但他所造访的地方只提到牵牛宿,而没有提到织女星,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更精细地说,李商隐的写法是把这位海客又重叠了另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故事,也就是张骞。张骞虽然是历史人物,被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对文化交流厥功至伟;但他的故事也被神化了,脱离了历史衍生出另类的神话版本。毕竟,出使西域是一件超过人们想象的空间旅行,大可添油加醋,附会出新奇的故事。于是在类似海客的情节上把主角换成了张骞,又增加了一点进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


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廓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乃与一支机石而归。至蜀,问严君平,君平曰:“某年月,客星犯牛女。”支机石为东方朔所识。


其中的“室内有一女织”,明确就是特定的这位织女了,而且张骞不仅见到了织女,“客星犯牵牛宿”变成了“客星犯牛女”,还获得了一个赠品支机石,也就是织布机作为支架、支撑的零件。这是织女与外人有所接触的新发展。

但是,即使在这个版本里,支机石原来也只是一个证物,用来取信于人,是证明张骞确实看到织女的证据;可李商隐却把单纯的证物变成了男女之间的信物,染上了暧昧的意义,这一点从第三句“只应不惮牵牛妒”的“妒”字就清楚可见,这真是石破天惊的创意!与其说这是神话的进阶版,不如说是李商隐个人的投射,戴着有色眼镜的结果,就是在神话中看到了自己。李商隐果然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诗人,把浪漫都用来改写神话,变质的结果诚然出人意表。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神话是如何滋长、变化,给许多人创作的灵感,成为表现其思想观念的一个象征,也让作品更加多彩多姿、生动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