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或欲望的科学。经济学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构成。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有关一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合理配置稀缺资源,以增加整个社会福利的科学,那么,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一国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学说。一国的经济增长常用国民收入增长来衡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一国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以促进国民收入增长。

任何国家的收入增长都是一种波浪式的推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国民收入增长率在短期会波动,有时增长很快,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有时增长很慢甚至下降,产生大量的失业。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都是不好的,会明显减少社会福利。在长期,各国的国民收入虽然都呈现增长的趋势,但一些国家的收入增长较快,而另一些国家的收入增长缓慢。人们总是希望国民收入能以比较快的速度持续、稳定地增长。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一国收入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宏观经济学试图弄清一国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找出消除或减轻收入波动的手段或措施,以促进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沿着充分就业收入轨迹稳定增长。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以国民收入为核心,故宏观经济学又叫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本教材紧紧围绕“国民收入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这两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编写而成。共10章,各章的顺序与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第一章,导论。简略阐释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介绍古典宏观经济学说与凯恩斯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差异或对立。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阐述国民收入的涵义,介绍国民收入的两大核算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为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奠定基础。本章是宏观经济学的序幕。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撇开货币市场、劳动市场与外汇市场,仅仅分析产品市场上的国民收入决定与变动。后面的章节,将逐渐引进货币市场、劳动市场与外汇市场。从第三章到第八章,用6章的篇幅阐述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与变动。

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引进货币市场,通过投资函数,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联系起来。构建IS-LM模型,分析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收入决定与变动。

第五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分别讨论单市场、两市场收入的决定过程中,也分别阐释了消费不足、投资不足的原因。消费不足与投资不足,即封闭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实际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为了增加就业与收入,政府有必要实施总需求管理政策。本章利用IS-LM模型,阐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作用机制与作用大小的决定因素。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引进劳动市场与一般价格水平变量,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劳动市场等三市场中,从总需求与总供给两个方面,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与总需求管理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第七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首先利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分别讨论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涵义、种类、原因、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以及对策。然后,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将通货膨胀和失业联系起来,阐释正统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对总需求管理政策有效性的不同看法。

第八章,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引进外汇市场,构建IS-LM-BP模型。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与外汇市场等市场中,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讨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不同汇率制度下对收入的不同作用。

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与机制,阐释国民收入长期增长的源泉,讨论国民收入在长期内沿着其自然趋势均衡增长的条件与可能性。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简介。主要阐释正统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与新凯恩斯主义等五大流派,对市场机制的宏观有效性与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活动的必要性这两大问题的不同看法。通过学习本章,一定会加深对国民收入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的看法,即加深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除了采用静态均衡分析法、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和动态均衡分析法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外,还采用总量分析和非均衡分析等独特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一)总量分析法

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法,研究一国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着重讨论总体经济运行中的两大问题:一是一国的总产出、失业率和一般价格水平的短期波动,即商业循环;二是一国的总产出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即经济增长。这与主要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学采用的个量分析法明显不同。尽管总量是由众多的个量组成的,总量分析应该以个量分析为基础。但总量不是个量简单的机械的相加。对于某种经济现象,总量分析和个量分析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例如,在一个国家,某位经济决策主体获得更多的货币,他的生活境况肯定会改善。但如果所有的经济决策主体都获得更多的货币,整个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各个经济决策主体的境况不仅得不到改善,甚至将变得更糟。在经济学中,常常将那种认为既然整体是由众多个体组成的,那么有利于个体或局部的事情,也一定有利于整体的思维所犯的错误,称为合成谬误。

(二)非均衡分析法

宏观经济学不仅采用均衡分析法,也采用非均衡分析法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或新古典经济学仅仅采用均衡分析法进行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家相信,在瓦尔拉斯均衡体系中,在弹性的价格、工资、利率的及时调节下,即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所有市场的供求都会持续相等,即市场持续出清,社会资源会得到充分利用。

在实际生活中,一方面,市场上并不存在拍卖人和“重订契约的特权”;另一方面,信息的不完全和信息成本(包括为获取供求信息而花费的金钱和时间)决定了从非均衡向均衡的调整速度不会很大,更不用说接近无限了。因此,在非均衡状态出现之后和调整到新均衡之前这一段时间内,就会出现“错误”交易。

假定非均衡条件下出现了交易。根据自愿交易原则,此时的实际交易量不能大于供求量中较小的那个。假设需求量较小,则交易量便不能大于需求量,否则就违反了自愿交易原则(因为强迫需求一方购买了超过其需求的数量);同样,假设供给量较小,则交易量不能大于供给量,否则就是强迫供给方出卖超过其供给的数量。根据互利原则,交易量也不能小于供求量中较小的那个,如果小了,则增加交易量对交易双方都会有好处。例如,假设需求量较小,则实际交易量不可能小于需求量,否则,交易双方都没有穷尽其最大利益。同样,如果供给量较小,交易量也不可能小于供给量。

自愿交易和互利原则合在一起就意味着:交易量必定等于供求量中较小的那一个,即交易量由供求量中较小的那个量决定。这就是所谓的“短边原则”。假定整个社会只有产品市场与劳动市场两种市场,那么产量应等于商品需求和商品供给中较小的那个,就业量应等于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中较小的那一个。可以将一般均衡条件下决定产量和就业量的“等边原则”(交易量既等于需求量又等于供给量)看成是“短边原则”的一个特例。因为在一般均衡条件下,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供求量中较小的那一个既可以是需求量,也可以是供给量,从而交易量既等于需求量又等于供给量。在这种情况下,供求两边相等,“短边原则”退化为“等边原则”。

从决定交易量的“短边原则”中可以看到,影响人们决策的因素不仅有价格信号,还有数量信号,而且数量信号比价格信号更加重要。厂商与家户主要不是根据价格信号来选择,而是根据数量信号来选择。例如,当市场上工业品的供给小于需求,计划存货减少时,根据成本加成原则制定的工业产品的价格可能不变,但厂商会增加供给量。在瓦尔拉斯体系中,价格调整会立即消除供求失调。实际上,不完全的市场信息等因素使价格调整推迟进行,经济体系会对数量调整做出反应。而数量调整往往导致经济的非均衡状态,即导致资源闲置和生产能力过剩等经济萧条现象发生。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采用非均衡分析法,解释宏观经济非均衡产生的原因,并找出适当的措施来避免或消除这种非均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