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一、三大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有以下三个。

(1)按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恒等于个人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与净出口之和,即

GDP≡C+I+G+(X-M) (2.15)

(2)按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恒等于间接税、工资、利息、地租、非公司业主收入与公司利润以及折旧之和,即

GDP≡间接税+工资+利息+地租+非公司业主收入+公司利润+折旧 (2.16)

(3)按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恒等于按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从一国各部门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角度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则从一国所有企业一年内销售最终产品的收入角度核算国内生产总值。这两种核算方法的核算对象相同,都是一国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核算的尺度也相同,都按照市场价格核算。因此,按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恒等于按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即

C+I+G+(X-M)≡间接税+工资+利息+地租+非公司业主收入+公司利润+折旧 (2.17)

上述三个核算恒等式中,根源于支出法的核算恒等式中的各项支出都用字母表示,显得比较简洁。而根源于收入法的核算恒等式中的各项收入却用文字表述,书写不便。为了统一两种核算恒等式的表达形式,也为了书写方便,特对式(2.16)即根源于收入法的核算恒等式的右边分析如下。

0

公司存留利润与折旧之和,可以当作企业储蓄。令T代表税收,等于间接税与所有直接税的总和;C代表用于个人消费的收入;S代表储蓄,等于所有个人储蓄与企业储蓄的总和。则按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恒等于消费、储蓄与税收之和,即

GDP≡C+S+T (2.18)

如用Y代表GDP,简称国民收入或收入,则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

0

撇开国际部门,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

0

撇开国际部门与政府部门,则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

0

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重要性与不足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体系的创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说,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创立和发展的基础。因为现代宏观经济学本质上是有关国民收入或GDP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的学说。国民收入是贯穿宏观经济学的主线,正像价格是贯穿微观经济学的主线一样。萨谬尔森认为,国内生产总值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没有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体系的创立,很难想象有今天如此完整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从实践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显示器。国内生产总值能够提供经济运行状况的完整图像。GDP增长率过高会引发通货膨胀;GDP增长率过低则失业率上升。因此,GDP的增长情况,能够帮助各国的政府首脑和央行负责人判断经济形势是趋于萎缩还是趋于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没有像国内生产总值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国内生产总值和有关数据就像灯塔一样,帮助政策制定者引导经济向着主要的经济目标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也有很多不足。在GDP统计过程中,不仅忽略很多有价值的活动,遗漏不少经济活动的消极外部性,而且计入了许多值得怀疑的项目。

能够计入GDP的仅仅是进入市场交易的部分产品价值,但许多有意义的经济活动发生在市场之外。例如高校学生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国民收入账户体系中仅仅记录了学费支出,忽略了学生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有些研究表明,在美国,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非市场性的投资份额,是美国国民储蓄份额的两倍多。GDP账户也不包含自给自足活动的价值。据评估,美国居民的家务活动,例如做饭、搞卫生、洗衣服与照顾小孩等活动创造的价值,相当于计入GDP中的个人消费额的50%。GDP账户最大的忽略是闲暇的价值。闲暇是一种好的或正常的商品,其需求收入弹性大于零。但GDP核算不考虑闲暇。萨缪尔森估计,现在美国人的闲暇时间几乎等同于工作时间[1]。至于地下经济行为,如贩毒、非法移民与走私等,由于是坏的,理当忽略。

GDP指标常常未扣除某些经济活动导致环境污染与资源耗竭所引起的社会成本。煤炭、石油、发电、钢铁与制药等行业的发展,都会破坏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消极外部性。但这些行业中的厂商并没有为这些外部性支付足够的成本。此外,GDP指标计入了无益于民生的经济活动的价值。假如社会自然灾害频发,或者社会犯罪活动猖獗,那么在GDP指标中,势必增加救灾物资与防盗产品的价值以及监狱看守的工资收入。

拓展阅读

扩充的国民收入账户[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非市场性的和市场性的经济活动的扩充的国民收入账户(augmented national accounts)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该账户总的原则是记录尽可能多的经济活动,无论这些活动是市场性的,还是非市场性的。举例来说,扩充的国民收入账户中,包括对研发费用与人力资本投资的估价、对未计报酬的家务活动的估价、对森林与休闲时间的估价,等等。

1994年,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扩充国民收入账户中,包括了环境账户(有时也称绿色账户),用来统计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第一步工作是设计用来统计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资源对经济贡献的账户。然后是设计气候变暖与空气污染等环境损害的统计账户。这些账户完善之后,我们对国民经济的了解将更为全面。许多人对绿色账户的分析结果感到震惊。环境批评家指出,美国人喜欢浪费的生活方式,并正在挥霍宝贵的自然资源。

经济学家简介

西蒙·库兹涅茨

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01年4月30日—1985年7月8日),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

库兹涅茨出生在俄国哈尔科夫市的一个皮毛商人的家庭里。十月革命之后,进入列宁格勒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22年,西蒙·库兹涅茨只身前往美国,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插班攻读经济学,同时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1923年获得经济学与数学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并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院进一步学习经济学。1924年,库兹茨涅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硕士学位,受到学界前辈的重视。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米切尔教授对他很赏识,把库兹涅茨招到自己的门下,亲自担任他的指导老师。

制度学派创始人之一米切尔教授的学术思想,着重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论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生活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库兹涅茨继承了他的学术思想,于1925年发表《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的长篇博士论文,集中表达了制度学派和米切尔思想的精髓。从此,库兹涅茨正式登上学术论坛。同时,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1926年,经米切尔推荐,库兹涅茨到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任职。在这里,他整天忙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加之制度经济学超出了传统经济学规定的研究范围,容易使人失去明确的研究对象。因此,他辞掉理事会的工作,并逐渐远离制度学派。库兹涅茨的这一决定,是他学术生涯中的转折点。此后,他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制度学派研究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创立了经验统计学。

库兹涅茨认为,具体而真实的数据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最富有说服力。所以,他常常利用工作之便,访问许多总经理、总会计师和经济法庭的律师,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如各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与销售状况,从而获得几十万个真实的数据,并做了几万张卡片,为他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库兹涅茨被美国政府任命为华盛顿战时生产局计划统计处副处长。战后,他被派往中国担任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顾问。从1946年起,他游历了中国的大中城市和农村,走访了许多银行、企业、公司、钱庄及交易所,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考察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渗透,给这些地区在经济增长及国民生产总值方面带来的影响。1948年底回到美国,1949年被美国统计学会选举为会长。1950年,他被派往印度,任印度国民收入机构总局的顾问。库兹涅茨两次共计8年的东方之行,使他目睹贫穷落后国家的经济状况,深知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经济侵略的后果,并为他研究经济增长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1954年,库兹涅茨卸任回国,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同年,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高收入阶层在收入和储蓄中占有的份额》的论文,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被推举为会长。1960年,库兹涅茨接受哈佛大学聘请,任经济统计学教授。这是他研究国民生产总值的高潮时期。1961年,他于60岁诞辰之际发表了《美国经济中的资本》一书。他在书中介绍了自己多年研究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方面的成果,建立起“收入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他关于福利经济学和资本积累理论的主体。1966年,他又出版了《现代经济增长》一书,书中涉及美国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增长率的变动、资本的供给(储蓄)和需求(投资)、资本形成的作用、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和生产率的增长以及收入分配的变动等内容。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墨菲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库兹涅茨出色地运用他高超的技巧,从纷乱的资料中整理出许多有用的数据,恰如其分地用它来表达他需要的意思。这书有许多附属的和有见识的结论,它确实是很有价值的产物。”1969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库兹涅茨经济学、经济统计学荣誉教授。

1971年,由于库兹涅茨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以及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