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为了使实际国民收入沿着潜在国民收入的增长轨迹增长,有必要核算实际国民收入,了解实际国民收入到底是多少,是否与潜在国民收入相等。第一节中的式(2.1)表明,一国的名义国民收入等于一国所有最终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的乘积的总和。然而按照这种方法核算国民收入,存在以下两个弊病:
(1)任何两个商品只要稍微有点差异,就是两种不同的商品。因此,最终产品的种类繁多,核算过程会相当繁杂。
(2)由于未对各种产品进行适当的分类,按此方法计算得到的国民收入,将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总量,没有清晰的内在结构,无法或者很难说明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并将怎样变动。故这种核算结果不符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需要。
鉴于上述理由,经济学家另辟蹊径,提出了以下两种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一、支出法
支出法是从一国购买最终产品的角度来核算国民收入。可以将整个国民经济购买最终产品的主体划分为个人、企业、政府与国际部门等4个部门。在这里,个人仅作为消费者存在。他购买产品的目的,纯粹是消费,获得效用。企业则作为投资与生产者存在。企业购买产品是为了从事生产,获取利润。政府为了维持生存,发挥其职能,也必须购买产品与服务。国际部门的业务假定仅限于产品与服务的进出口贸易,不考虑国与国之间的资本项目交易。尽管个人与政府可以从事投资,企业也从事进出口贸易。但政府与个人的投资活动,统统归到企业投资项目中。企业的国际贸易则被归到国际部门。所谓支出法,就是将个人、企业、政府与国际部门等4个部门在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所支付的货币额相加,计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先撇开国际部门,仅核算三部门经济即封闭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封闭经济中一国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等于个人、企业与政府等三部门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之和。
个人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从属于个人总支出。要从个人总支出中得到个人对最终产品的支出,首先扣除非购买支出(如开车闯红灯被罚款等),得到个人购买支出。然后从个人购买支出中,扣除购买非产品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等),得到个人购买产品支出。个人购买产品的目的是消费。故个人购买产品支出,就是个人对最终产品的支出,简称个人消费支出,用C表示。个人消费支出是国民收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个人消费支出在美国的比重一直超过60%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个人消费支出分成3大类:耐用品、非耐用品与服务。其中服务支出的增长最快。需要注意的是,个人对住房的购买支出,算作企业投资,不包含在个人消费支出之中。而个人的租房支出,算作个人消费支出。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如图2-2所示。
图2-2 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企业对最终产品的支出包含在企业总支出之中。企业总支出扣除非购买支出与购买非产品支出以后,剩下的就是企业购买产品支出。企业购买的产品分为固定资产(如建筑物与设备等)与原材料两部分。对固定资产的购买称为固定投资。固定投资与折旧的差额称为净固定投资。个人的新增住宅投资,包含在企业的净固定投资之中。净固定投资属于最终产品,而折旧是中间产品,因为折旧的价值已经转移到其他产品之中。在企业购买的原材料中,当年未消耗掉的部分,即库存原材料,属于最终产品。考虑到生产具有连续性,年初也有库存原材料。因此,只有年末库存原材料与年初库存原材料的差额,即新增库存原材料,才算作今年生产的最终产品。
企业的存货投资,除了新增库存原材料以外,还包括当年新增库存产成品与新增在产品。新增库存产成品等于年末库存产成品与年初库存产成品之差;新增在产品等于年末在产品与年初在产品之差。这两部分产品符合最终产品的定义,属于最终产品。在支出法中,由于新增库存产成品与新增在产品暂时没有买主,可假定企业自己将它们买了下来。
企业对最终产品的支出等于净固定投资与存货投资的总和,叫企业净投资,用In表示。净固定投资是固定投资与折旧的差额。存货投资由新增库存原材料、新增库存产成品与新增半成品构成。
总之,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企业净投资是指一年内一国的建筑物、设备、软件产品以及存货等有形资本存量的增加部分。显然,这种企业净投资的定义,忽略了现代企业日益增加的大部分无形投资——研发费用与教育支出。
政府购买最终产品支出,等于政府总支出与政府非购买支出之差额。政府非购买支出的主要部分就是政府转移支付,即政府无偿地对个人与企业的支付。政府转移支付的项目很多,如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的抚恤金、老年人与残疾人的补助金以及给企业经营的补贴等等。由于转移支付本身与最终产品的交易无关,因而不能计入国民收入。何况政府的转移支付,常常化作个人消费支出与企业投资。而个人的消费支出与企业投资已经计入国民收入之中,如果将政府的转移支付计入国民收入,就会犯重复计算的错误。政府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简称政府购买,常用G表示。
因此,封闭经济中一国对最终产品的支出,等于个人消费、企业净投资与政府购买之和,即
封闭经济中一国对最终产品的支出=C+In+G (2.6)
从封闭经济扩大到开放经济,一国对最终产品的支出,必须在式(2.6)的基础上,进行以下两项修正。
(1)增加出口的产品价值。因为个人消费支出、企业净投资与政府购买等三项指标,都没有包含外国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
(2)减去进口产品价值。在个人消费支出、企业净投资与政府购买等三项指标中,都可能包含对国外产品的支出。
令X表示出口产品的价值,M表示进口产品的价值,(X-M)就称为净出口。于是,开放经济中一国对最终产品的支出,等于个人消费支出、企业净投资、政府购买与净出口之和。即
一国对最终产品的支出=C+In+G+(X-M)=NDP (2.7)
由式(2.7)得到的国民收入,叫做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这个指标很难测算。因为固定资产的损耗或折旧很难准确计算,从而净固定投资与企业净投资很难计算。
为了便于实际操作,干脆不计算折旧,将折旧加到净固定投资之中,用总固定投资代替净固定投资,从而用总投资代替净投资。按这种方式计算出来的国民收入,叫做国内生产总值。令I代表企业总投资,等于In与折旧之和,则有
C+(In+折旧)+G+(X-M)=C+I+G+(X-M)=GDP (2.8)
式(2.8)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净值与折旧之和,即
GDP=NDP+折旧 (2.9)
国内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相比较,各有优缺点。国内生产总值包含了折旧,其优点是容易测算,其缺点是含有重复计算或“水分”。国内生产净值撇开了折旧,其优点是没有任何重复计算或“水分”,其不足之处是很难测算。
二、收入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由企业创造出来以后,总是按照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做贡献的多少,分配给要素所有者。所谓收入法,就是将一国境内各种要素参与生产所得到的收入相加,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单个企业销售产品或服务得到的总收益,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与固定资产等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就是该企业创造的能够分配的收入。企业的这笔收入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分解为间接税、工资、利息、地租和非公司业主收入或公司利润等5部分。间接税是政府对企业销售产品环节所征的税收,如汽油税与营业税等。工资、利息、地租分别归工人、借贷资本家、地主所有。非公司业主收入或公司利润归企业所有者,可大可小,可有可无。由于扣除了中间产品的价值,从整个社会来看,所有企业的间接税、工资、利息、地租、非公司业主收入与公司利润等收入之和,必然等于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从而等于国内生产净值。即
间接税+工资+利息+地租+非公司业主收入+公司利润=NDP (2.10)
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一点。假定一国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只有一个面包,其价格为10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等于10元。设面包中包含的面粉价值为4元(面粉代表面包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所有中间产品的价值)。面粉厂为了生产4元的面粉,需要消耗3元的小麦(小麦代表面粉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所有中间产品的价值)。农场主生产3元的小麦不消耗任何中间产品。于是,面包厂商、面粉厂商与农场主销售产品的收入分别为10元、4元与3元。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后,剩余的收入分别为6元、1元与3元,被面包厂商、面粉厂商、农场主分别用于支付间接税与各种要素报酬,其总和10元,正好等于面包这个最终产品的价值,即等于国内生产净值。
因此,从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整个社会的间接税、工资、利息、地租、非公司业主收入、公司利润与折旧之和,即
间接税+工资+利息+地租+非公司业主收入+公司利润+折旧=GDP (2.11)
在式(2.10)与式(2.11)中的工资,也称作员工薪酬,包括雇员的工资与各种补助。利息项目不包括政府支付的公债利息。政府不是生产部门,政府支付的公债利息来源于税收。而税收项目已经计入按收入法核算的NDP或GDP之中。如果将公债利息计入NDP或GDP之中,必然犯重复计算的错误。地租项目还包括各种租金,如房租收入。如果是住自己的房屋,则被认为是在向自己付租金。这种假设有助于真实地衡量一国居民实际得到或享有的收入。非公司业主收入是指单人业主制企业主与合伙制企业主的收入。
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以外,国民收入核算体系还涉及狭义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三个指标。狭义国民收入,常叫做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是指一国在一年内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出售要素所得报酬的总和,等于国内生产净值与间接税之差,即
NI=NDP-间接税=工资+利息+地租+非公司业主收入+公司利润 (2.12)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PI),是指个人从各个途径得到的收入总和。狭义国民收入中的利息与地租,分别是借贷资本家与地主的个人收入。工资在发给工人之前,需要扣除社会保险税,交给社会保险部门,以保障工人在生病、失业与退休时的生活。公司利润在分配之前,必须交纳公司所得税。税后可支配公司利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股息、红利的形式发给股东,另一部分作为公司存留利润,用于公司本身的发展。这样,工资中的社会保险税,公司利润中的公司利润所得税与公司存留利润未进入个人收入。另外,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以及个人购买公债所得到的利息,也构成个人收入。因此,个人收入等于狭义国民收入扣除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公司存留利润等三项因素后,再加上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以及个人购买公债所得到的利息。即
个人收入与个人所得税的差额,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DPI)。个人可支配收入总是用于消费与储蓄两个方面,即
DP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 (2.14)
因此,个人储蓄被定义为用于消费以后剩余的个人可支配收入。2011—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如图2-3所示。
图2-3 2011—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下面举例说明国民收入的两种核算方法,如表2-1所示。
表2-1 2007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单位:10亿美元,当年价格)
资料来源: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第19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