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君子”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基因
道不远人,君子之道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民族的潜意识中深藏着“君子”的概念,遗传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里。可以说,君子不远,君子文化就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日常生活的对话或评论中,无论自己是怎样的身份,做得怎么样,都会下意识地用“君子”作为评判标准:“君子动口不动手”,是说争论的双方不能动手打人,不能粗鲁,观战者或当事人都可以用这句话表明理性的态度;“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劝慰人要开朗达观,也可以是对某种性格的评价;“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遵守承诺的口头禅,无论自我保证还是要求对方,都可以以此立信;“君子成人之美”,现在常指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是对助人为乐者的极高褒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错误地以己度人的代名词,也是现代所谓“换位思考”的对立面,充满贬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表达了人们对财物、利益的正当追求;“防君子不防小人”,指关门上锁之类的预防措施,对那些小偷、强盗不起任何作用,但其实也是在说君子让人信赖,不用防备;“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也是人际交往的至理名言,因为人们知道君子没有报复心。可以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君子”行为的标准和尺度,都有“君子”行止的影子。
再比如,嫁女的标准是“谦谦君子”,而女子中的“君子”则用“淑女”作为专有名词,是男子娶妻的标准。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千年前的《诗经·周南·关雎》,就已把婚恋中的青年男女的理想形象固化了,于是就成了日后人们的追求目标。当然,究竟什么样才是心目中的“君子”和“淑女”,人们的理解千差万别,但是作为共同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则是民众所一致认同的。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来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见培养人才的基本追求是培养“君子”。
例多不赘举。凡此都说明人们口头常说的这些俗语格言,是人们以“君子”作为理想人格标准的具体体现,“君子”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基因。所以我们说“君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充盈着浓浓的君子气息。
尽管“君子文化”源远流长,人们追慕君子风范,但现实社会生活中伤天害理、道德沦丧之事时有发生,与“君子”的行为规范截然相悖,人们又会觉得“君子”是陌生的,离我们很遥远。有人羡慕西方的“贵族精神”和“绅士风度”,也向内呼唤“乡贤”的出现,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当前“君子精神”极度缺失,亟需君子精神和君子文化的回归。这就是我们整理这部《君子文化》的主要原因和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