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1.3.1 概念的提出
1. 关于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信息化是指通信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70年代后期这一概念才被接受和使用。至今关于信息化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说法。一般对信息化有以下几种解读。
(1)信息化包含信息技术渗透过程(技术导向)和利用信息方法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管理导向)。
(2)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3)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
(4)信息化,是指建立在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过程。
(5)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
(6)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
(7)信息化是指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较高的程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推动人的智能潜力和社会物质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使社会经济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的历史进程。
综合以上观点,对信息化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信息化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基础。
(2)形成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经济结构。
(3)信息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4)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创新的进程。
2. 关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1996年以后随着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导向转向管理导向,会计业界更多注重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化的对接问题,原有“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中”的描述显得过于粗浅,不利于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进而指导实践。追随企业信息化的大潮,适时提出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势在必行。
【资料】1999年4月,深圳市财政局与金蝶公司在深圳联合举办了“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金蝶公司总裁徐少春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走向会计信息化的观点,对会计信息化发展等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提出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等功能。
湖南大学谢诗芬教授在1999年发表的《会计信息化:概念、特征和意义》一文中认为,“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杨周南教授在2003年讨论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会计电算化向会计管理信息化转变的理论问题。认为“会计电算化”应该改称为“会计管理信息化”,简称“会计信息化”较为确切。
2005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观点,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
对会计信息化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1)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阶段。
(2)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也是会计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环境的结果。
(3)会计信息化的核心是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及会计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4)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3.2 会计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 认识层面的问题
认识层面的问题一直存在,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滞后。从会计信息化起步到现在,30多年来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以及会计人员都认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会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只是为了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而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真正内涵和作用。还有的企业只满足于眼前的现状,认为不加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企业也能搞好。甚至有的企业发展了,但是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管理手段和措施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有些管理者甚至认为,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就够了,没必要再实现会计信息化甚至企业信息化。大部分人对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带来的直接的和潜在的效益缺乏前瞻性的认识。
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滞后是制约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又一重要的方面。目前的会计理论研究对计算机及网络进入会计领域所引起的变化重视不够。例如,会计假设作为传统会计建立的基石,主要划定会计核算的时空范围,是建立在时间和空间“二维”坐标基础上的一种“二维平面单向传递”会计观念,但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这使会计主体呈现模糊性,这就需要重新认识和拓展会计主体假设的空间界限。
2. 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有机结合的问题
企业在生产、销售、控制和预测的经济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要有效地控制“三流”,单靠财务部门使用软件是不够的,企业各个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必须将其业务信息纳入软件管理的范畴,软件功能将延伸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建立财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的接口,彼此共享,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才能真正从全方位、多层次体现可信的决策信息。会计信息化不仅要实现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更应体现在会计向外界披露信息的内容和发布方式上。目前会计信息化在一些企业容易造成“信息孤岛”,主要表现在对外报告的信息有用性不够及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分离。许多企业会计工作的组织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和运用大都由财务部门一手把持,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化有效协同不够,与外部社会成员(投资者,税务、财政、审计、银行等部门)及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不能进行必要的信息传递。企业财务部门的“自闭行为”无法满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从而影响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3. 会计信息化管理与控制方面的问题
会计信息化管理和控制是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会计信息化管理包括政府管理和企业自身管理两个层面。政府通过发布规章制度来促进和矫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也需要规划、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控制更多体现为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信息化及其产生的信息系统的运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和系统安全。目前,政府层面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存在滞后性,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和控制缺乏重视。多数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时只关注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而忽略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企业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日渐加深,企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外,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相关的信息和信息系统风险日益增长。不加控制的会计信息系统可能出现会计信息很容易地被毁损、窃取和失真,产生非法访问、未经授权复制、黑客的闯入和病毒的侵入等违规使用,从而使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害。我们经常看到以下情况:一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数据安全保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存在被窃取、篡改、随意查阅等风险;部分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时间和内容没有完全记录,出现问题无法追究责任;有的软件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严重违背会计制度要求。此外,还有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操作密码管理不严格、安全管理制度检查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这些不仅会影响信息技术使用的质量、效果,而且会影响会计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和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4. 人才培养的问题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众多的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人才来推动。目前,相关“复合型”人才匮乏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会计信息化是以会计理论和实务,以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对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他们要具有较高的会计业务处理技能和管理能力,而且还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技能以及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从我国会计领域人才的供求来看,手工记账式的人才比比皆是,而真正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工作领域,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需要、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却十分欠缺。尽管现在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财会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但毕竟其知识和能力与社会需求还有差距,因而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并没有质的提高。显然,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要求。
5. 规范化、标准化问题
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会计信息化发展到现在必须解决的问题。规范化更多地要求信息采集、加工、存储、输出过程的规范化,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标准化更多地体现在对会计信息共享使用的数据标准上,如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就是标准化问题,其要求能解决不同环境下生成的会计信息,实现电子存储、操作、复用与交换。目前,不仅是企业与外部关联机构信息交换的标准需要建立,其实企业内部也存在标准化问题。信息化要求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统一,最好实现供应链上的数据统一,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这才是信息化的初衷。目前存在的数据不统一、“信息孤岛”、无法数据协同和管理协同等问题,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工作没有做好。
1.3.3 未来发展趋势
会计信息化的未来的发展与信息技术发展、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描述会计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1. 会计信息化的纵向延伸
(1)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管理型会计软件不仅是满足日常业务核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满足管理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决策的需求。在会计核算软件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查询功能、报表分析功能,虽然对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管理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决策支持作用,但仍旧是注重事后核算,无法进行有效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怎样辅助管理者构建、制定出可行的方案,并对被选方案进行分析,保证决策的顺利执行,对决策正确与否进行评价等是核算型软件无法实现的。因此,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普及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向开放式网络型发展。网络财务软件以整合实现企业的电子商务为目标,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模式和财务工作方式。网络财务软件是以全面会计核算和企业级财务管理为基础,实现购销存业务处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监控的一体化管理,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预测、控制和分析的手段,并能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和经营风险。
(3)ASP商务服务。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是利用互联网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应用软件服务。ASP强调以网络软件服务为核心,替企业提供主机服务及管理和维护应用软件。ASP向客户提供新的应用环境,无需企业对服务器、软件开发以及其他资源进行先期投资。企业以租赁方式获得对应用软件和环境的使用许可,只需支付少量成本(租金)就可进行信息化管理。
(4)向决策支持型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会计核算层、财务管理层、财务决策层,分属于事后核算、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决策。从目前国内会计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情况看,会计核算系统已逐步普及,发展势头良好,财务管理系统逐步为用户理解和接受,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事实上,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特点看,前两者的数据属于当前的结构化数据,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则涉及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问题,这是传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难以支持的,从而影响了系统的推广应用。尽管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数据仓库技术,但建立数据仓库的难度很大。
2. 会计信息化的横向拓展
(1)融入ERP系统等综合性企业管理系统中,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ERP系统是一个以销售管理为龙头,以生产和计划系统为核心,整合供应链系统和物料需求计划系统为一体的综合企业管理系统。在整个ERP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是融会贯通的统一整体,会计信息系统许多功能会融入其他业务管理系统中,实现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大部分凭证处理环节被整合到其他业务管理系统中去,其原因是会计数据来源于业务管理系统,因此,业务管理系统能够产生绝大部分会计凭证。企业的财会人员也不仅仅是算账、查账,而会参与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与同步。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也不断向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在ERP功能的基础上,正在与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整合,应用于SCM和CRM中的电子商务也必将随之融入ERP系统,使ERP系统成为从供应链、资源计划、到客户关系的企业全方位管理信息系统,即后ERP或ERP Ⅱ。另外,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移动商务也不断被ERP所吸纳和应用。
(2)趋同于国际。随着我国步入市场经济,会计理论和实务存在与国际接轨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我国会计信息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系统和标准方面已趋同于国际。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信息必然会与国际标准趋同。会计软件应符合国际会计准则、支持多国语言和多币种核算,将会计信息按照不同国家会计准则或者会计核算制度进行相互转换、翻译,为企业提供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国际化的潮流。目前,有的管理软件供应商提供了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EAI),EAI企业应用集成是将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异构应用集成的一种方法和技术,随着EAI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会计信息化将彻底消除“信息孤岛”,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独立的国际标准,是进行实时、准确、有效与高性价比的金融与商业报告数据的电子存储、操作、复用与交换的标准。我国已成立XBRL中国区组织,必将促进会计报告数据标准与国际接轨。由于市场的开放,国际管理软件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必将会使会计信息化软件产业重新洗牌。
(3)基于大平台的专业兼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目前较完善的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明显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支持多系统决策的财务系统、实时远程的异地查询、审计,甚至跨国的会计信息预测、决策、计划、审计系统都可以实现。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将使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以及部分审计学科的内容的界限逐渐模糊,专业之间的兼容性会越来越强,信息化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兼容性及可扩展性必将是用户选择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依据。我国政府统筹考虑,于2009年提出新时期会计信息化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要求,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平台,两个体系,三个基本实现和五个推进。一个平台是指构建起标准化的企业信息基础平台,它是投资者、公众监管部门及社会高效利用的统一平台。两个体系是指健全会计信息化标准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特别是与XBRL相关的标准体系。三个基本实现是指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进一步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基本实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进一步提升社会审计质量和效率;基本实现政府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五个推进是指推进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教育与会计理论研究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