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念与框架
第1章 导论
1.1 银行信贷管理与风险防范
对于商业银行与风险的认识,现在流行说,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风险不可能消失,只能管理。银行面对的风险种类繁多,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说法,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当然,还有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如细化,还可生出许多风险来源。尽管风险很多,但依据当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依然是企业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可以定义为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作为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一种形式,信用风险总是受到授信方的更多考虑。但构成商业银行主要风险的企业信用风险,本身又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商业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信誉风险、法律风险等)、管理风险(战略失误、运营失败、资产损失、操作风险等)、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财务危机等)、道德风险,这些因素一起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
因此,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识别和发现企业的信用风险。要做到贷前科学评价企业的还款能力和意愿,争取客户但不忘充分揭示和预警风险,设计完善的授信方案;贷中独立评审,科学规划风险管控措施,正确做出信贷决策;贷后及时发现企业问题,及时预警,及时处置,确保资产安全。
风险说起来容易,管理起来却很难。因为风险之所以谓之风险,乃是因为其不确定性和不规律性。在信贷实践中,业内人士对风险也多“讳莫如深”:
你知道的风险越多,不知道的风险越多。
风险没有完全一样的,不能用一个风险解释另一个风险,风险是个案的。
每一笔业务都是新的风险,如果风险真有规律,那么每笔业务风险总是例外处理。
风险程度可能与你认为的无风险程度成正比。
人的风险直觉没有质的区别,就看你能否坚持。
此外,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之后,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广泛交易的信贷资产二级市场为银行提供充分的流动性,银行信贷存在“套牢”效应。在这种条件下,银行没有办法通过“一走了之”的方式规避企业信用风险,在多数情况下只能与企业“共存亡”。因此,商业银行通过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或强化对企业的监督,谋求对投资资产安全性的及时预警和及早处置,以保护自身权利。
其中,强化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1] 资料来源:屈建国,龙小宝.新信贷:银行客户经理业务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