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化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五彩瓷器的烧制工艺

也许因为距今年代不算久,在许多博物馆中都陈列了许多明清时期的五彩瓷器,如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明代万历年间生产的五彩镂空云凤纹瓶和一件清代康熙年间制成的五彩花鸟纹尊(见图1-20)。不管你对中国陶瓷史有无兴趣,也不管你对艺术品有无鉴赏力,这些艳丽的多彩瓷器仍会深深地吸引着你。这些像磁石般的魅力来自其优雅的造型、美丽的图案及耀眼的色彩。

图1-20 明代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①)和清代康熙五彩花鸟纹尊(②)

五彩瓷器是在斗彩瓷器的启示下创制的。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在唐宋的低温铅釉PbO-SiO2的基础上,瓷工们以硝的形式将K2O引入铅釉,发展起Pb-K2O-SiO2三元系统的釉上彩工艺。在明初,釉下彩青花工艺和釉上彩多彩工艺都已成熟,但是它们都是被单独应用的。在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启示下,明代宣德年间,瓷工们试着在已烧成的青花瓷器上,用铁红铅釉绘图,然后在一定温度下烧烤,从而创制了青花红彩瓷器。这是最初形式的斗彩瓷器。到了成化年间,斗彩的釉上彩已从单一的红彩发展为至少有三四种色彩,这些色彩有各种不同的红、黄、绿、蓝、紫等。这表明当时的瓷工已能利用天然矿物配制出多种釉上彩。

在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中,以釉下青色为主色,釉上的其他色彩仅起点缀作用。发展到嘉靖和万历时期,在斗彩图案的装饰中,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时是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蓝色为主,色彩浓重,尤其突出红色,青花仅起蓝彩作用,所以这时期的斗彩瓷器以浓艳而得名。与此同时,瓷工们干脆采用白瓷而不是青花瓷,在其上用五彩绘画,这样烧烤出来的就是纯粹的釉上五彩瓷(见图1-20)。

图1-21 清代康熙珐琅彩花卉纹瓶

明代的五彩瓷器一般指红、绿、黄、褐、紫,大多以红色为主。实际上,凡是红彩等三色以上的彩瓷,虽不够五色,也叫作五彩;无红彩的,则叫素三彩。在中国古代,结婚、祝寿等喜事,称荤事,一般用红色,大红大绿表示吉祥;丧葬等则称素事,不用红色,素三彩瓷器由此也得到了发展。

到了清代的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五彩瓷器的工艺有了明显的发展。康熙的五彩除红、绿、赭、紫、黄等色外,瓷工们又发明了釉上的蓝彩和墨彩。这蓝彩烧成的色调,其浓艳程度超过了青花。墨彩具有黑漆的光泽,衬托在五彩的画面中,增强了绘画的效果。此外,在五彩之中又加了金彩。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代嘉靖年间在矾红或霁蓝等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蓝、墨、金彩的成功运用,使康熙五彩瓷较之明代的更加娇艳动人。明代的五彩,由于色调不够丰富,只能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斗彩为主流。康熙五彩则根本改变了这一主流方向。釉上五彩瓷器一般是在高温下烧成的素白瓷上进行彩绘,然后在彩炉的直焰氧化气氛中低温烧烤而成。烧烤炉温的控制是很重要的。若炉温过高,将出现颜料熔融流动而破坏画面;若温度过低,则釉彩颜料没有完全烧熔而出现光泽不足。明代的五彩瓷器中,时有釉面光泽不足的现象出现,就是当时部分瓷工的经验不足所致。康熙年间的五彩瓷器大多彩色鲜艳,光泽透彻明亮,可见这时期的瓷工已把传统的釉上彩瓷的烧成工艺推向了新的高峰。

红彩主要有矾红、金红两大类。矾红的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铁,故又称为铁红。它是中国传统的红彩,始见于宋瓷。矾红是用青矾(中国炼丹术中又称绿矾或皂矾,其主要化学成分为FeSO4·4H2O)为原料,经煅烧、漂洗制成。在彩绘时,加入适量的铅粉和胶即可使用。矾红的色调与彩料的细度有关,粉料愈细,色调愈鲜艳。矾红彩的呈色还与烘烤温度和时间有关,掌握好了,才能得到鲜艳的红色;若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使部分氧化铁熔入底釉,而使红彩色调闪黄。金红是从国外传入的,始见于清康熙年间的珐琅彩。

五彩中的黄彩主要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铁黄。黄彩有铁黄和锑黄两种。铁黄铅釉彩始于汉代,唐三彩的黄彩就是铁黄铅釉。关于铁黄铅釉彩的制法,法国籍传教士殷弘绪在传回法国的信中写道:“要制备黄料,就往一两铅粉中调入三钱三分卵石粉和一分八厘不含铅粉的纯质红料,……如果调入二分半纯质红料,便会得到美丽的黄料。”这里的红料指矾红,黄料指铁黄。黄料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铁[Fe2(SO43],在中国炼丹术中又称黄矾。锑黄采用氧化锑(Sb2O3)为主要着色剂,主要见于清康熙年间的珐琅彩和雍正年间的粉彩。

绿彩由铜绿铅釉发展而来,铜是主要的着色元素。汉代最早出现的铅釉就是铜绿铅釉,以后一直沿用。关于它的配制方法,殷弘绪在信中写道:“在配制绿料时,往一两铅粉中添加三钱三分卵石粉和大约八分到一钱的铜花片。铜花片实际上就是炼铜矿时得到的铜矿渣,……以铜花片做绿料时,必须将其洗净,仔细分离出铜花片上的碎粒。如果混有杂质,就呈现不出纯绿色。”

传统的蓝彩是从钴蓝铅釉发展出来的,最早也见于唐三彩的蓝彩。古代的陶工是直接采用天然的钴土矿做蓝釉或蓝彩的着色剂。而钴土矿的化学组成因产地不同而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在于其中含有不同量的铁和锰,有时还含有少量的铜,从而造成呈色效果的不同。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特别是在配制青花颜料的经验中,瓷工们逐渐掌握了钴土矿的挑选、富集和加工,配入适量的铅粉即可获得较好的蓝彩。

黑彩不同于黑釉。黑釉瓷的黑釉是高温石灰釉,主要呈色剂是铁和锰的氧化物。而釉上黑彩却是低温色釉,主要着色剂除铁、锰的氧化物外,还有钴和铜的氧化物。瓷工们运用钴土矿和铜花片配制黑彩,这种黑彩在化学组成上有两个特点:① 氧化钾、氧化钠含量极低,表明配制中没有加硝石,而其他彩料(矾红除外)一般都要加点硝石;② 烧失量很大,达到了14%~26%,这是因为在配制中加入了一定量的牛皮胶做黏合剂。

金彩原料较昂贵。大致在宋代的定窑和建窑中,瓷工们开始用金箔来装饰瓷器。明代用金箔做装饰更为盛行。到清代才改用金粉,其方法是:用毛笔将金粉绘于瓷釉表面,再在700~800℃温度下烧烘,金彩就烧牢附于釉面,再用玛瑙棒来摩擦,使其发光。金粉的制备和使用方法,大约是:将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使之与水混合,直到水底出现一层金,平时让其保持干燥,使用时取出一些,溶于适量的胶水里,再掺入铅粉,金粉及铅粉的配比为30∶3。在瓷釉上上金彩和上一般色彩的方法相同。这种直接将金粉描绘于瓷器的方法,不仅工艺复杂,难度较大,而且耗金量也高。清代后期,液态金(俗称金水)的装饰方法传入后,上述直接法就不再使用了。传入的金水系金的树脂酸盐,使用简单,耗金量也较低,而且外观效果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