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告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死属于生命,就如生也属于生命

我的大半辈子都在陪着人死去,现在竟然还愿意花额外的时间讲述他们的故事,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我希望读者通过阅读书中的这些故事,能够陪伴这一个个行将死去的陌生人。这样的愿望可能看起来多少有些冒昧,然而,这正是本书的创作初衷。

作为一名医生,我很清楚,在遇到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期望。无论面对的是生死、爱、失去,还是重大变故,人们都会以既有的认知框架构建自己的体验。问题是,虽然人们对出生、爱甚至丧亲之类的话题已经有过广泛的讨论,但是对死亡这一话题越来越讳莫如深。由于未来的死亡不可预测,很多人便从电视、电影、小说、社交媒体和新闻等媒介中获得相关线索。这些关于临终和死亡的资讯虽然耸人听闻,却对人们的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旁观周围人的死亡,见得多了,便概括出种种模式,知道如何在生命活力逐渐衰退的情况下过好生活,甚至了解了死亡的进程。

20世纪下半叶,人们对死亡的上述看法逐渐消失。逐步改善的医疗条件,如出现了抗生素、肾透析和早期化疗之类的新疗法,以及更好的营养、免疫方案和其他科研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患病及治病过程,为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或者至少延缓了疾病的发展过程,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这些进步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病入膏肓的人能够被迅速送往医院治疗,而不是在家等死。人们的预期寿命得以增加,许多生命也因此得到延长。

然而,对于生命的救助,这些备受欢迎的医疗技术的进步也有其局限性,除了能让人们活得“够好”之外,其他一切都没有任何改变。新的临终仪式中加入了技术因素,意味着人们对死亡的抗拒战胜了以往的死亡经验。然而,人终有一死,生命最后几天的样子和实际死亡的方式都与往昔无异。与过去那个死亡被认为是不可避免之事的时代相比,今天的人们丧失了对这个过程曾经有过的熟悉感,也丧失了在临终前对亲人说说心里话和保持良好礼节的机会。很多人无法在所爱之人的环绕下、在亲切而熟悉的屋子里死去,而是在救护车、急诊室、重症监护室里死去,维持生命的机器把将死之人和至爱亲朋隔绝开来。

本书记录的都是真实事件。我讲述的都是过去40年里发生在某个人身上的故事。为了保护故事主人公的隐私,我修改了几乎所有人的姓名和职业,还修改了一些人的性别或种族。因为我的目的是讲故事而不是报告病史,所以我有时候会把几个人的经历改编成一个人的故事,以便描述死亡过程的某些特定方面。很多故事可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那是因为,尽管我们闭目塞听,死亡还是不可避免。因此,我的故事与许多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

我主要从事姑息治疗,因此大多数故事将描绘一些有机会接触姑息治疗专家的人。一般来说,接受姑息治疗意味着患者那些令人痛苦的身体症状都得到了良好而合理的控制,情绪问题也得到了关照。姑息治疗并不只是关注死亡过程:在病程的任何阶段,只要患者有需求,他们的身体症状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然而,我接触的患者大多处于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因此,我们有机会在患者知道自己即将死亡的时候,了解他们特别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这些故事传递的正是这部分信息:行将死去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总的来说,我分享给读者的是我的见闻、我在病床边的观感、我在谈话中的角色以及我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本书所有可资借鉴之处都出自故事主人公的馈赠;任何错谬都是我的原因,由我来承担。

人们是时候直面死亡这一话题了,而本书正是我对推进这件事情所做的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