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初步了解对象
物理学中一直在探索着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从直观看到的一些物体追究到了分子、原子、原子核以及电子、中子和质子,乃至夸克等微小粒子。虽然迄今为止,物理学家还没有确定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是什么——是否无限可分,是科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但是,物理学家们已经知道已知的那些粒子,因为它们具有某种特性而遵循了某种规律,最终组成了这大千世界。
Python没有背负寻找微观粒子的重任,虽然它通常解决的是各类现实问题,但同样要研究“物质组成”。比如,要写一个用于学生上学报到缴费的程序,这个现实问题涉及哪些“组成”?不可缺少的“组成”包括学生、学校、教师,每个“组成”有自己的特征。例如:
❖ 学生:有钱(至少有学费和零花钱)、有姓名、会支付、会乘车、会说话……
❖ 学校:有名称、有地址、有收费标准、有教师名录、有学生名录……
❖ 教师:有姓名、会说话、会收钱……
如果把上述三个“组成”的特征描述清楚了,就如同制造了三个模型,那么剩下的事情只需要把三个“模型”组合起来,就能够完成“上学报到缴费”的业务流程。
因此,Python也研究世界的“组成”,并且把这些组成统一命名为“对象”,即在Python的语境中,“世界是由对象组成的”。
还是以刚才的问题为例。如果考察“学生”“学校”“教师”这三个对象,发现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把“学生”和“教师”归为同一个类型,并且可以把此类型取名为“人类”。这样,要做的“模型”个数也就是有限的了——不是有多少个对象做多少个“模型”。可以先制作“类型”,根据类型再得到具体的某种“对象”。
为了使用方便,Python中预先制作了一些对象的类型,称为“内置对象类型”。由这些对象类型直接产生的对象就称为“内置对象”。
虽然现在还没有给“对象”下一个严格的定义——此定义会在后续内容中阐明。但是读者通过上述例子也能总结出,任何对象都有:①属性,是什么;②方法,能干什么。如果理解到这个程度,就算是初步认识了“对象”。
下面按部就班地对Python中不同类型的内置对象进行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