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态圈:步步为营的生态“帝国”
1.电商平台体系
20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孕育了庞大的跨境出口和国内批发市场,刚刚成立的阿里巴巴,将这两个领域与互联网结合,推出了alibaba.com和1688.com两个电商平台。自此,阿里的B2B业务开始起步。2003年,阿里又携资本进入C2C业务,成立现在的淘宝网。
从B2B到C2C,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阿里巴巴占领了B2B和C2C这两个风口之后,各种新业务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速卖通出自B2B,目前发展势头迅猛;天猫和聚划算则出自淘宝,也就是C2C业务,如今,它们都已成为阿里巴巴电商业务增长和流量变现的重要平台。
阿里巴巴给天猫的定位是“中国最大的、为品牌及零售商而设的第三方平台”。可以说,天猫的成功是阿里巴巴的B2C业务迈向成熟的标志,“双11”的出现则是天猫为阿里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天猫从2009年开始运作“双11”,第一年的成绩是单日成交额5000万元,震惊了整个业界,但更大惊喜还在后面。2010年“双11”,天猫单日成交额达到9.36亿元;2011年达到33.3亿元;2012—2015年分别是191亿元、362亿元、572亿元、912亿元;2017年则达到1682亿元;2018年更是用了15小时49分便突破前一年“双11”的全天交易额,随后创下单日成交额2135亿元、物流订单量超过10亿的惊人数字。2019年“双11”全天交易额更是达到2684亿元。
一次次“双11”让人们见证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经济体的不断壮大。2016年,阿里巴巴财年业绩突破3万亿元大关,更是让人们见识了阿里巴巴电商帝国的强劲实力。
2017年,电商作为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贡献了1339亿元的收入,占总营收的85%。毫无疑问,阿里巴巴依然是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其市场份额在75%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电子商务正在发生重大改变。马云甚至预言,电子商务有可能会消失。未来,实体经济将与数字经济深度结合,所有的商业将变成电子化的商业,所有的企业都将运用互联网工具,将它们的业务与大数据和云计算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商业环境,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也开始进一步完善,通过重塑商业领域的四大核心领域——供应链、企业信息化、组织架构及消费者营销,以期实现电商业务的新突破。
供应链
未来,电子商务平台将不仅仅是一个网上店铺卖货的场所,电子商务也将成为带动企业转型的关键所在。品牌商立足于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传统渠道的依赖将大大减低,零售能力则将相对提升,在此基础上,品牌背后的制造供应链将得到拉动,变得更加柔性化。传统渠道商在新的环境下开始深度触达用户,甚至深度运营产品,不断加深对品牌企业的服务。与此同时,物流公司以企业供应链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因为有了数据的沉淀和利用,传统零售行业原本固有的边界将变得越来越模糊,消费者则能够深度介入产品制造的过程之中。
企业信息化
未来,商业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为了运转良好,将从IT系统走向互联网化、走向软件(也就是服务),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一个个单独堡垒般的IT系统变得更融合、更敏捷。
随着商业环境的改变,企业的数据/信息系统需要更灵巧、更快速的反应。比如,每年“双11”,阿里巴巴的海量客户瞬间进入,在极短时间内产生大量订单。如果商家无限制地为此添加服务器,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2015年“双11”,开场便每秒诞生8万订单,却没有一个错误产生,正是因为商家利用阿里云实现弹性调度服务器资源的结果。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数据/信息系统的运转能力,往往决定着这家企业未来的竞争力。
组织架构
在一些企业中,电商部和市场部是分开的,电商部负责到各大平台销售,市场部则负责品牌营销。如今,随着互联网对口碑效应的空前放大,产品已成为企业最好的代言人。因此,电商部与市场部的功能也开始出现融合。
在天猫上,产品的销售成绩和大众对其的欢迎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这是一个已经被反复验证过的关系。由此可见,电商部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和资源相互联通,将提升整个流程的工作效率。互联网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无论是电商还是营销,其实都需要借助互联网影响人的行为。
消费者营销
未来,营销将变得更加数字化。阿里巴巴的平台上有着数亿活跃买家,他们不仅仅是线上或线下用户,而且是一个个鲜活的消费者个体。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消费者能够自由地在各个终端随时切换,PC、智能手机、线下门店等都将成为终端入口。企业不需要把消费者分为线上线下,而是通过大数据服务把消费者分层,同时提供分层的产品与服务,把消费者转化为企业的“粉丝”、复购客户或者新客户。最终,电商平台将帮助企业进入全渠道的用户管理,给任何端口接触到的客户提供统一的、无缝的购物和服务体验,并实现各个终端的互动和销售。
如今,电商业务已经走过PC时代,正在经历移动网络时代,未来还将步入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一切都将改变,但数据是永存的。阿里巴巴正在运用过去近20年积累的商家数据、消费者数据、商品数据来服务企业和品牌商,为企业赋能,使之具备服务未来消费者的能力。
2.金融服务平台
阿里巴巴是最早涉及金融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同时也是战略思路最为清晰的。早在2012年,马云就提出了“平台、金融、数据”三大核心业务,而从支付宝、余额宝开始,阿里巴巴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的震动更是前所未有的。
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并为此打造了涵盖B2B、B2C以及C2C的电商平台。然而,想要让商业机构有序运转,平台是基础,资金流顺畅则是关键。所以,金融自然成为阿里巴巴的又一重要领域。纵观阿里巴巴的金融发展之路,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探索和起航两个阶段。
探索阶段
2003年,阿里巴巴推出淘宝网,同年10月成立支付宝。2004年12月,支付宝网站www.alipay.com正式上线并独立运营。截至2010年,支付宝用户数量突破3亿,与此同时,支付宝的功能也在不断强化,使用领域不断拓宽,公共缴费、卖家信贷、快捷支付等特色服务相继问世。
2010年,浙江省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宣告成立,这标志着阿里金融正式开启信贷业务。随后的2011年,重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宣告成立,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业务进入扩张时期。
在此阶段,支付宝取得了重大进展,2011年5月,顺利拿到人民银行颁发的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并且用户数量突破7亿。值得一提的是,支付宝依然在不断拓宽业务范围,例如,上线商家服务平台,收购安卡支付进军国际航空支付,获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等。
在第三方支付和信贷领域打下稳固基础的阿里巴巴继续拓展新领域,进军保险和担保业务。2012年,网上传出阿里巴巴联手腾讯、平安集团成立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金10亿元,这是阿里巴巴首次涉足互联网保险。差不多同一时期,马云旗下的三家公司——阿里巴巴、淘宝以及浙江融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在重庆注册,成立商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公司法定代表人是马云。
阿里巴巴在金融领域的探索阶段,在第三方支付、信贷、保险、担保等领域纷纷落下重要的棋子。经过这一阶段的布局,阿里金融的业务架构初现雏形。
起航阶段
2012年9月,马云在网商大会上宣布阿里巴巴将从2013年开始转型,重塑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业务板块。自此,阿里巴巴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计划正式实施。
2013年,支付宝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宣布,将以其为主体筹建小微金融(筹),将服务人群锁定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
2014年,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以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的名义正式成立,旗下拥有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以及筹建中的网商银行等业务,蚂蚁金服几乎囊括了阿里集团的金融服务。
蚂蚁金服成立后,业务覆盖互联网金融“存、贷、汇”三大板块:通过余额宝提供存款业务,通过阿里小贷提供贷款业务,通过支付宝提供支付结算业务,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融资,此外还涉及担保、保险、基金等业务。而银行牌照的获取,则可使其更便利地从事贷款、支付结算等业务。
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曾表示:在整个蚂蚁金服的业务体系中,支付、理财、融资、保险等业务板块仅是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真正支撑这些业务的则是水面之下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信用体系等底层平台。未来,蚂蚁金服的战略就是开放这些底层平台,与各方合作伙伴一起开拓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生态。
综观阿里金融可见的业务,几乎是全产业链布局:支付宝、余额宝、基金、阿里理财、阿里保险、阿里小贷、阿里担保等,还包括阿里云所提供的金融云服务。而蚂蚁金服的成立与发展,帮助阿里巴巴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互联金融帝国。
未来,阿里金融将如何实现新的突破,我们可以大胆预测一下。
首先,产品后台化。目前,余额宝、淘宝保险、淘宝理财的每个产品都需要用户频繁进行金钱的转入、转出操作;相对而言,微信支付的极简操作方法,就便捷得多。所以,未来阿里巴巴的金融产品都将后台化,用户看到的将只是一个简单的、有增值能力的账户界面。
其次,全信用体系。建立全信用体系一直都是马云强调的事情。当前,还在内测的“信用支付”就是以此为基础诞生的产品。一般来讲,金融最重要的职能就是风险控制,当阿里巴巴拥有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时,就可以实现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的环环相扣,利用数据采集和模型分析等手段,根据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积累的信用及行为数据,对这些企业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进行评估,从而形成阿里巴巴体系内的自循环。
最后,金融服务平台。当阿里巴巴掌握了风险管理的技术和能力后,阿里金融就可以打造一个信贷和理财的平台,向所有金融机构开放,形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此外,阿里巴巴打造金融平台,还将带来以下好处。
(1)了解客户需求,把合适的金融产品推荐给客户。
(2)基于智能手机端,普通用户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解决更多金融问题。
(3)解决流动性需求。比如,银行定存提前两天取就算活期,但这件事完全可以由一些机构接盘,先放给用户钱,过两天再向银行赎回。
(4)让金融机构在淘宝上自己运营,寻找机会提高客户转化率。
3.菜鸟物流
当电商平台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物流就是制胜的法宝。如今,随着新零售时代的到来,物流将成为新零售破局的关键。
2013年,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这是阿里巴巴生态内的一家物流平台公司。除了阿里巴巴以外,中国主要的快递公司都是其股东。正是由于菜鸟的特殊背景,所以可以把它看作中国商业和物流业合力用技术突破未来的一个创举。
2017年,阿里巴巴宣布增持菜鸟的股权,并计划在未来5年持续投入1000亿元建设全球物流网络。这是阿里巴巴和菜鸟在智慧物流领域投入数百亿元后的又一次重磅加码,也是阿里巴巴重塑全球流通业务的基本格局。
近年来,菜鸟在关键节点投资并组建了数百万平方米的智能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通过和物流伙伴协同合作,组建了一张全球智能仓配网络,让更多企业享受到以往只有大企业专享的多地分仓、就近配送服务。除了普通设施外,菜鸟还和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建设了遍布全国的超级机器人仓、智能分拨节点等智慧物流设施。这张网络的服务能力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每年使数亿消费者享受到了统一标准的便捷高效物流服务。
当前,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菜鸟智能仓配网络已经为全国1000多个区县提供当日达或次日达服务,甚至天猫超市在生鲜领域推出了1小时送达的极速物流。在跨境领域,基于菜鸟的全球物流网络,中国商品运往世界各地的时间大幅缩短,很多地区从过去的60天运送时间已经降到目前的15天左右,俄罗斯、西班牙等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72小时送达。在农村网络方面,菜鸟搭建了覆盖全国近3万个村庄的送货进村服务,打通了农村“最后一公里”。
未来,菜鸟物流的三个重心是数据赋能、仓储网络、末端协同。
数据赋能
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立开放、透明、共享的大数据协同平台,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公司、仓储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供应商等割裂企业提供数据服务,支持物流行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和升级,以数据驱动中国物流业的整体效率提升,促进平台经济供应链协同。
菜鸟物流网络成长的关键是数据,不仅包括客户、商家、消费者的数据,还有物流信息和路由的数据。未来,随着电子面单、四级地址库等基础数据的广泛应用,菜鸟将成为中国电商物流业名副其实的数据基础设施。
仓储网络
通过中国智能骨干网的建设,改变电商物流单点发全国的模式,整合社会化仓配网,本质上是在拉近消费者与商品的距离,是在中国现有的产业布局和地缘经济条件下实现全国24小时达、全球72小时达的必要条件。
在大数据的预测下,菜鸟可实现智能分仓,并进行提前备货,在保证部分商品当日、次日达的同时,也在帮助商家提升仓库周转效率和完美订单达成率,对提升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末端协同
依托社会化协同能力提升、数据技术产品化能力提升,物流服务将实现多兵种作战,通过菜鸟驿站、菜鸟农村物流+村淘网点,建立起一张深入城市末端、社区甚至农村的全链路网络,大幅降低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巨大社会成本;同时,通过社会化物流,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口红利下降和包裹量规模剧增的矛盾。
随着阿里巴巴新零售战略的推进,未来,商家将不需要再把包裹从一个仓库运到另一个城市,而是可以从收货地的就近门店来发货。到那时,所有物流系统和所有商业系统都可以融合。菜鸟作为一家智能物流网络公司,同时也是一家数据公司,要做的就是结合新零售,将现有的社会物流解决方案重新定义,去承载整体社会物流的解决方案。
4.“大文娱”板块
作为全球互联网巨头之一的阿里巴巴,其触角并不仅限于电商。事实上,几乎在所有的互联网领域都能看到阿里巴巴的身影。
马云曾公开表示:“10年后,中国人最缺什么?Double H!健康(Health)和快乐(Happiness)!”而为了让中国年轻人得到更多的健康和快乐,阿里巴巴更是将文化娱乐作为战略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016年,阿里巴巴CEO张勇宣布,正式成立“阿里巴巴大文娱板块”。据悉,这一板块囊括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影业、合一集团(优酷、土豆)、阿里音乐、阿里体育、UC、阿里游戏、阿里文学、数字娱乐事业部。
一直以来,阿里巴巴都在探索多元化发展的策略,而文化娱乐是其未来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板块。在阿里巴巴开拓“大文娱”的成长路上,始终伴随着收购的步伐,可以说,阿里巴巴的文娱发展之史就是一部跨界并购史。
2013年,阿里巴巴成立数字娱乐事业部,并收购虾米音乐;
2014年,阿里巴巴收购天天动听,此后升级为阿里星球;
2014年3月,阿里巴巴控股文化中国;
2014年4月,马云和史玉柱成立的“云溪基金”投资电视网络运营商华数传媒,开始布局家庭娱乐;
2014年4月,阿里巴巴投资优酷、土豆,次年10月将其全资收购;
2014年6月,阿里巴巴成立游戏分发平台,收购UC旗下的UC九游,次年3月完成阿里游戏的整合;
2015年3月,阿里巴巴入股光线;
2015年4月,淘票票和娱乐宝资产注入阿里影业;
2015年,阿里文学成立(2013年被UC收购的书旗小说和UC书城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2015年9月,阿里体育成立,此前曾入股恒大;
2016年3月,阿里电竞成立;
2016年12月,阿里巴巴投资博纳影业;
2016年12月,阿里应用分发成立,整合豌豆荚、九游、PP助手、UC应用商店、神马搜索,并联合阿里云OS应用商店等应用分发平台;
2017年3月,阿里巴巴收购大麦网,9月成立文娱现场娱乐事业群;
2017年9月,阿里巴巴收购广州简悦,并成立游戏事业群。
从收购拼凑而来的独立垂直业务线,到摸索打通各大产品的壁垒,布局各方棋局阵营,实现资源、流量、平台的共享,阿里巴巴提出“一个大文娱”的战略,实际这也是对阿里巴巴“One Company”(一个公司)整合方向的延续。
按照阿里大文娱板块的构想,现场娱乐事业群主要负责演出、赛事和票务,对接大麦网、虾米音乐、淘票票等产品,承载阿里大文娱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娱乐消费场景和商业模式的重任;而授权宝则联合影视、演出,打通淘宝、支付宝、天猫、口碑等生活入口渠道。
目前,虽然阿里巴巴对游戏事业群的具体发展还没有过多公布,但从其他娱乐巨头的发展路径看来,游戏无疑会与电影、剧集形成影游联动,以充分利用优酷、土豆和其他影视投资的资源。
未来,阿里大文娱一旦形成良性的互融互通生态圈,就可以使以音乐、影视、文学、游戏、电商等为主体的线上价值进一步落地,最终打破每一个产品独立的圈子,达到大文娱乃至整个集团一盘棋的协同效果。
随着传统电商进入人口红利末期,线上基数扩大增速趋缓。与遭遇天花板的线上平台不同,文娱产业依然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据专业机构统计,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到2020年有望达到万亿级规模,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目前,阿里巴巴的数字娱乐板块虽然依然处在战略投入阶段,但是已经逐渐成为继电商业务、云计算之后新的收入来源。未来,相信大文娱板块一定能为阿里巴巴带来更大的惊喜。
在大文娱战略启动前,阿里主要的商品信息、交易信息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实物的买和卖,以及上、下游产业链。而大文娱板块的投入,一方面为娱乐行业的数据化运营提供了数据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收集阿里巴巴用户的视听、阅读、游戏、体育等娱乐数据,能更全面地了解用户群体,从而为阿里体系走向DT(数据技术)时代奠定数据基础。
5.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在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线上电商占比为15%,线下消费则占据了85%的份额。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之下,线下消费正在呈现爆发的趋势。而在线下,本地生活服务又是线下商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中餐饮消费更是极为庞大。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仅餐饮消费的交易额就接近4万亿元。对阿里巴巴来说,线下的本地生活服务不仅意味着一个庞大市场,同时也是其转型新零售的关键。所以,阿里巴巴必将竭尽全力赢得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这场战斗。
2004年,定位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口碑网正式成立。2006年,阿里巴巴买下口碑,正式进军生活服务领域。但遗憾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口碑败给了美团。不过,即使口碑遭遇了困境,阿里巴巴依然没有放弃本地生活服务这一领域,而是选择牵手蚂蚁金服,于2015年各出资30亿元继续完善并壮大口碑。
2018年,阿里巴巴宣布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旗舰,持有饿了么与口碑,并为新公司进行了独立融资。目前,该公司已经收到来自阿里、软银等投资者超过3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阿里巴巴不仅会投入资金,还会投入技术等资源,帮助饿了么和口碑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和地位。
本地生活服务是阿里巴巴在商品、服务和娱乐领域三管齐下的计划中消费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地生活服务也是阿里巴巴新零售市场爆发的核心区域。当前,我国消费者需要更多高质量和多样化的本地生活服务,这是一个万亿美元市场的机会。阿里巴巴以饿了么和口碑两家公司的本地生活服务为基础,将提供消费者洞察、品类扩张和及时配送网络等基础设施功能,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以赋能者的身份向商家输出价值。
如果说本地生活服务是阿里巴巴正在成长的新势力,那么,饿了么和口碑就是最为重要的驱动力。
本地生活服务代表:饿了么
2018年,阿里巴巴斥巨资收购饿了么,并以餐饮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切入点,以饿了么作为本地生活服务最高频应用之一的外卖服务,结合口碑以数据技术赋能线下餐饮商家的到店服务,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对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全新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饿了么的外卖服务所形成的本地即时配送网络,与阿里巴巴新零售打造的“三公里理想生活圈”、盒马“半小时达”、24小时家庭救急服务、“天猫超市一小时达”及其他众多一线品牌“线上下单门店发货2小时达”等配送网络一起,成为支撑各种新零售场景的物流基础设施。
本地生活服务代表:口碑
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口碑专注于“到店”消费场景的服务,以手机点单为核心,为消费者提供包括找店、领优惠、点单、支付、评价等全流程的服务体验。消费者通过口碑App可以扫码点餐或提前手机预点餐,减少排队时间。同时,口碑基于对本地生活服务行业的洞察,联合商家推出智慧餐厅的新模式,帮助商家实现数字化经营,重构门店服务体验流程,降低成本,提升经营效率。2018年7月,口碑宣布将帮助100万餐饮商家通过新零售的方式完成智慧餐厅的升级改造。
阿里巴巴对本地生活服务的定位基本为物流和生活服务两大方面。但延展来看,又包括了现阶段本地生活服务的几乎所有内容,且与阿里新零售体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在新的战略布局下,饿了么拥有丰富的本地生活服务资源和强大的即时配送能力,口碑则建立了成熟商家服务体系和海量支付数据,二者的进一步融合,标志着整个阿里巴巴新零售体系将以更多资源支持以口碑和饿了么为基础的本地生活服务业务,而阿里巴巴新零售的更多前沿技术产品,也将借此进一步惠及中国消费者。
阿里巴巴从线上电商起家,如今大力开拓本地生活市场,打通线上线下渠道,为人们的生活消费提供完整服务。本地生活市场的数字化,日后会成为商家客群分析、精准营销、原材料采购、金融借贷的核心依据,也能帮助商户建立、升级中小商户的数字系统。外卖、点单、供应链、金融等服务,都在帮助商家积累数据,优化经营管理。未来,商家可以打通线上和线下的流量、营销、数据,优化配置资源。由此,阿里巴巴从纯线上的数据王者,开始转战于扩充线下数据的新阵地,为阿里巴巴进入DT时代再一次夯实了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