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演进与观念建构: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研究(1815-191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说明

一、近代报刊的概念及特征

我国的新闻事业曾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也是较为发达的传播形式之一,“中国古代的报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形式之一,发展到清前中期已经达到了最高峰,并出现了向近代新闻事业过渡的些许迹象。”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但是,从严格意义来说,中国古代报纸与近代报刊还有着较大的区别,“世界意义上的近代化报纸就是在欧洲从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同上,第41页。资产阶级将报纸作为革命的工具,提出了“言论自由”的理论,并以报纸为依托,展开了对封建王朝的批判和斗争,由此出现了政党报刊。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推动政党报刊走向商业报刊,资本主义社会相继出现面向社会中下层的廉价大众报刊。到19世纪初,便士报等报纸类型的出现,使报刊成为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信息来源。“近代报刊从西方向中国流入这一历史现象,正是在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时发生的。”同上,第41页。

相较于古代报纸,近代报刊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作为一个单独的行业或者产业而出现,它不是某一政府机构的衍生功能,而是独立运作的组织;第二,它传播的内容不局限于政府信息,而是包罗万象,包括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新闻;第三,它的发行对象不仅限于上层社会人士,而是面向大众;第四,由于面向大众的特点,它的发行量不同于邸报等,具有印刷量大、受众多的特点;第五,出于对更大发行量带来的更多利润的追求,报刊的发行范围往往会不断扩大,有的报纸甚至会建立覆盖全国的发行网络;第六,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编辑方针,代表某方利益发声,具有思想传播、文化传播等特征;第七,创办者的身份复杂化,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均有可能创办报刊。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遵循新闻史学界传统,本文所指的我国近代报刊业,主要是指在中国境内和境外创办发行的中文报刊,以及在中国境内创办发行的外文报刊。

三、研究时段的选择

本文的研究时段为1815—1911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史学界对“近代”界定的时间起点是鸦片战争发生的1840年。“在这一点上,笔者认同中国史学界长期以来对近代史分期的界定,无意在历史分期问题上与传统的说法唱反调……之所以将研究年代追溯至鸦片战争前的1815年,发行地点之所以延伸至马六甲等东南亚华人聚居的区域,是结合中国近代中文报刊从萌芽、成长与演变的曲折与特殊的历史过程予以考虑的。”《自序:我对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和体会》,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因此,单就新闻史学界来说,无论是1927年中国报学史第一人戈公振还是现今学者,都将我国近代报刊业诞生的起点界定为1815年。“若在我国而寻求所谓现代的报纸,则自以马六甲所出之《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为最早,时民国前九十七年(嘉庆二十年),西历一八一五年八月五日也。”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67页。因此,本文同样采用1815年作为研究的起点;研究时段截止到1911年,是因为在这一年清王朝灭亡,我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