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端午(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节日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①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

②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③借问:请问。

④遥指:指着远处。

【今译】

清明节的时候细雨纷纷下个不停,

给外出行旅之人平添了不少愁绪。

我打听一下哪里有酒店喝酒消愁,

牧童指着远处那杏花开放的村庄。

【鉴赏】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用“清明”点出时令,用“雨”写出环境和气氛。“纷纷”二字既描绘了春雨的意境,又写出了雨中行人的烦郁心情。“雨纷纷”,境界迷茫,令人惆怅。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于是第三句一转,提出“酒家何处有”。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回话,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遥指”二字,用得十分精妙,妙就妙在这不远不近之间。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诗词故事 杜牧诗酒杏花村

“杏花枝上著春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竹篱西去小桥东。”这是明朝诗人沈昌写的《杏花村》诗。这首诗写的就是当年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刺史杜牧清明节路途遇雨的事情。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大诗人,家在长安,却长年在外做地方官。会昌四年(844)九月,他从黄州调到池州任刺史。清明节那天,他正好外出,不巧就遇到了绵绵不断的雨。清明的雨,说大不大,说急不急,却是迷迷蒙蒙的,在凄冷的风里交织成纷乱一片。杜牧心想,这清明节,本该是回去和家人团聚,一起去扫墓,或踏青游春的;现在孤单单的一个人走在这无边无际的雨中,这叫人如何忍受得了。走着走着,杜牧想,不如先去找家酒店,喝两杯酒,既暖暖身子,也避避雨。可是这雨中到哪里去找酒店呢?正想着呢,从树林边转出一头牛来,那牛背上坐着一个小孩。这小孩肯定知道什么地方有酒家,杜牧想着,就走上前去问那小孩。那牧童只把手一指,杜牧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前面一片朦胧中,隐隐约约有个杏花环抱的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店,杜牧一想,就兴冲冲地朝杏花村走去。在酒店里,杜牧一面喝着酒,一面回想起刚才问路的一幕,那牧童遥指的形象着实可爱。想到这里,就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诗来,这就是著名的《清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