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端午(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节日诗词 和孔密州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

①孔密州:即孔宗翰,字周翰。苏轼于熙宁九年(1076)冬罢密州任,孔宗翰继任知州,是苏轼的后任,故称“孔密州”。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到徐州任,作此诗寄孔。这是苏轼《和孔密州五绝》中的第三首。

②花满城:指柳絮漫天飞舞时,梨花已经开遍全城。

③雪:这里是比喻梨花如雪。

【今译】

梨花开出淡白色的花,柳叶已变成深青色。

等到柳絮漫天飞舞时,梨花已经开遍全城。

东栏梨花如雪般晶莹,让人不由感慨万千。

一个人能有多长生命,能在清明赏此梨花。

【鉴赏】

这是一首因梨花盛开而感叹春光易逝、人生如寄的诗篇。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不但精确地把握住了春末夏初梨花、柳叶的特征,而且已暗含伤春之感,因为初春柳叶初发时是嫩绿色,梨花已盛开,柳叶已深青,说明春天已一去不返了。

第二句是前句的回复,以“柳絮飞”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应“梨花淡白”。但读起来并不觉得重复,反而觉得更有情致,伤春之情更浓,这是因为第一句写梨花、柳叶之色,第二句写梨花盛开、柳絮纷飞之状,而回复的句式又加重了抒情色彩。

明人郎瑛认为,既云“梨花淡白”,又云“一株雪”,重言相犯,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俞樾反驳说:“此真强作解事者!首句‘梨花淡白’即本题也,次句‘花满城’本承‘梨花淡白’而言。若易首句为‘桃花烂漫’,则‘花满城’当属桃花,与‘惆怅东栏一株雪’了不相属,且是咏桃花,非复咏梨花矣。此等议论,大是笑柄。”(《湖楼笔谈》卷五)其实,郎瑛要把“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是毫无道理的。不仅是“桃花烂漫”属于无中生有,而且诗意情调都受到彻底的破坏,由梨花杨柳组成的画面,一插进“桃花”就变味了,清新淡雅的诗意也就没有了。

正因为第一二句已暗含伤春之感,因此第三句即以“惆怅”二字开头,“东栏一株雪”即指“东栏梨花”。末句补足前句,正是“惆怅”的内容。最后两句化用杜牧《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的诗意,但感慨更加深沉。

诗词故事 张耒爱读《梨花》诗

宋洪迈《容斋随笔》:“(张耒)好诵东坡《梨花》绝句,所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者,每吟一过,必击节赏叹不能已,文潜盖有省于此云。”张耒本是苏轼的弟子,不过,他读苏轼的《梨花》绝句,还是与众不同,每读一遍,都会赞叹不已。这就令人觉得奇怪,洪迈的推测是“盖有省于此”,也就是对此诗有独特的会心。

陆游对张耒的态度似乎不太理解,他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东坡绝句云:‘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绍兴中,予在福州,见何晋之大著,自言尝从张文潜游,每见文潜咏此诗,以为不可及。余按杜牧之有句云:‘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东坡固非窃牧之诗者,然竟是前人已道之句,何文潜爱之深也,岂别有所谓乎?”陆游认为,苏轼“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是借鉴杜牧《初冬夜饮》中的两句诗“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虽说这两首诗不同,也不能简单地说苏轼就是抄袭杜牧的,但是这个意思毕竟人家已经说过了,似乎不值得那样赞叹不绝。他也猜想,张耒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即“别有所谓”。

但是细辨这两首诗,区别还是颇为明显的。杜牧“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是说今年是我在这里看这梨花,明年靠在这栏杆边上看这梨花的人又会是谁呢?显然不是我。明年的这时,我还不知道在哪里呢?这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感伤。苏轼“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不是说自己明年不知在何处,而是说,人的一辈子,能有几次看到这个梨花呢?苏轼借此抒发的感慨是“人生有限”,以此锻造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名句,让人于吟赏之时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显然两人说的、想的是不同的。也不排除,苏轼读了杜牧诗之后,觉得杜牧还没能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于是就写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