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 爱恨反应

解读意义: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非常微妙,喜欢就靠近,不喜欢就远离;感兴趣就靠近,害怕就远远离开。

我们把爱恨反应分为逃离反应亲近反应分别讨论,方便理解。

逃离反应

逃离反应的显著特点是面孔远离刺激源。面孔上聚集了很多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大部分毛发,而且面孔之后就是神经中枢所在,所以当受到负面刺激之后,会主动远离刺激源。负面刺激源的力度越大,远离的距离就越大,二者成正比。因为是应对负面刺激源的反应,所以会在做出远离动作的同时呈现紧张状态,包括不松弛的面孔、视线、呼吸,以及身体不会松弛,四肢很有可能保持紧张状态或阻隔状态。

逃离之后,视线会呈现稳定的状态,但方向不一定。如果向上,是消极逃避策略;向下,是隐忍逃避策略,有进攻的可能性;如果是对视,是顶撞对抗。

总结:看到逃离反应,可以判断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和评估为轻蔑、反感、排斥、惶恐、害怕等。

亲近反应

亲近反应是表达积极意愿的主要方式,希望获取更多信息,希望更有效地表达,或者希望有更好的身体互动。对应的意图可以分别设计台词为:“你说什么?”“我也好喜欢他!”“这件事不要让别人知道”,以及没有台词的亲昵动作。

亲近反应可以分成试探性的小幅度与低频率和获取性的大幅度与高频率。在不明结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尝试性的动作进行干预,比如侧耳倾听;在对结果有确定性判断后,可以通过剧烈运动表达并获取结果,比如表达热情欢迎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