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中安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婚姻中的角色定位

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们对婚姻充满期待和渴望,恰恰因此,越发不能承受婚姻之痛。

(一)女性:多元的矛盾体

婚姻中的男女似乎总有很多委屈和愤怒,而这些委屈和愤怒,既来自自己的付出没有被对方看见,又来自彼此潜意识中对性别的认知。因为这些委屈和愤怒,婚姻中的男女会本能地对彼此产生抗拒。男人和女人之间存在着一场博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要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说起。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五千年来,生活必需品大都要依靠男人的力量获得。无论是打猎或农业劳作,男人逐渐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加之儒家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的观念得到固化,女性不得不卑微隐忍地活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女人是没有自主决定的自由和权利的,更不要说对男人的行为和想法提出抗议,但这不代表女人没有对自尊和自由的渴望。压抑的渴望就像一股暗流,在大多数女人心中涌动,渐渐化作女性集体的愤怒和抵抗,潜藏在女性的潜意识中。

直到新中国成立,“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女性的思想解放才真正开始。真正促使女性越来越独立的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适合女人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女性的优势在生活、工作中越来越凸显,女性的经济越来越独立,对男人的依赖越来越少,而依赖女性养家糊口的男人反而日益增多。

女性长期隐忍的愤怒终于有了释放的可能,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熏陶,又使女性自觉地接受了“一个好女人,要以男人为重”“女人是弱小的、是需要依靠男人的”“找到一个好男人才是一个女人最好的归宿”等价值观,“有个人为自己遮风挡雨,有个人对自己好”几乎是幸福婚姻的标语。

矛盾与纠结出现了,在两性关系中,女性成了多元的矛盾体。

女性的第一个纠结:自由和独立是女性自尊、自我成长的需要,依从和交付是忠诚、被爱和内在安全感的需要。女人既恨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又无意识地想依托男人,并以此作为幸福婚姻的标志;女人既渴望自己的伴侣精明能干,能够让自己依赖,满足自己做“小女人”的心愿,同时又渴望伴侣能听自己的、在家庭中以自己为主导,并以此作为男人爱自己的标准。

女人想要获得自尊、独立和自由,获得家族的认可,获得在家庭中的地位,只有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和男人一样能干,甚至比男人更能干。因此,一大批女强人诞生了,但她们的婚姻并不幸福,“强势”似乎成了女人的错。其实在心理上,双方都没有做好“身份变化”的准备。传统观念认为,靠女人吃饭是男人的耻辱,靠自己吃饭是女人的辛酸。女强人终于证明自己可以和男人一样优秀甚至超越男人时,却在心理上败给了自己,败给了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

女性的第二个纠结:矛盾和冲突的性能量。在婚姻中,性爱是绕不过去的真实存在。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可以去烟花柳巷,女人却不可以表达自己的性需求。相反,突出女性特征的女人,经常会被社会贴上“狐狸精”“勾引男人”等侮辱性的标签,使得绝大部分女性在“性的漩涡”里挣扎。一方面,性是男人和女人之间深沉的连接,是创造生命的唯一途径,无论男女在本能的层面都需要它;另一方面,性又承载了太多的内涵。压在女人头上的贞节牌坊,贴在女人身上的标签,使“好女人”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性需求。处在“性漩涡”中的女性,内在压抑的性能量常常转化成烦躁和抱怨,进而加剧了婚姻的恶性循环。

(二)男性:失落的两性统治者

男人在两性关系中,在既希望自己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又希望女性也能分担责任;既想享受家长的威严,又不想独自承担养家的重担;既希望女人温柔贤惠,又想女人能干、帮助自己……如此种种,真可谓一言难尽。

中国几千年的男尊女卑思想,形成了特有的两性文化。在我外公那一代(民国时期),男人被允许纳妾。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社会主义新时代,女性的地位扶摇直上,但还不能根本改变整个社会对男女平等的局限性认识。

在一个咨询案例中,A男士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男人,但他在讲述夫妻关系的时候,同样充满了委屈和失望。他认为他做了所有他能做的部分,比如挣钱养家、出钱给丈母娘家装修等,但妻子始终对他不满意。

我用“家庭系统排列”的治疗方法为他呈现两性关系。结果,妻子的“代表”两拳紧握,怒目圆睁,几乎喊叫着:“你从来就没有尊重过我!”A男士感到匪夷所思,说:“我怎么就不尊重你了?我把挣来的钱都交给你管,外面也没女人。你妈妈家装修,我也出钱了,你还想怎么样?”妻子的“代表”脱口而出:“有钱了不起啊?你有听过我的想法吗?你有尊重过我吗?你看见我的付出了吗?你管过儿子学校的事吗?”说完,妻子便放声大哭。A男士厌烦地看着妻子的“代表”,说道:“我没法与你沟通,你简直是无理取闹!”

在这个案例中,A男士认为男人的责任仅是赚钱养家,对于女性在心理上的需求可以不闻不问,而如果女性一旦表示不满,则是不识时务。

在另一个案例中,B男士结婚17年,他的孩子面临中考,夫妻两人却闹起了离婚。两人终究舍不得辛苦建立的家,于是一同前来咨询。我在访谈中很快发现,他们的婚姻出现问题的关键,不是感情破裂,而是家庭主导权的分配。妻子性格果断,积极学习,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休闲。妻子公司的收入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而B男士大学毕业之后,在每一个公司任职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三年,几家公司换下来,在哪里都没有积攒下经验。久而久之,他就失去了上班的热情,在妻子的公司挂个职,下班喝茶、打麻将。

日子一晃,十年过去了,公司和家里都是妻子说了算,B男士心里渐渐不平衡,认为自己一个男人老听一个女人指挥,太丢人!而妻子心里既鄙视这个男人,又因自己没有做好女人的“本分”而内疚,心里也充满了委屈。因此,他们的家庭矛盾不断升级,直至闹到离婚的地步。

(三)定位夫妻双方的角色

在婚姻这场较量中,没有谁能独得天下。女人在投诉:“他什么都不管,还抱怨我管得不好。”男人在抱怨:“生孩子、做家务不是女人应该做的吗?”最惨的当然是孩子,似乎成了夫妻双方的累赘。

男女双方在思想上的纠结和矛盾显现在实际的婚姻中,便会产生大量的矛盾和冲突。而在这些矛盾和冲突面前,如果夫妻找不到能被双方认可的清晰的价值标准,那么长久的心理“拉锯战”会使婚姻渐渐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如此一来,离婚率就会不断上升。家庭矛盾表面上是夫妻二人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吵架,实则是两性意识形态的争夺。

无论男性是否接受,在两性关系中,男性一言九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智能时代,女性的优势正在凸显。无论在家庭还是在职场,女性的细致谨慎、执行高效、善解人意等特质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断帮助女性获得事业成就。男人则必须与时俱进,更多地与女性进行沟通,理解女性、重视女性,以赢得女性的敬佩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两性价值观清晰明了,如“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女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男主外,女主内”等,但这些价值观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

伯特·海灵格说:“女人是追随男人的,男人是为女人服务的。”我却认为此观点有待商榷。男女相互需要,才能完成生命的传承;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本是一体,为何一定要定个高低?为何不能将双方的责任和特长相结合,分工合作,相互尊重、理解,把婚姻这艘船安全地驶向终点?

2018年,我在北京参加了一个心灵疗愈的课程,受益良多。课程中有个冥想练习,让我在心里想象我已去世的父母。我在心里仰望着他们,忽然,我看见一幅画面:父亲母亲并排站在我面前,微笑着给予我力量。男人和女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此生能为人,已是不易,此生结为夫妻,更是不易,为何要你争我吵、你强我弱?为什么一定要争辩高下?

这次冥想练习使我泪如雨下。从小,我在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家族中长大,我们姐妹有深深的委屈、自卑和愤怒,甚至压抑到忘记自我的程度。在冥想的过程中,我敞开怀抱去拥抱所有的童年经历:涨红了脸、踉跄着挑水的小女孩,费力地搓洗着床单的小女孩,站在砖头上踮起脚煮饭的小女孩,不敢吃妈妈手中为哥哥准备的鸡蛋的小女孩,穿着哥哥的旧裤子去上学的自卑少女,因为性别而失学的姐姐们……童年所有的经历都化作了滋养我生命的养料,成就了今天的我。

我身上诸多的优秀品质,无不来自童年生活对我的磨炼。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少说多做、遇事多包容、敢于挑战等品质和精神,都源于童年经历的滋养。因为是女孩,所以我做得多、享受得少,无意中锻炼了我的能力和自信;因为是女孩,所以我总想做得更好,无意中激发了我的智慧和勇气;因为是女孩,所以我知道做好了是本分,父母不一定会表扬你,这无意中使我遇事更淡定、沉稳,我不期待他人的肯定,也不会因为他人的肯定而骄傲……

冥想在继续,我心里的画面在继续变化着,父母又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手拉手慈祥地向我微笑。我双手合十向父母鞠躬致谢,亲爱的父母在告诉我:男人和女人,谁强一点、谁弱一点都没关系,只要相互体贴、照顾,各司其职,谁听谁的都没关系。就像我的母亲在孩子们面前很有权威,说一不二,但在和父亲发生矛盾时,母亲总是先软下来;父亲是家中的主心骨,孩子们几乎是绝对服从父亲,但父亲却又听母亲的,一辈子没让母亲做过重活,没在孩子们面前说过母亲的不是。

我明白了男女的生理结构、能量特性、能力特长是不同的,但这些不同不是“谁听谁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家庭确实需要有一个领头的、敢于拍板的人,这个人是丈夫还是妻子,不是由性别决定的。“男主外,女主内”“女主外,男主内”或“里外一把抓”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符合中国几千年来各个朝代的特点,解决了古时候大部分家庭的实际需要,因此是有效的,也形成了普遍的婚姻价值观。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女人早已不是“守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外面的世界也不仅仅是男人的舞台。不论是男人做饭带孩子,女人在职场打拼、挣钱养家,还是男人在外打拼、女人相夫教子,只要这个角色定位的存在对家庭的发展建设有用,男女双方也安然接受,这个角色定位就是好的。

因此,在我看来,当这个家庭成员有智慧、有爱,能带领家庭走向美好的未来,遇到事情能妥善解决,甚至能为家族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这个人就是家庭中“说了算”的人。即使是“说了算”的那个人,也要体谅对方的不容易,尊重对方的家族和特点,看见对方的好,彼此和谐相处。在一个家庭中,是不是男人说了算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中既有主事的人,又有辅助的人,彼此坦然接受、互相尊重,能够促进家庭系统欣欣向荣。

(四)婆媳关系

婆婆在中国的婚姻里是个特殊且不可或缺的角色。Z女士是一位家境殷实的中年妇女,她在说到公婆的时候,似有说不完的委屈和怨恨,甚至想因公婆而离婚。丈夫在婆婆来家里住的时候,就会退回到儿童状态,什么都听婆婆的。妻子如有反对意见,丈夫就会反过来责备妻子不懂事、不孝敬。婆婆理所当然地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出她和先生的卧室;婆婆理直气壮地跟着儿子,儿子到哪里,她就到哪里;婆婆甚至会半夜走进她和先生的卧室,替先生盖被子。只要婆婆在,Z女士似乎成了外人。Z女士为此非常郁闷。

在另一个案例中,H女士在一家大型企业负责人力资源培训,自己常常给员工讲授“情绪和沟通管理”。按理来说H女士应该是沟通高手,但H女士在课程中讲起自己的婆婆,却声调高昂,语调加快,呼吸渐促。结婚十年,她心里累积了很多愤怒和抵抗的情绪。她不满婆婆对自己的挑剔,不满丈夫“和稀泥”的处事方式,讨厌婆婆在自己和丈夫之间指手画脚。结果,H女士常常因为与婆婆的相处和丈夫吵架、冷战,导致夫妻关系恶化。

这Z女士和H女士这两个案例中,婆婆在年轻一代的婚姻中充当了特殊的“第三者”角色。中国几千年的重男轻女文化,导致被压迫的妇女需要凭借儿子的力量给自己撑腰,即“母凭子贵”。所以儿子在母亲心里的分量会超过儿子的父亲,会产生“亲子关系伴侣化”的现象。当儿子长大,要离开母亲娶妻生子的时候,母亲的失落和危机感是无可比拟的,她本能地抓住自己的儿子,并证明“这个男人是我的”。因此在婚姻家庭中就出现了婆婆和儿媳抢儿子的现象。

很多夫妻本身的相处并没有产生很深的矛盾,但婆婆没有界限、理所当然地介入夫妻之间的生活,增加了夫妻之间的对立和不满,成为夫妻矛盾的导火索和催化剂。婆婆、儿媳和儿子就像“三角关系”,中国男人最怕的就是这两个女人发生战争,很多男人在家庭中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面对“婆媳战争”一筹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