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
编剧:罗纳德·哈伍德(Ronald Harwood)
主演:巴尼·克拉克(Barney Clark),本·金斯利(Ben Kingsley),杰米·福尔曼(Jamie Foreman),哈里·艾登(Harry Eden)
摄影:帕威尔·埃德蒙(Pawel Edelman)
出品国:英国/捷克/法国/意大利
片长:130分钟
“没有‘惊奇’,就是这部电影给人的最大惊奇。”美国的影评人曾如此评价本片。对在2003年以《钢琴家》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罗曼·波兰斯基来说,如果他没有赋予这部名著更新的亮点,无疑就会被人视为一种失败。在此之前,这部狄更斯的名作已经有包括动画片、音乐剧等在内的二十多个改编版本被搬上银幕或者舞台,这其中有大卫·里恩1948年的经典版本以及1968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歌舞剧版本。人们还需要再一次的翻拍吗?这个问号必然会抛向波兰斯基。
波兰斯基自然有他自己的理由,他说这部电影就是献给自己两个上小学的儿女的。其实,我们有更大的理由认为,波兰斯基其实是把这部作品作为自己悲惨童年的一种投射来进行诠释。他在幼年时期,父母被关进犹太人集中营,身怀六甲的母亲惨死在纳粹的毒气室。波兰斯基到处漂泊,多次险遭德国人的毒手,后来栖身于乡间一户好心人家中,直到他的父亲把他接走。波兰斯基本人伤痛漂泊的童年和《雾都孤儿》非常相似,因此,本片也将是他继《钢琴家》之后,又一部寄托了自身生命体验的电影。
波兰斯基已经通过《钢琴家》等影片证实了自己具有天赋和能力去“陈述人类面对困境与黑暗时的力量”,但他在本片中更多地只是展示了他作为一个合格“临摹者”的能力,虽然他的编剧老搭档罗纳德·哈伍德刻意地隐去了奥利弗身世这条线(事实上这大大削减了狄更斯笔下的奥利弗前行的推进力),以显示此次改编的“与众不同”。我们仅仅是见识了波兰斯基对19世纪英国的再一次生动描绘,从1979年根据哈代小说改编的《苔丝》到2005年的《雾都孤儿》,只是把青葱的英格兰乡村换成了阴冷泥泞的伦敦街道。虽然如油画般精致的构图,张张可做绝佳的摄影作品,但这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成功。狄更斯是通过熙攘、复杂、可怕的伦敦街道展现出一个充满瘟疫、寄生虫的社会,同时揭示奥利弗这个瘦弱的男孩怎样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但我们看到的是波兰斯基一次“有形无神”的诠释,狄更斯作品中隐晦微妙的讽刺和令人不安的幽默,在本片中齐齐缺席,取而代之是与影片并不合身的优雅气质,这让那种“笑中带泪”的力量被大大减弱。“一次值得尊敬的文学改编,然而缺乏强烈的戏剧张力与迷人的潜在力量。”正是如此,对原著来说,本片是一次“没有什么问题,却也没有什么意义的改编”。
当然,影片在整体上的平庸并不代表一无是处。也许,和《水中刀》、《钢琴家》相比,本片中很难发现太多“波兰斯基”的明显存在。然而,在美术、置景、道具、布光等各个技术环节上,却又无处不在显示波兰斯基对细节近乎神经质般的苛刻要求。波兰摄影师帕威尔·埃德蒙延续了其在《钢琴家》中的优异表现,显示出极好的镜头感觉和控制能力。奥利弗不堪虐待、愤然出走,踏上去伦敦之路的那一段,巧妙地运用光与色调来外化人物的心理变化,让人击节:一开始为冷色调,青蓝色的小路,对应奥利弗意欲摆脱阴霾、却前途未卜的憧憬与担忧;当他从树丛里钻出头来,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空旷的绿色原野,紧接着,镜头切到一整片金黄色的开阔草地,在被好心老妇收留一晚后第二天重新出发之时,红日半挂远方天际,色彩的渐次变化正暗示了奥利弗从黑暗与绝望衍变到光明与希望的内心世界。这一处理方式,不单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刺激,还以鲜明的色彩对比完美地表达了导演诉求。
本片中值得激赏的还有英国老戏骨本·金斯利。他完美地演绎了扒手团伙头领费金在善良与邪恶之间时刻存在的交相争斗的复杂人性,赋予了费金这个以盘剥孩子为生的社会寄生虫一丝“可爱”的色彩。不夸张地说,金斯利出神入化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本片“败走滑铁卢”的命运。
(叶航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