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谁在定义你的价值》:你会如何给自己评分
从小到大,我们就一直在接受各种各样的评分,学业的、品德的、行为规范的,等等。长此以往,我们的身上就有了很多无形的标签,有的代表及格,有的代表优秀,有的是卓越,有的则代表你仍需要努力。有意思的是,当我们长大之后进入社会或是组建自己的家庭,虽然不会有人再对我们“贴标签”,但是我们却非常擅长给自己评分。
具体的打分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职场。大概是我从小在家庭里给自己的定位是“多余”的原因,我到哪里都认为自己是不重要、不优秀的。从湖南来到上海之后,我曾经在一个外企做客服支持的工作,虽然不是与核心业务相关的职位,但里面也不乏发展机会。我们平日工作的内容包括母婴喂养方面的指导,因为我有医学背景,又擅长交流,所以干得还算不错。但这是我擅长沟通的天性带来的,并不是我热情投入工作的结果。
某一天,领导问我是否愿意尝试做培训师,把好的沟通技巧分享给更多的人,我立马就退缩了。领导并没有因此放弃,过了几天,竟然直接把我拉到几个预备培训师行列里,要我参加集中培训。当时,他在介绍完流程后问我们:“你们觉得这个事情无聊吗?有信心吗?”只有我冒出一句:“是的,很无聊,我没有信心。”说完之后,转身就走了。
事后有同事问我:“你为什么要放弃啊,你不觉得你是个好培训师的料子吗?”我回答:“我如果做培训师,肯定不会及格的。”这就是当时我对自己“铿锵有力”的评价。我把它当作一种与众不同的洒脱,其实是我内在对自己的评分太低,缺乏勇气。我不是不愿意和他人一起去学习,而是害怕学习之后会遭遇淘汰。
这就是低价值感的人普遍的内在逻辑,那份洒脱是硬撑出来的,表面不在乎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和畏惧。这样的状况,多次在我的工作中出现,导致我在十几年间换了很多次工作,自身各方面并没有得到多少提升,也没能在一个地方坚持下来。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的一个闺密身上。闺密乔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了近十年,后来公司因调整,要搬到离她家有两个小时车程的地方。我以为闺密会马上跳槽去其他公司,因为她的业务能力很强,换工作对她来说并不难,何况家里还有一对双胞胎女儿要她照顾。结果她并没有走,这意味着她每天早上六点半就要出门,晚上八点才能回到家,这样的工作强度对她自己和家庭都是很大的困扰。我问她为什么不跳槽,她无奈地说:“你看我人又胖,口才又不好,跳到外企我不会英文,所以我还是待在原单位,吃点苦也忍啦。”这就是她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没有资格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只配接受命运的安排。
第二部分是容貌。如果让你给自己的外貌打分,你会如何评判呢?有些人肯定回答:“这有什么好问的啊?大众的审美都是差不多的,大眼睛、高鼻梁、白皮肤的女孩就是漂亮啊,其他的女生就是各有各的优势啊!”其实不然,我曾看过一个选秀节目,选手都是清一色的年轻、漂亮的女孩,可如果你仔细观察她们的神态,就会发现她们每个人都很不一样。
有一个女孩可以算是其中最漂亮的一个,但可以明显看出她在舞台上表现得最为紧张。她虽然很努力地演唱,但唱到高音时总是缺了一点力量,后来被淘汰了。后台的记者采访她:“你的形象很好,音色也很棒,你认为自己为什么没有被选中呢?”女孩无奈地说:“因为我身高不够,我妈曾说过我要是再高三厘米就更好了。”记者又说:“谁告诉你妈说我们的选拔对身高有特别的要求呢?如果是这样,我们主持人都没有资格主持哦!”原以为这个说法会让女孩释然,没想到女孩依然认为:“那是因为主持人全方位都很优秀,不像我,只会唱歌。”
听到这番对话,我当时就悟到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的内在形成了某个逻辑,这个逻辑就成了她人生中的固定公式,很难改变。如果一个人认定自己的形象不好,你无论怎么夸她,都是无效的陪聊而已。反之,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对自己的形象欣赏有加,尽管她并不是标准的美女,但她仍旧能够不顾他人的眼光和评判,活出属于自己的灿烂的样子。
著名的模特吕燕,按照中国传统审美的标准来说,她除了身材高挑,五官都是非常平凡的,眼睛小,鼻子平,嘴巴大,脸上还有不少的雀斑。据她说,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有机会被人家称为美女,但自从走上模特的道路,她成了西方人眼中不可多得的美人。当然,这其中吕燕对自己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小时候其他人是否夸奖自己,她都从未觉得自己是不好的,是丑陋的,所以才有机会走到大的舞台,和一群又一群美人一起PK,仍旧可以抬起骄傲的头颅,绽放自信的笑容。因此,我们说世界无真正的美丑,只有个人对自己容貌千差万别的评分和定义。
第三部分是情感关系。如果你还未婚,你对自己未来的伴侣有过什么设想呢?关于他的外貌体形、家庭出身、文化学识和收入水平。如果你已经结婚,你可以回忆一下,你曾经是按照怎样的标准寻觅你的爱人呢?回顾之后就会有很大的发现——你目前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取决于你当初的择偶观,而这个择偶观背后,是对自己在情感方面驾驭能力的评价系统。
我的一个读者圆圆,在大学时曾被很多的异性追求,包括有着“富二代”标签的公子哥儿、才华横溢的学生会主席,还有家世很好的同学。按照她室友的话说,圆圆闭着眼睛挑一个,婚后都能够幸福无忧了。但是圆圆不这么认为,虽然在别人眼里她是优秀的,但是她对自己的评价低过很多人,她认为自己不配找太优秀的男孩,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让他们对自己死心塌地。后来,她找的老公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是一个从大山里出来的男生。大家惊讶的并不是物质条件上的落差,而是两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男孩家庭负担重是肯定的,但关键是,他是个典型的技术宅男,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这对两个人的婚姻是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的。
结婚之后,两人赚的钱大部分都要寄给老家,他们的生活总是显得捉襟见肘。男孩希望圆圆无条件支持他照顾父母和妹妹,但圆圆希望有机会可以享受生活。在需求无法得到同时满足的时候,两人之间的各种冲突不断。经历几次激烈的争吵之后,她问我:“老师,为什么我找了一个这么普通的男人,却还过得如此鸡飞狗跳呢?”我说:“你当初有那么多选择,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他呢?”圆圆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因为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那些太过优秀的男人我是抓不住的,就安分守己地找了个老实人过日子,却没想到我连这样的男人都处不好。”
价值感低、缺乏自我认同导致很多明明外部条件很优秀的女性在择偶和婚姻上,无法遇到优秀的男人。殊不知当一个人对自己评价过低时,就相当于给伴侣一个提示——我不够好,请多担待。对方得到这样的信息后会怎样表现呢?真实地来说,他是很难更加珍惜你的,哪怕在追求你的时候会很热烈,一旦对你自己的内在评价系统有所了解,很快就会无视你的需求,甚至会因此冷落你。更可怕的是,你会因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又一次证明自己因为不够好而不被珍惜,然后更无法准确地对自己做出评价。
“我们对世界的好感,源自我们对自己的好感。”当我在一本书里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被深深触动。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不快乐呢?有的人在职场里受挫,有的人在情感里受伤,有的人甚至会因某天穿了件不合体的衣服而懊恼和自责不已。这一切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成长环境。
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人是家庭塑造的产物,每个人今天的生活模式、亲密关系乃至个人信念价值观的形成都与自己成长的原生家庭息息相关。以我自己举例,我生活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里,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我家的经济条件一般,父母的工作又都很繁忙,无暇顾及我的感受和需要。另外,几个姐姐要么聪慧可爱,要么口齿伶俐,唯有我黑黑瘦瘦的,弱不禁风的样子,根本看不出有什么优点。所以我从小就产生了很严重的自卑心理,除了认为姐姐们都比我优秀外,还认为父母之所以那么忙碌是因为多了我这份开支。
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是在比我更加糟糕的环境里长大的,单亲、留守、在父母的负面影响下生活等,这很大程度上都会导致他们把家庭的一切困难和纷争内化为自己的错,对自己的评价就会超乎寻常的低。
第二,创伤性事件。
除了原生家庭不理想之外,外部创伤事件也是低价值感的重要原因之一。著名的作家,也是心理学家的毕淑敏就有这样一段经历。在她读小学时,有一次,学校组织歌咏比赛,她很荣幸被音乐老师亲任指挥的合唱队选中。在一次排练中,她因为自己的音准问题,被老师当众严厉地批评,责怪她“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并当场将她除名。后来,又出于小合唱队的声部平衡和队伍的整齐等考虑,音乐老师不得已,让毕淑敏回到队伍中,但要求她合唱时只能张嘴,绝不可以发出任何声音。怕她领会不到位,老师还特意将食指笔直地挡在毕淑敏的嘴唇间,以示禁令。合唱队在歌咏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毕淑敏却遗下了不能唱歌的毛病。老师那竖起的食指,似乎锁住了她的喉咙,凡是用嗓子的时候,她都会逃避退缩,更不用说唱歌的信心和兴趣了。也许在别人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亲历者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
第三,自己对某些生活事件的解释。
事情本身并没有意义,一切的意义是人类自己赋予的。据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在面对家里发生的负面事件时,会主动将错误归结到自己的身上,并产生一定程度的愧疚感和自责情绪。比如父母的吵架或是其他的突发性变故,这些情况都会使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变得很低。就像当我得知父亲因为我的出生而被降低工资时,潜意识里就产生了很深的愧疚感,这份愧疚后来泛化为我认为自己不好和不配得到好的东西。这些感受曾经深深地影响了我自己的价值感。
以上是对于一个人的低价值感的原因探索,也是对我自己一些成长经历的回溯。在本书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们会对这些普遍的问题进一步地探索,并对如何改变加以阐释。请带着耐心和好奇,跟着我一起慢慢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