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时节怀故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千古文章未尽才
——怀念杨刚大姐

那时候还没有“女强人”的称呼,我们总是爱在她的背后,赞她一声“真刚!”。

刚是她的名,杨是她的姓,她就是杨刚——一位作家、编辑、记者,后来了解得多了,才知道她更是一位革命家。

那时候是四十年代初期,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她从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丛中,从沦陷了的香港脱险归来,回到家中。这家,是爱国一家、抗战一家的家。这是大的,小一点的是《大公报》这一家。香港《大公报》被敌人毁了,桂林还有《大公报》,重庆还有《大公报》。

在桂林《大公报》,她又重新挑起了《文艺》编辑的担子。这担子原来是她在香港就挑起了的——一九三九年夏天,从萧乾手中接过了这副担子。萧乾到英国去了。

从香港逃离到桂林的《大公报》同事,多数是衣着比较漂亮的,但杨刚却不像别的女同事那样花枝招展,是朴素的西装长裤,或西装短裙。许多时候,还是随意披着上装,而不是穿得齐齐整整。这已经有一些阳光的味道。当一支烟在手时,那就更是男性味十足了。杨刚是“阳刚”。

她的文风,也是刚的,绝无儿女气。她的性格一如文风,该坚持的就坚持,绝不含糊。说话也是直来直去的。同事们对她,可以说是敬她三分,也可以说是畏她三分,尽管她并不是领导。

她是编辑部中唯一的大姐。但在我们的印象中,她却是显得年轻的,这恐怕和她的一股蓬勃的朝气有关,使人觉得她还是个拥抱着青春的人,尽管有些憔悴。当时桂林《大公报》的总编辑徐铸成其实还比她小两岁。她那时已经三十六岁了。

一九四四年,她去了美国,读书并兼任《大公报》驻美特派员。在美国四年,她留下了一本《美国札记》给我们。当然,她所做的远不止这些。

一九四八年秋,她回到香港。在香港她只逗留了几个月,就北上迎接新中国开国的阳光去了。在香港,她参加推动《大公报》走向新生。

天津解放后,她担任过《进步日报》(由《大公报》脱胎换骨而成)的副总编辑;上海解放时,她担任接管《大公报》的军代表。后来又北上参加开国大典,被派到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先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委员会主任秘书,后任总理办公室主任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