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自我心理调适技巧100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九、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建设

73.班主任怎样才能看出来哪些学生需要特别的心理辅导呢?

作为班主任,相信您一定非常了解学生以往的个性特征。您可以通过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变化来识别创伤信号。如果学生变得情绪低落、走神,没办法集中注意力,行为退缩、回避或者脾气特别大、对身体健康过度关注等,就需要提示他做相应的心理疏导。如果仍没有好转,则要联系学校的心理教师给予专业干预。

74.怎样和学生讲解这次疫情呢?

不要对学生隐瞒事实,也不要假装情况并不严重,这样反而会引来学生更多的猜疑和担心。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特点,传递给学生所能接受的信息。在描述时要注意自身情绪是冷静的、充满希望的,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结,并告诉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是会保护你们的安全的”。

75.班里有学生变得特别紧张、害怕、焦虑,应该怎样安抚?

班主任作为学生最信赖最尊敬的人之一,您的支持和帮助是学生应对危机事件必要的一环。班主任要帮助学生识别、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学生知道害怕、惊慌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确保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来抒发情绪,以理解的态度鼓励他们把情绪表达出来,理智地关心、回应、陪伴他们。

76.作为心理教师,单位同事和学生都来找我诉苦怎么办?

保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是保护孩子们的教育环境。疫情带来的应激反应也同样影响到每一位教师。而您作为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工作群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者通过拍摄视频及编写文章等方式介绍危机中人们在不同阶段会出现的情绪反应特点、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应对及措施,并解释您因心理咨询工作的职业伦理的限制而无法为同事、熟人提供专业的咨询工作,建议他们寻求专业咨询或心理热线援助。

哈尔滨市心理援助热线:0451-82480130。

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热线:0451-96311。

77.作为心理教师,开学后我是不是要在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干预活动?

过度、过早地强调心理危机干预反而会引起恐慌,危机带来的不一定全是危险,还有机会。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加强心理建设,同时可以依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延伸到职业理想、社会责任感、珍爱生命等不同主题。对于有情绪困扰、行为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鼓励他们表达想法、宣泄情绪,彼此支持并合作,想办法解决大家的情绪问题。对于有严重创伤的个体要提供个案辅导。

78.面对这样的危机事件做干预还是第一次,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特别是面对学校领导与同事们的期待感觉压力大时怎么办?

作为心理咨询师,也许您曾学习过一些危机干预的技术,但可能并没有危机干预的经验。特别是无法改善被干预者的情绪状态时,无力感会让您怀疑自己的专业能力。危机干预中有一句话:到达即是救援。要允许被干预者一小步、一小步地改变,作为心理教师在接纳别人的同时也要学会自我接纳。

危机干预不同于一般性心理咨询,您需要向大家讲清楚危机干预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同时,他人的情绪可能会同样引发您的情绪。如果您也出现身体疲劳、情绪不稳定,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无助沮丧,有种耗竭感时,您需要尽快让自己恢复元气。要注意休息,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和娱乐方法。与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家人、朋友)保持紧密联系,和他们聊聊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和其他学校的心理教师交流讨论,通过同辈的督导,彼此支持、鼓励、帮助,必要时要寻求上级督导和个案转介。

79.班主任提供了很多有情绪困扰的学生名单,我该怎样开展干预工作?

利用班级的微信群多与学生们互动,鼓励学生们说出心里的感受,耐心聆听他们的倾诉,然后加以安慰,而非给予意见。与学生们一起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采取隐喻故事、手偶游戏、绘画、音乐、手工制作等治疗方法,还可以尝试用网络视频的方式开展团体辅导,让有困扰的学生共同想出缓解情绪的办法。

80.有中学生担心病毒会不会像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再也控制不住,作为老师该怎么办?

对于一些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判断。当他们特别担心时,帮助他们建立相对的安全感,需要先给恐惧建立一个边界。网络时代的一个弊端是大量的假信息让疫情中的民众变得更为恐慌,而中学生对于信息的分辨、解读能力有限,大量的负面信息会消耗学生的心理能量。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在几次大的疫情下是如何走出来的,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可以引导学生去看那些及时隔离治疗后痊愈的积极信息来消除恐慌感。告诉学生只要我们把防护、隔离工作做好,疫情就可以把控住。

81.我班学生反映,这段时间天天在家学习,平常就特别烦爸妈的唠叨,现在天天和他们“无缝链接”,感觉快撑不下去了,怎么办?

当压力和问题接踵而来的时候,努力与青春期的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件不容易的事。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在家里健身的方式让自己焦虑烦躁的情绪得到一些缓解;另一方面可以用听音乐、唱歌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调整情绪。而父母则要尊重孩子独立空间的需要,提供温暖与宽容的心理环境。

荣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