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眩晕治疗原则
眩晕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综合症状。引起眩晕的疾病涉及许多临床学科,包括神经内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骨科及小儿科。据统计,绝大多数(92.3%)为周围性眩晕;只有7.7%为中枢性眩晕;曾分析1105例眩晕病人分属于69种疾病,前庭性眩晕占84%,其中末梢性占76%,故眩晕的诊治需要有关科室共同协商确定处理原则。
一、病因治疗
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数十种疾病中,病因治疗是根本,应根据病因及前庭功能损害状况,初步判断预后及治疗效果,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1.原病因易治:前庭功能尚属可逆损害性眩晕。
这一类预后良好,如浆液性迷路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过度换气综合征、运动病等,眩晕是激惹或反射引起,前庭中枢及末梢尚无不可逆性损害,治疗应针对病因,一旦病因解除、眩晕消失,前庭功能可恢复。
2.原病因诊断明确:前庭功能一次性损害不可逆转的眩晕。
如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迷路炎、突发性聋、Rasmay Hunt综合征、前庭神经元、内耳震荡、颞骨骨折等。病因虽除,但迷路或前庭神经功能完全破坏,前庭功能不能恢复,须依靠前庭中枢代偿消除眩晕。
3.原病因难治:前庭功能波动性损害或不可逆损害。
如梅尼埃病、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性眩晕、颈椎病、听神经瘤等,此类疾病疗效差,眩晕不定期复发,这些难治性眩晕症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外科治疗。
二、对症治疗
1.眩晕发作时的非手术治疗。
选择最舒适体位,避免声光刺激,使病人安静,解除思想顾虑,树立信心。眩晕急性发作自主神经症状明显时,在排除严重循环系疾病基础上,可用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可缓解严重恶心、呕吐,使病人安静,便于询问病史及检查,常用药物如下。
(1)前庭抑制镇静药:异丙嗪(非那根)、地西泮(安定)、赛庚啶、巴比妥类、地芬尼多(眩晕停)。
(2)防止呕吐制剂: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山莨菪碱(654-2)。
(3)利尿剂及脱水药:呋塞米、甘露醇、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50%甘油、氨苯蝶啶、乙酰唑胺(Diamox)。
(4)血管扩张药:银杏叶提取物、丹参、川穹嗪、5%碳酸氢钠、ATP、罂粟碱、氟桂利嗪(西比灵)、丹参注射液、倍他司汀等。
(5)激素类:泼尼松、地塞米松。
(6)维生素类:维生素C、维生素P有改善毛细血管脆性的作用,维生素B12营养神经作用。
(7)吸氧:一般用高压氧或5%二氧化碳混合氧吸入治疗。
2.手术治疗。
眩晕症病因复杂,牵涉学科广泛,手术治疗必须有明确定位诊断和适应证,盲目行事后果不佳。
梅尼埃(Ménière)病眩晕严重,发作时间超过3个月,或频繁发作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或眩晕虽不顽固但伴有迅速的进行性听力下降,使听力丧失至少在30分贝以上,语言辨别率少于50%,用药物等保守治疗1年以上无效者,应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既要消除眩晕,又应保持听力和尽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经颅中窝或迷路后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可使眩晕消失且保存听力,但手术难度大;还须防止面瘫、脑脊液漏和脑膜炎等并发症。内淋巴囊减压术的有效率为60%~80%,亦不影响听力,但应注意前庭小管狭窄、闭塞或囊小畸形等,致手术失败。半规管开窗冷冻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而深受欢迎。
前半规管裂综合征是前半规管顶部骨质缺损,通过手术填塞前半规管或封闭骨质缺损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