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做决策
有些母亲把养育儿子当成了养宠物,把自己当成了自然界中外出捕食再亲自喂养幼子的母鸟。这并不是说这些妈妈的母爱本能在大自然中多么和谐,而是说她们真的以为自己的儿子就像只会张着嘴嗷嗷待哺的小家伙——其智商和一只小雏鸟差不多。
郭令的母亲对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给他的牙刷挤上牙膏还不算,连他哪天穿什么衣服都有着明确要求。高令一个高中男生,连对服装的审美、爱好都没有,他总是穿母亲为他挑好的衣服,背地里被人嘲笑为“小傻子”。在同学聚会时,他的妈妈甚至会发来信息询问喝了哪些饮料,各喝了多少瓶。
高令本来对此不以为然,但进入青春期的他渐渐对此有些排斥了。一次,班级策划了春游活动,郭令的妈妈认为天气不好,容易感冒,让郭令拒绝。但他害怕显得不合群,不愿意顺从母亲的要求。郭令母亲的控制欲受到了挑战,她做了件让她的儿子感到非常丢脸的事——跑到学校找到他的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询问春游的地点、当地气候以及饮食类别。
郭令彻底排斥母亲略显病态的控制欲,把他的妈妈从学校推走了。没想到,在春游当天,他的妈妈还是发来了长长的微信,上面备注了各类饮料的糖分含量,要求郭令“注意身体健康,谨慎地选择饮品”。这条信息被郭令的同学看到后,“小傻子”的外号升级成了“郭巨婴”,“生活不能自理人士”。郭令感到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在学校过得十分压抑。回到家之后,他也总是阴着脸,排斥和母亲的一切互动。他的母亲既委屈又困惑,觉得儿子完全不能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
教育孩子诚实、正直,勇于讲真话,勇于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乐观健康地生活,这是每一个父母的愿望,当然也是郭令妈妈的愿望。但最后的结果却使郭令反感家人,母子情谊恶化,这样的后果恐怕是郭令的母亲不曾估计到的,但这却的确是她一手造成的。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权利,是使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比如给孩子时间上和零花钱上一定的自由,他们就没有必要在时间的出入上,在自己一些小小的金钱需求上向父母撒谎。给他们一定程度上的信任,比如把所有的事情和所有细节都控制在父母眼中(其实这也是办不到的),更能促进孩子健康、正直、诚实品质的形成。让孩子自己独立地判断自己的交往对象,能促使孩子认识能力的提高。
在打扮自己这方面,年轻一代往往和年长一代有观念上的出入,父母更没有必要强求一致。你喜欢怎么穿衣服,你自己穿就行了,你儿子没有义务陪你穿。一般来说,值得理解的长辈审美观只有“不该纹身”“学生不该染发”这类原则性装扮准则。除此以外,孩子衣服上有什么图案,儿子经常来往的同学里谁穿得太花哨,都不重要。年轻人有自己的审美,就和当妈的年轻时,自己的长辈也不理解时下流行一样。除非对方是个小混混,否则,只要是一起上学的同伴,你的儿子就有权利自由地交朋友。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惟恐有的事情自己照顾不到,替孩子处理不到,孩子会出差错,其实却适得其反,只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无能。连古人都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又何必自寻烦恼,把好好的大小伙子养成一个傻子呢?
还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需要训练的小奶狗,像用饼干做如厕训练那样,在孩子面前吊个零食,还觉得自己是循循善诱。的确,有时候,适当地奖励可以激发起孩子的上进心,然而,如果奖励的方式不当,也会造成相反效果,甚至会使孩子失去主动自觉的精神。因此,奖励除了正面的鼓励外,一旦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例如,父母为了促使孩子认真做功课,于是与孩子约法三章,只要这次考试平均分数达到多少分以上,就给他换新手机、买新的限量版服饰、鞋;如果达不到,就一年都别想换新。此时,你给男孩发出的信号就是:成绩换东西,什么分换什么货。孩子为了得到物质奖励,确实会努力用功,但是这时的用功,只是利之所趋的结果,并不是真正的主动自觉,一旦达到目的,就不再持续下去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在这个过程中对物品失去兴趣了。那就自然没什么意愿努力了。但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是家长活该,因为就是你的物质奖励法把代价和努力之间划了等号。
往好了说,孩子没有失去兴趣,得到奖励了,看似吃到努力的甜头了,那你设置的下次激励,是不是得给奖励加筹码了?如此反复循环永无止境,既伤钱包又伤感情。同时,孩子为了得到奖品或避免处罚,还有可能动歪心思,比如考试作弊或撒谎。这种奖励法最坏的影响,就是孩子的短视——他只愿意争取看得见的、被承诺好的东西。这对天性爱拼搏的男性来说,可是大忌。
很多人都知道,优秀的孩子常被戏称为“别人家的孩子”。但有一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却活活把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烂了。名校毕业后,他不仅一事无成,反而成了啃老族,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原本的“模范儿子”名叫孙平,他在名校毕业后,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工作了几个月,就泡在家里闭门不出了。整天打着游戏的他丧失了拼搏的欲望,一被父母试探着催促找工作,就开始发脾气。归根到底,他的心理感受是:我不愿意做没把握的事。
在孙平小时候起,他就知道,考到双百可以获得游乐园一日游,考到全年级第十可以换一次出国游。只要是想要的新玩具,喜欢的新衣服,只要他想出一个可以与之交换的成绩筹码,父母都会无条件答应。他收获了好成绩,父母收获了自以为完满的教育心得,两方都很高兴。
其实,孙平的家境很普通。他的父母为了维持这奢侈的物质奖励链环,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虽然让儿子超额消费了很多,但他的妈妈觉得值:“傻子才会不愿意拿钱换儿子的未来!”她错误地把物质奖励当成了儿子的自觉动力。
孙平渐渐发现,父母的财力难以支撑自己的欲望了。那他还努力个什么劲呢?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努力给谁看?这样的他,看不到高学历、好工作带来的美好未来,对前景也没有任何展望,毕竟没有人承诺他如果做到哪个份上就势必可以换来什么呀!如今的他只想灰心丧气地随便找个小机构混混日子,过一段在他看来永无出头之日的人生。
这种短视,才是人最大的弱点。空有一身本领,却没有雄心,再有资本的商人也做不成事业。只为得到奖品才努力的做事态度,让这个青年实际获得的只是满足物欲的喜悦,而不是凭自己力量完成事情的成就感,因此无法体会成功的真正滋味。这种懒惰也使得他对未来的好奇心消失殆尽!行尸走肉也不过如此了。
11岁的海滨是个聪明的“小滑头”。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主意也特别多,班上有个个体户的儿子成绩很差,经常完不成作业,有一天,他对海滨说:“你帮我做数学题,我给你钱。”海滨不敢要同学的钱,回家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傻瓜,为什么不要?”于是,海滨从第二天起,就开始帮同学做作业挣钱了,而且业务很快就从做数学题扩展到做语文、写作文,后来又发展到代做清洁。最后,海滨的钱从学校又挣到了家里。每做一件家务事,都向父母索要“服务费”:扫地一毛,洗碗五毛,代买东西则收20%的跑路费,而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多做家务事,竟同意按儿子的要求付钱。
海滨的父母“按劳付酬”给儿子,是因为他们觉得:以这种方式给儿子钱,可以培养儿子劳动创造财富的观点,儿子以这种方式要钱,总比没有理由地要钱强得多。不错,孩子以自己的劳动换回零用钱无可非议,海滨父母所想的也有道理。但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家庭中,在集体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是不能用金钱来付酬的。做家务事,是孩子的本份;孝敬父母,是儿女的义务,如果孩子每做一件事都用金钱来付酬,那么,父母们做了那么多的家务事,又由谁付酬呢?所以,做父母的,决不可只看眼前,不要让金钱腐蚀了孩子的心灵。要从长计议,给孩子提供最佳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真正懂得自食其力的含义是什么。
那么,当父母遇到孩子索要报酬这类问题时,该怎么办呢?小说《母亲的帐单》中那位可敬的母亲为大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母亲有一个叫彼特的儿子,常帮她做家务。有一天,彼特得意地向母亲开列了索取报酬的账单,上面写着,母亲欠儿子彼特如下款项:
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为把信件送往邮局10芬尼
为在花园里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为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10芬尼
母亲看了彼特的账单后,什么也没说,她也给彼得开了一纸账单,上面写着:彼特欠他母亲如下款项:
为他在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母亲这张特殊的账单,使彼特十分羞愧。他把小脸蛋深深地埋进母亲的怀里,并把已经索要的钱悄悄地塞进了母亲的口袋里。
记住: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与评价,将影响孩子的发展方向,影响到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千万不能让孩子成为见利忘义,惟钱是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