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相关概念与产生背景

大学生特殊群体和大学生特殊群体面临的特殊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只有厘清其发展脉络,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相关问题,并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相关概念

(一)特殊

特殊中的“特”指的是“特别”,即不平常的、不普通的、超出一般的;“殊”指的是“不同”,所以特殊就是指不同于同类的事物或平常的情况,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形容词。由此可见,特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一般、平常、普通、普遍而言的。

(二)大学生特殊群体与大学生特殊问题

在学术界,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关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概念仍未统一,甚至连提法也不尽相同,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当属“大学生特殊群体”,其他的还包括“特殊大学生群体”“高校特殊群体”“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等。虽然这些提法不尽相同,但核心的意思还是基本一致的,本书中的大学生特殊问题特指大学生特殊群体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要理解大学生特殊群体,首先就要了解群体的概念。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是指在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下协同活动的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的共同体。在理解群体时,我们要特别注意群体的一些特点,包括拥有共同的目标,群体中的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有行为规范、共同的价值观等。群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我们一般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就是那些由组织正式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的职责分工,并且为了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还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如一个班级群体。正式群体又可以细分为命令型正式群体和任务型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因个人兴趣爱好、以感情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没有固定形式及成员没有固定角色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可以细分为利益型非正式群体和友谊型非正式群体,如班级中因爱好跳舞而形成的一个小型的舞蹈爱好者群体。

大学生特殊群体是一个相对于大学生普通群体而言的概念,主要是指那些因社会、家庭、自身等各种原因以及面临各种新环境、新情况、新压力,而在生活、学习、心理等各方面出现困难和障碍的具有某些共同点的高校在读大学生,他们属于非正式群体。一般而言,大学生特殊群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残疾人学生等王珏.浅析大学生特殊群体及其思想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3(3):34-35.。这些大学生特殊群体尽管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不尽相同,但往往具有某些共同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如自卑、多疑、敏感、偏激等边峰.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浅析[J].教育研究,2008(8):172-173.。不同学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研究需求确定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具体类型。根据研究需要,本书的大学生特殊群体特指出现适应性困难的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困难大学生、学业困难大学生、心理障碍大学生和就业困难大学生。

为了方便研究,本书在大学生特殊群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特殊问题的概念,即特指本书中的大学生特殊群体面临的各种特殊困难和问题,如适应性困难、人际交往困难、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危机和就业困难等。

1.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

所有大学新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都有一个对新环境的熟悉和适应过程以及对自己角色的认知、接受和适应过程,这是每个大学新生的必修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性,导致每个大学新生的适应情况不尽相同,部分新生能够快速熟悉环境、主动进行自我调整,迅速融入大学生活,但是也有部分新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适应性困难,并且对他们后续的大学生活及个人成长都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这些困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生活适应困难、学习适应困难、人际交往适应困难和心理适应困难。生活适应困难包括气候、环境、饮食不适应,对大学管理方式的不适应和个人独立生活能力欠缺三个方面。学习适应困难包括失去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不适应大学授课和教学的方式,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不适应大学考核方式的变化等。大学新生的学习不适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帮扶和解决,其很可能发展为学习困难学生。人际交往适应困难包括寝室人际关系适应困难、师生之间的交往障碍、异性之间的交往障碍和过分依赖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心理适应困难主要包括理想与现实间巨大的心理落差、幼稚与成熟的冲突以及自信与自卑的矛盾。这几类大学新生适应困难之间往往还相互交织,同时出现,并且互为因果关系,尤其是心理适应困难往往伴随着其他三类适应困难同时出现。

2.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

人际交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相对于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而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同时也因为一些常见的交往心理问题导致各种交往问题,主要包括由认知偏差和不良个性心理带来的交往问题。其中,认知偏差主要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偏差和对他人的认知偏差。自我认知偏差表现为自恋、自卑以及以自我为中心三种形式;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主要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和刻板印象。不良个性心理是导致大学生交往不适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自我否定、多疑心理、自我封闭、自我欣赏、嫉妒心理和逆反心理。

3.大学生学业困难

大学生学业困难不仅给学生自身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带来阻碍,也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事务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就其产生原因来看,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学业困难分为客观原因造成的学业困难和主观原因造成的学业困难。客观原因主要包括教育地域性差异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大、专业学习难易差异等;主观原因主要包括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重视不够、学习方法不科学、适应能力差、学习模式未转变、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网络资源使用不当等。

4.大学生经济困难

大学生经济困难是指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以下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大学生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目前,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有以下典型特征:第一,生活节俭。他们普遍会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月生活费用低于人均水平,在生活中比较节俭。第二,学习压力大。他们大多因为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同时部分学生还要分配时间做兼职等,学习压力非常大。第三,思想负担重。经济困难带来的各种思想负担使得很多经济困难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

5.大学生心理危机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心理危机与冲突事件日趋频繁。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来源和表现不同进行划分,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五种常见的类型:成长危机、人际关系危机、就业危机、学业与经济危机和情感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常常与其他类型的大学生特殊问题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也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帮扶呈现出诸多困难。

6.大学生就业困难

就业对大学生而言是其在大学阶段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由社会环境、高校教育改革、大学生自身状况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类型主要包括经济困难型就业困难、学业困难型就业困难、求职技能缺乏型就业困难、心理困难型就业困难。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就业困难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对应的帮扶措施也不尽相同。

(三)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

帮扶就是帮助扶持的意思。帮扶工作原本指党和国家对困难群众尤其是经济困难的群众的帮助扶持工作,后来被引用到其他领域。本书的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协同社会、家庭、帮扶对象自身等各方力量,采取一定措施对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帮助,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并引导他们提高自身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二、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产生背景

(一)互联网时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

人类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科技和创新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现如今,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速度、范围在全球掀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人类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世界信息与数据在时间、地域、空间上的传播局限,实现了信息与数据的透明化,使得人类可以对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已经深刻地影响了零售业、新闻业、广告业、制造业等行业,当然也包括教育行业。这种影响不仅是从技术层面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行业从业人员与教育对象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事风格都已经深刻地被改变了。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也更容易被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所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二)高校在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

社会学家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生的人按照每十年一个阶段进行划分,“90后”就是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人,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以“90后”为主体,他们有很多群体特征。“90后”普遍都是资深网民,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让他们被互联网深深地影响着。“90后”往往独立热情、聪明好学、追求快乐、兴趣广泛、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他们自信而又脆弱,敏感而又多疑,内心比较孤独,反叛意识强,容易嫉妒、自私,抗挫折能力弱、人生目标模糊、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思想压力大。这样的大学生群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特殊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三)高校扩招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曾经的“精英式”教育发展为今天的“大众化”教育。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于2014年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高校毛入学率达到了38%左右。高校扩招有很多积极影响,包括提高了高中升学率,让更多人圆了大学梦;提高了国民素质,缩短了与国外受教育水平的差距;扩大了经济内需;等等。但是,高校扩招也有一些消极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高校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的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随着高校扩招,各种思想层次、知识水平的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他们中有些人缺乏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该做什么”,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情绪不稳定,对未来感到迷茫。同时,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高校毕业生带来空前的就业压力,甚至有一些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残酷考验,这也让一些大学生焦虑不安,对前途感到迷茫和无助。这些问题都让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变得复杂,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严峻挑战。

(四)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早在1952年,美国著名学者、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的大会宣言中也提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一些高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口号,并且切实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等各个环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特殊群体和大学生特殊问题也得到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逐渐开展和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