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
SMAS筋膜组织是1976年由法国学者Mitz和Peyronite首次报道的概念,他们在该组织中发现了肌纤维,故命名为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这一层次人为被划分为3种区域:①肌性区域;②腱膜性区域;③混合性区域。其中肌性区域包括额肌、眼轮匝肌、颧大肌、颧小肌、颈阔肌所占据的范围。腱膜性区域包括胸锁乳突肌区、耳前区、颞区,以上各腱膜区的SMAS致密坚韧,耐牵拉。混合性区域位于颧肌下半附近的颊脂垫浅面,通常为包括颧大肌下1/2外缘在内的1.6cm宽的带状范围。这部分为薄的纤维膜,连接着纵行、横行肌束,膜的浅、深面有多量脂肪。
随后,Thaller、Morales、Stuzin等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如下:
(1)SMAS将皮下脂肪分为浅、深两层,在面部的不同部位浅面或深面的脂肪量也不同。浅面的脂肪组织相对较多,被连于真皮和SMAS间的纵行纤维隔分为许多小叶。深面的脂肪组织较少,除颊脂肪垫外均不能构成完整的脂肪层。
(2)在腮腺咬肌区,SMAS为一层致密纤维网状结构,与腮腺筋膜分隔,但在耳屏前1~2cm处两者紧密愈着成为一层致密结缔组织。SMAS越过腮腺达咬肌前缘时,与咬肌筋膜紧密连接构成一束强韧的纤维束带(咬肌皮肤韧带)。面神经的分支和腮腺导管在SMAS深面走行。
(3)在颧弓的浅面,SMAS与骨膜疏松地连接,面神经的额支位于SMAS的深面,在此区分离SMAS容易损伤面神经,故安全解剖平面在SMAS与皮肤之间。SMAS在颧弓上方与颞浅筋膜相延续,其浅面的脂肪组织很少,因此与皮肤连接紧密,面神经的额支仍位于SMAS的深面。
(4)在颊区,SMAS为薄弱疏松的网状结构,呈几束分散止于颊部的真皮,其深面为颊脂肪垫(图1.14)。
图1.14 颊脂肪垫及其延伸
(5)在下颌区,SMAS与颈阔肌纤维紧密相连,面神经的下颌缘支位于颈阔肌的深面,在下颌缘上走行,靠近骨膜。
(6)在乳突区,SMAS与真皮连接紧密很难分离。
(7)SMAS包绕于表情肌的浅深两面,与SMAS相连的周围肌的收缩使SMAS向周边伸展,个别表情肌的收缩则通过SMAS传递到皮肤,使皮肤产生相应的表情活动。
而国内学者王晓军则认为:①SMAS与深层组织只在腮腺筋膜表面有少量脂肪组织,所以SMAS是位于皮下脂肪深层,并不是将皮下脂肪分为浅深两层;②SMAS与表情肌既有相包绕的关系,又存在着相接的关系;③SMAS与面神经之间有一层疏松结缔组织,这层组织对保护面神经相当重要。除面神经额支外,其他分支不穿过SMAS;④有4条重要的动脉供应SMAS:面动脉、面横动脉、颞浅动脉、眼动脉:⑤额区:帽状腱膜包绕额肌,在皱眉肌起点部位分为前后鞘。颞区:颞浅筋膜在外眦水平距眶外侧缘,与外眦韧带、骨膜紧密愈着。鼻唇沟区:SMAS纤维垂直止于鼻唇沟的真皮。上唇及鼻部:SMAS与皮肤间脂肪组织少;⑥SMAS在颧部、颊部及下颌部有纤维加入,形成颧弓韧带、下颌骨韧带、颊部韧带。
组织学观察:发现该层次包含有肌纤维,大量脂肪组织,胶原纤维,以及小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纤维断面。这与文献报道的相符,证明SMAS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和致密的结缔组织,有自己的微循环,既有弹性又有韧性,是连接深部软组织和皮肤的独立层次(图1.15)。
图1.15 SMAS行HE染色的组织学观察(A:×2.5,可见SMAS层有脂肪组织,肌肉及其深方的腮腺,小血管及淋巴管;B:×10,SMAS层中的肌纤维;C×10SMAS层中的胶原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