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苏轼的大家气象

苏轼一生坎坷,但在心灵世界里他却一直是快乐的。苏轼善于结交朋友,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即使是他的政敌和对手,他都可以在大是大非之外,与之成为朋友。苏轼对王安石就是如此。

《上王荆公书》写苏轼贬官黄州又移官汝州期间,从金陵(南京)经过,拜访了住在金陵的王安石。苏轼别后给王安石写了封信,即《上王荆公书》。信中表达了自己欲日后买田金陵,与王安石“老于钟山之下”,或者住到与金陵隔江相望的仪真县,实现“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的愿望。苏轼这种愿望并非虚应故事的客套,而是真的“操作”了。先是在金陵城里选址,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选成(“既已不遂”),接着到金陵郊县的仪真县,专门为求田问舍之事盘桓了二十天。所有这些,苏轼给王安石的信中都有记述,可见苏轼是真想以王安石为邻的。

苏轼之所以一再被贬官、移官,是因为与当权者的政见不和。而说具体了,就是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和。苏轼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在政治上,他们一直是各执己见的对手。但苏轼却对王安石本人,或说作为文学的、学术的王安石,一直执朋友礼。王安石病逝后,苏轼在代皇上起草的《王安石赠太傅制》中,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称颂备至,对其变法事业却数语带过,正反映了苏轼的一贯态度。对人不对事,对事不对人,说明苏轼立场的坚定、为人的宽厚。政治上的王安石权高位重,苏轼以白眼相对;文化上的王安石则可师可友,苏轼以青眼相加。

《上王荆公书》中,苏轼对王安石如师友般亲敬,我们感觉不到二人之间曾有过激烈的政治分歧。在信中,苏轼甚至向王安石极力推荐自己的弟子秦观“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苏轼如此信赖王安石,可知王安石也是个惜才的人。这一点我们今天还可以从王安石的名篇《同学一首别子固》中感受得到。

古语云: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读苏轼的《上王荆公书》,我们没有理由不钦佩苏轼的胸襟气度。他是个只有大我没有小我的人。林语堂写有《苏东坡传》,我的书橱里藏有这部书。林语堂在序中,有一段这样评价苏轼:“他太伟大,有资格待人温文和蔼。他单纯真挚,向来不喜欢装腔作态。他活在纠纷迭起的时代,难免变成政治风暴中的海燕,昏庸自私官僚的敌人,反抗压迫人民的斗士。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崇拜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像旋风般活过一辈子。”

2003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