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获得“持续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家、社会企业家以及应用积极心理学中心的创始人,艾利克斯·林利提出,避免“平庸之诅咒”是非常重要的。他指出,“平均水平”还不够好。林利解释道,如果请人们就一系列积极向上的品格评价自己,基本上每一个人都会说自己“稍稍高过水平线”,很明显,这根本不符合常理,却揭露出人类不满足于平均水平的本性——“我们都希望高于平均水平。我们希望成为A+”。积极心理学家会探究那些成功人士的生活,并且询问他们为什么做得如此好。同时,他们也会将目光聚焦到“普通”人上,进而询问他们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又有哪些方面正处于进步当中。
积极心理学将“严谨”与“实验”引入到了“持续的幸福”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框架,将先前毫无关联的理念联系起来。它既根植于十九世纪晚期威廉·詹姆斯的工作以及二十世纪中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又可上溯至古代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人的著作。目前,大众广泛认为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课题就是寻求幸福,塞利格曼最近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他提出,我们可能遗弃了幸福的精神与哲学传统,相反,我们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一条更加薄弱也是更加自私的路径,专注于享乐、愉悦以及避免痛苦和困难。
因此,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描述”(describe)而非“规定”(prescribe)我们如何才能让个体获得“持续的幸福”并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潜能。在马丁·塞利格曼开创性工作的引领之下,诸多心理学家开始转移自身的研究重点,去探索那些能够促进个体获得成功和“持续的幸福”的思维模式、感受模式以及关系模式。正因如此,如今,在如何帮助个体实现个人抱负方面,科学领域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它们强调“关系”“意义”以及“参与”的作用,同时也消减了“用户至上主义”(consumerism)的重要程度。研究已经证实,在西方社会中,“持续的幸福”受到人口统计学特征(譬如,财富以及物质财产)的影响极小。
正因如此,主观幸福感(代表“幸福”的专业术语)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因为它让人感觉很棒,而且因为它促进了与外部世界的融合。它令个体的身体更加健康,工作更加努力,与家人、朋友以及整个社区的融入感亦更加强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幸福感不仅令我们生活充满意义,同时也是一剂强劲的预防性和治愈性良药。
十年之前,“积极心理学”这个术语还鲜有人知,现在,其影响却横贯各国。对于我们这些居住在英国的大部分人而言,最显而易见的效果,就是出现了一系列与这一新兴科学相关的头条标题和专题栏目。事实证明,与传统心理学及其对于人类弱点、病态和心理疾病的研究重点相比,积极心理学更加适合于媒体的需要。大量积极向上的书籍给我们许下了诱人的承诺,告诉我们同样能够像他人那样更加幸福——而且,如今,科学亦已证实了这一点。从调查整个城镇幸福指数的英国广播公司节目,如2004年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让斯劳幸福起来》(斯劳是伦敦西边20公里的一座小城。——译者注),到调查全国幸福程度的议会组织,民众逐渐接受了“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积极情绪”这一理念,而且在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时,不再仅仅以对方赚了多少钱、职位的高低和房子的地段为衡量指标,而是更加注重我们的愉悦感和踏实感。戴维·卡梅隆首相批准了一项总耗资两百万英镑的“幸福指数”项目,为此,国家统计局最近开展了初步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当前经济形势惨淡,仍有高达76%的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并且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值得投入。“为幸福行动”项目(www.actionforhappiness.org)的发起人马克·威廉姆森指出,虽然此次调查的整体数据表明,如今经济形势起伏不定,但是英国人的心理弹性却十分强健,从而进一步说明人类的幸福并非全部取决于银行存款和我们所拥有的物质财富。
有论者批评积极心理学,认为这门学科的着眼点仅仅局限在“幸福”之上。马丁·塞利格曼在其最近出版的一本著作《“持续的幸福”:重新阐释快乐与幸福以及其实现方法》中指出,他现在对“幸福”这个词可谓颇为厌恶,他感觉,这个词如今已被社会滥用,导致其实际上已经毫无意义了。塞利格曼说道,如今,大家一听到“幸福”这个词,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它只是等同于愉悦、享乐和好心情,也因此使其丧失了学术与科研探索价值。塞利格曼表示,他更喜欢使用“持续的幸福”这个术语,他认为,这个词语方可更加精准地描述人类传颂了数千年的几大主要精神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心理学的核心重点源远流长,与犹太圣典《塔木德》《新约》以及《古兰经》别无二致。诚如诸多古代哲学思想与精神传统一样,这门新兴学科的重要内涵就是,若仅仅以寻找幸福为目的,人并不能获得长远的幸福。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幸福的来源是截然不同的:某些幸福源自短暂的愉悦体验,某些幸福则源自生活中的意义和目的,自身潜力的开发,以及“我们是属于世界的一部分”的感觉。当我们满足了基本的需求时,譬如饥饿和肉体欢愉,我们会体验到短期的愉悦。另外,如若我们拓展了自身,突破了自我施加的限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愉悦之后,我们就会实现“持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