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创新与不足之处
本书基于税收宣传的整体考察,揭示税收法治意识生成的真实实践,厘清税收法治意识的本体语义,构建税收法治意识的生成机制,评估税收法治意识的法源和权义环境,进而寻求税收法治意识生成和进阶的未来路径,展示了“税收法治意识生成”的立体镜像。可能的创新点包括:
1. 提炼并聚焦税收法治意识生成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论述
“税收法治意识的生成”既是本书的主题,更是本书开展的线索。本书紧紧围绕此而设计,不管是对税收宣传的整体考察,还是对税收法治意识的本体含义的再造;无论是对税收法治意识结构公理、逻辑结构的构建,还是对税收法治意识生成机制的诠释与解剖;无论是对税收法治意识生成环境的检思,还是对税收法治意识生成策略的勾画,都绝不是杂乱无章地铺陈,而是紧扣“税收法治意识生成”这一灵魂,依循“从实然到应然”“融理论与实务”而精心布局,整体形塑税收法治意识的生成图像。
2. 提出并证成“纳税法治意识、征税法治意识和用税法治意识”三位一体的税收法治意识整体观
尽管有极个别学者有所论及纳税法治意识、征税法治意识和用税法治意识,但也只是简单地提出观点。而本书重点分析“税收”与“法治意识”语词,反思和总结纳税意识、纳税人意识等观念误区及危害,进而提出并阐释纳税法治意识、征税法治意识和用税法治意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三者与税收法治意识之间的应然关系,塑造三位一体的税收法治意识整体观。更值提及的是,本书还将这一观点贯彻到税收法治意识生成机制、生成环境和生成策略的论证过程中。
3. 运用跨学科、多元化思维探究税收法治意识,整体展示论题的“领域色彩”和“理实一体”的品格
本书虽有文献法、比较法、利益衡平法等的综合利用,但贯穿全文的是逻辑论证的思维方法,作为论证对象的实证素材和资料是众多规范性文件,这就使得逻辑论证和实证研究成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此同时,本书整体不再拘泥于在法律值域探讨税收法治意识的生成问题,而是将其置于整体社会的宽广视角观察。其中,既有社会学思维的观测,又有法学思路的思考,还有心理学等学科思维的检视。如此安排,使得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领域色彩”,而且具有“融贯理论与实务”的典型特质,最终建构的理论与实务可以相互印证,协力共进。
尽管如此,囿于时间较为仓促和能力较为有限,本书尚有以下不足之处,有待日后深化、跟踪研究:第一,税收法治意识横跨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本书虽努力吸纳关联学科的既有成果,但主要还是立足于法学视角,兼容社会学科思维,提出的些许观点、对策与建议,能否得到其他学科的认可有待实践检验。第二,尽管笔者竭力对域外税收法治意识关联文献进行比对研究,但由于语言能力受限,涉猎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太多,引用的域外文献也较为有限,且多聚焦于域外税收法治意识培育策略的借镜,而对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综合考虑不足。第三,本书虽有实证调查,但一手实证数据相对匮乏,直接获取的有效资料也并不多,对税收法治意识生成问题的实证把握和论证相对薄弱。如何吸纳域外经验,建构切合中国国情的税收法治意识生成理论,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除此之外,税收立法、税法实施、税法解释等对税收法治意识的效力测度,不同主体对同一税收法治行为的意识反应,社会变迁对主体税收法治意识的影响,单个主体的税收法治意识与社会整体的法治意识之间的交互关系等诸多议题,与税收法治意识的整体生成与进位均可能有所关联,但本书都未能作更为深入和系统的阐释,值得未来深切关注和研究。
[1]参见郭星华《走向法治化的中国社会——我国城市居民法治意识与法律行为的实证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公丕祥:《新时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中国法学》2018年第3期。
[3]陈柏峰:《中国法治社会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4]参见肖海军《论法治意识》,《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参见姜素红《法治意识的培养与强化》,《湖湘论坛》2006年第3期;杨小云:《实现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的历史性转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6]参见孟书广、张迪《公民法治意识形成的机制及启示》,《人民论坛》2012年第36期。
[7]葛克昌:《纳税者权利保护法析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版,第204页。
[8]参见刘剑文《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现实路径》,《政法论坛》2015年第3期。
[9]丁茂清:《论税收法治意识的培育》,《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10]参见段小芳《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税收法治意识》,《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1期。
[11]叶金育:《理解中国的税收法治意识——基于税收宣传的实证考察》, 《人大法律评论》2013年第2期。
[16]参见沈腊梅《美国诚信纳税意识培养体系探析》,《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类似的研究可参考严恒元《税收宣传在国外——美国:人们的纳税意识为什么强》,《中国税务》2001年第4期。
[20]参见 [美] B·盖伊·彼得斯《税收政治学》,郭为桂、黄宁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1]参见 [美] 詹姆斯·M. 布坎南《制度契约与自由——政治经济学家的视角》,王金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