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案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内容内涵

一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随着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凸显而衍生出来的新概念,是一个区域高质量人才发展环境构造的核心表征,是真正吸引人才、感召人才、集聚人才、发展人才并使之发挥创新能动作用的关键[99][100]

实施人才战略,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关键在于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张锋指出,人才集聚效应既是人才群落存在的合理解释,也是人才群落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才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对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才的集群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101]。学者吴金希在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概念定义时,着重强调了人才是创新的关键要素,人才与其他创新主体共同构成了创新生态系统[102]。曾国屏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必须关注营造有利于开放条件下创新要素集群栖息的途径、机制与体制,同时他指出人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加大创新人力资源的供给、面向全球引进和聚集创新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形成创新生态的首要一环[103]。伊森伯格(Isenberg)教授在做百森创业生态系统项目时指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是创业生态系统构成的六要素之一[104]。科恩(Cohen)也认为人才储备是创业生态系统最关键的九个基本要素之一[105]。周方涛指出,科技创业人才与科技创业环境在一定区域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构成了区域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其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106]

建构以人才为中心的网络体系,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区域开放创新环境,增强各创新主体客体的交互性、协同性、适配性、嵌入性;建立国际化创意交换社区、知识社区、人才社区,推动市场、政府和社会资源有机互动,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有机萌发[107][108]。目前,中关村正在全力落实特殊政策、构建特殊机制、打造特殊平台、引进特需人才,加快打造“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构建了“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工作新局面[109][110]。中关村大力推动科研创业、产业发展、财税金融、管理服务改革创新,以产业联盟、标准联盟为纽带鼓励人才协同创新,通过实行股权和分红激励、政府股权投资、示范应用工程等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构建了较为先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111][112]

随着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人才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真正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并使之发挥创新能动作用的关键。目前,学术界对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定义,根据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创业生态系统等理论研究,结合美国硅谷、中国中关村等实践探索,本文认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以“人才”为中心的网络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区域开放创新环境,增强各创新主体/客体的交互性、协同性、适配性、嵌入性,建立国际化创意交换社区、知识社区、人才社区,推动市场、政府和社会资源有机互动,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有机萌发,形成有利于人才—区域—产业要素紧密融合、协同配置、迭代进化的开放式集群发展系统。

二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对于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侧重点也各不相同。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现,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具有四个重要特征,即整体性、网络性、共生性及区域性。

(一)整体性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虽然是由相互独立的各个部分组成,但是却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环境之中,它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拼凑,而是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发挥整体的性质、功能[113]。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参与主体一般包括:政府、领军企业、高校院校、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中介机构、创新文化,这些主体发挥不同的作用,通过主体间的合作以及资源、能力的互补驱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114]。如天使投资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资金支持,是生态系统成功的基石;高等院校也在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许多一流大学具备重要的创业和创新文化(如斯坦福大学),这是成功的生态系统所必不可少的成分[115],这种整体性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各参与主体及其要素是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这些主体处于不同位置,其发挥的功能各异,进而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网络性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包含多种参与主体,各主体嵌入在网络中,主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对一个完善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而言,当一个主体离开网络,系统对其他主体的价值会下降;当一个新的主体成功进入系统时,系统对其他主体的价值会上升[116]。在生态系统内,主体通过交互和整合来创造价值并共同承担系统的命运[117]。嘎拉提努(Galateanu)&阿瓦思塞(Avasilcai)也揭示了主体间的双向关系,体现出主体的互联性及生态系统的网络复杂性[118]。此外,在生态系统中,主体间网络的不断扩展还有助于网络效应的出现,形成一种正向反馈环,使主体不断增加,并伴随着系统的发展实现进化或者慢慢消亡,这有利于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在参与主体的网络结构下,主体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能够影响创业环境。同时,改善的人才创新创业系统的外在环境会吸引更多主体的进入,进一步扩展主体间的网络,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119]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运行依托于不同区域的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等条件,不同的环境特点对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分析前人研究发现,学者主要从人才之间的交互作用、政府对人才的影响和相关机构对人才的影响三方面研究了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主体间的互动机制。首先,在创业企业中,人才与人才之间存在互动,人才会基于各自的技术和知识进行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服务或开拓新市场[120]。其次,有学者分析了政府对人才的影响。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必须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财政、教育等的支持,能够持续地吸引人才参与系统中;同时,政府提供的各种政策也有利于企业识别机会并配置资源,从而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121]。而随着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壮大,相关人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政府的政策制定,同时有助于政府解决就业和经济发展问题。最后,现有研究还关注了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相关机构对人才的影响,包括投资机构、中介机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它们为人才的发展营造了有力的支撑体系。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天使投资机构的参与有助于人才获得提升资金;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参与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显著地促进人才的发展。通过参与主体之间的网络关系,各主体能够相互作用、共同努力,促进了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发展,使得系统真正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式的有机结合[122]

(三)共生性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参与主体间具有共生的特征,反映了系统的内部动态性。生态系统由于主体的共同创造价值的愿景而聚集在一起,其共同目标和愿景是由系统层面聚焦于独特的价值主张而形成的[123],通过相互依赖,生态系统的各参与主体捆绑在一起,共同追寻机会以实现价值[124]。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不断进化和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主体协同、要素聚合、环境友好、机制健全,才能够保证创新创业聚集和发挥更大正能量,推动创新驱动持续深入开展[125]。因此,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主体之间的联系源于对各自机会的集聚,基于追逐机会的共同目标而互相依赖,不同的主体聚集起来构建了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实现参与主体间的共生需要具备三个基础:专业化、互补性及共同逻辑[126]。首先,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专业化源于各主体需要培养高水平人才,最终共同实现价值创造。从资源视角来看,专业化能使绩效提升,因为主体间基于各自核心能力的合作驱动网络中的价值创造能力。例如,小米的飞速兴起是由于摩托罗拉的专业化培养。其次,互补性是主体间共生关系存在的一个重要基础。因为参与主体是多样的,互补性确保了主体的能力是累积的、协同的,没有互补性则无法实现主体间的相互依存和协同创造[127]。互补性不仅是指主体在功能上互补,它们对于系统的责任也是互补的,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产品或服务也是互补的。最后,主体间存在着共同逻辑,包括信任和共同意识,这些属性使主体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实现其共生。信任促使生态系统各主体坚持共同的行为规范,有助于系统成员间的协调。而主体间的共同意识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合作意识,也是对协作目标和价值逻辑的共同理解,共同意识导致了嵌入在共同逻辑中的集体认同,从而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主体间的共生。

(四)区域性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具有区域环境依赖性,通常出现在具有特殊资源的地方,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128]。因此,可以根据当地资源、地理位置、文化等构建适合本地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任何生态系统处于特定的空间中,这些空间都具有不同的生态条件,生活着与之相适应的生物种群。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对非生物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使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呈现了一定的区域特征[129]。而且,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区域上的构建具有独特性,尽管每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都需要有利的制度、市场、文化和其他支持环境要素,但要素的组合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复制性,因为其是在一个独特环境下形成且要素的交互作用极其复杂[130]。同样是林地生态系统,寒温带的大兴安岭山区的针阔混交林与云南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无论是物种结构还是物种丰度以及系统的功能都有显著的差别。因此,不同区域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可能在资源基础、文化和制度要素上存在差异[131]。丰富的资源基础便于人才对资源的获取和整合,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则有利于相关人才对机会的识别和利用,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推动区域创业活动的进行。

三 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初步框架模型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多种参与主体及环境要素[132]。近年来,围绕调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中关村对标硅谷发展,围绕促进政府、市场、社会的有机结合,努力构建由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的原创技术、多层次合作平台、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社会与科技中介、创新文化6大要素构成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充分营造各类要素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人才发展生态有机体系(郭洪,2015),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自由发展、实现价值提供了广阔空间[133][134]。只有努力将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创业链“三链”紧密结合,打造各类产业要素有机聚合、优化配置、相互关联、有效支撑的有机体系,才能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提供互利共生的涵养环境。本节框架模型研究以推动区域人才工作为研究导向,以推动人才创新创业为逻辑起点,基于中关村区域生态建设现状,构建区域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如图2—6所示。

图2—6 中关村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型


[1]Richter D.D.,Billings S.A.,“One Physical System”:Tansley’s Ecosystem As Earth’s Critical Zone.New Phytologist(2015)206:900-912.

[2]Eugene P.Odum.Ecosystem,Concept of Encyclopedia of Biodiversity.2001:59-63.

[3]C.S.Holling.Cross-Scale Morphology,Geometry and Dynamics of Ecosystems.Ecological Monographs,1992,62(4):447-502.

[4][美]K.A.沃科特等:《生态系统——平衡与管理的科学》,欧阳华译,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50页。

[5]徐国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考》,《林业经济》2010年第8期。

[6]黄梅:《人才生态的理论探讨与管理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3—48页。

[7]沈邦仪:《人才生态论》,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第71—78页。

[8]沈邦仪:《关于人才生态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人才开发》2003年第12期。

[9]马伟光:《人才生态学研究》,2010年9月1日,中国人才研究网(http://www.zgrc.org.cn/html/1549/25/190.html)。

[10]王通讯:《人才学新论》,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11]王通讯:《人才学新论》,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第80—82页。

[12]黄梅:《人才生态的理论探讨与管理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3—48页。

[13]曹凑贵:《生态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14]黄梅、吴国蔚:《人才生态链管理——现代人才管理的新视角》,《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7期。

[15]黄梅、吴国蔚:《人才生态链管理——现代人才管理的新视角》,《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7期。

[16]黄梅、吴国蔚:《人才生态链的形成机理及对人才结构优化的作用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1期。

[17]刘冬梅、汪波、张保银:《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新区科技人才流动现象探究》,《软科学》2010年第6期。

[18]朱润钰:《生态位、城市生态场势等城市生态学概念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6期。

[19]周明丽、陈跃军:《人才生态论:流动的魅力》,《人力资源》2007年第19期。

[20]王通讯:《人才也有“生态位”》,《当代贵州》2013年第15期。

[21]黄梅:《人才生态的理论探讨与管理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页。

[22]黄梅:《人才生态的理论探讨与管理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4—56页。

[23]刘冬梅、汪波、张保银:《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新区科技人才流动现象探究》,《软科学》2010年第6期。

[24]Adner 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4):98.

[25]Adner R.,Kapoor R.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3):306-333.

[26]吴金希:《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

[27]伍春来、赵剑波、王以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研究评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第7期。

[28]李万、常静、王敏杰:《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29]Dollinger M.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Reigniting The Spark of Creativity In A Global Economy.Business Horizons,2008,52(5):513-514.

[30]陈华:《创新范式变革与创新生态系统建构——创新驱动战略研究的新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年第5期。

[31]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32]伍春来、赵剑波、王以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研究评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第7期。

[33]胡斌、李旭芳:《复杂多变环境下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及运作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146页。

[34]Iansiti M.Strategy As Ecology.Harvardbusiness Review,2004,82(3):68-81.

[35]吴金希:《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

[36]林婷婷:《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7]陈向东、刘志春:《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观点的我国科技园区发展观测》,《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11期。

[38]张运生、邹思明、张利飞:《基于定价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2期。

[39]胡京波、欧阳桃花、谭振亚等:《以SF民机转包生产商为核心企业的复杂产品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管理学报》2014年第8期。

[40]张利飞:《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 年第3期。

[41]张运生:《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1期。

[42]李万、常静、王敏杰:《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43]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期。

[44]赵放、曾国屏:《多重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45]Dunn P.,Liang K.A.Comparison of Entrepreneurship/Small Business And Finance Professors’ Reaction To Selected Entrepreneurial And Small Business Financi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sues.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2011,14.

[46]蔡莉、彭秀青:《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1期。

[47]张玲斌、董正英:《创业生态系统内种间协同效应的实证研究》,《生态经济》2014年第5期。

[48]Mason C.,Brown R.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growth 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Netherland: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Growth 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2013.

[49]Cohen B.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15(1):1-14

[50]Isenberg D.J.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36:128-142.

[51]段琪、麦晴峰、汪波:《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11期。

[52]Prahalad C.K.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Erradicating Poverty Through Profits.Saddle River,NJ: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Pearson,2005:65.

[53]杨勇、王志杰:《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及政策仿真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第12期。

[54]林嵩:《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55]Spilling O.R.The Entrepreneurial System:On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ontext of A Mega-Event.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6,36(1):91-103.

[56]Vogel P.The Employment Outlook For Youth:Building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s A Way Forward.St.Petersburg:Conference Paper For The G20 Youth Forum,2013.

[57]赵涛、刘文光、边伟军:《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与功能机制研》,《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24期。

[58]Thomas L D W,Autio E.The Fifth Facet:The Ecosystem As An Organizational Field,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2014:10306-10306.

[59]Zahra S A,Nambisan S.Entrepreneurship In Global Innovation Ecosystems,Ams Review, 2011,1(1):4-17

[60]Li Y R.The Technological Roadmap of Cisco’s Business Ecosystem.Technovation,2009,29 (5):379-386.

[61]Moore J F.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 71(3):75-86

[62]ÁCs Z.J.,Autio E.,Szerb L.National Systems of Entrepreneurship:Measurement Issu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Research Policy,2014,43(3):476-494.

[63]Quinones G.,Nicholson B.,Heeks R.A Literature Review of E-Entrepreneurship In Emerging Economies:Positioning Research On Latin American Digital Startups.Entrepreneurship In BRICS,2015:179-208.

[64]Mason C.,Brown R.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Growth 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2013.

[65]Thomas L.D.W.,Autio E.The Fifth Facet:The Ecosystem As An Organizational Field.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2014:10306-10306.

[66]Gawer A.,Phillips N.Institutional Work As Logics Shift:The Case of Intel’s Transformation To Platform Leader.Organization Studies,2013,34(8):1035-1071.

[67]蔡莉、单标安:《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回顾与展望管理世界》,《管理世界》2013年第12期。

[68]项国鹏、宁鹏、罗兴武:《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述评及动态模型构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年第2期。

[69]王明杰:《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比较研究——以德国、美国、英国、法国为例》,《行政论坛》2016年第2期。

[70]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7期。

[71]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72]王乔:《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财经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23期。

[7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74]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75]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76]李政、于凡修:《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第二届全球创新与创业会议综述》,《人民日报》2015年6月29日第22版。

[77]郭洪:《中关村创新创业呈现六大趋势》,《观察家》2015年第5期。

[78]习牧歌:《中关村论坛:聚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关村》2014年第10期。

[79]陈劲、吴航、刘文澜:《中关村:未来全球第一的创新集群》,《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

[80]盛春辉、陈凡:《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优化》,《科技导报》2016年第4期。

[81]贺瑛、舒元、郑贵辉:《基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构建——以中大创新谷为例》,《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第2期。

[82]高冉晖、张玉赋:《江苏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研究——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特区经济》2015年第5期。

[83]李政、于凡修:《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第二届全球创新与创业会议综述》,《人民日报》2015年6月29日第22版。

[84]郭涛、陈文丰:《创新创业生态建设是国家高新区“十三五”发展主线》,《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5年12月7日。

[85]孙锐、王通讯:《张江怎样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解放日报》2016 年5 月17日。

[86]光谷青桐汇:《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业家》2014年第12期。

[87]杨文利:《六大要素构建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已成为中关村核心竞争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8月6日第10版。

[88]杨文利:《六大要素构建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已成为中关村核心竞争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8月6日第10版。

[89]王金波:《中关村健步在全面改革创新大路上》,《北京日报》2016年3月5日第15版。

[90]张品秋:《“双创”成中关村社会投资新动能》,《北京日报》2016 年10 月12 日第17版。

[91]郭洪:《中关村创新创业呈现六大趋势》,《观察家》2015年第5期。

[92]韩义雷:《中关村: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解放日报》2015 年10 月12 日第21版。

[93]杨文利:《六大要素构建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已成为中关村核心竞争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3年8月6日第10版。

[94]参见《中关村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顶层设计“十三五”规划研究》。

[95][美]皮埃罗·斯加鲁菲:《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侯爱华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页。

[96]参见《中关村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顶层设计“十三五”规划研究》。

[97][美]皮埃罗·斯加鲁菲:《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侯爱华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第7—8页。

[98]张小兰:《美国硅谷和台湾新竹科学园的经验启示》,《中国集体经济月刊》2007 年第9期。

[99]李政、于凡修:《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人民日报》2015年3月5日第22版。

[100]孙锐:《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战略高地——对中关村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的调查与思考》,《光明日报》2015年4月10日第5版。

[101]张锋:《高校人才群落的形成与人才集群化成长的生态学分析》,《经济师》2007 年第1期。

[102]吴金希:《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

[103]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期。

[104]Isenberg D.J.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36:128-142.

[105]Cohen B.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15(1):1-14.

[106]周方涛:《基于AHP-DEA方法的区域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评价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13年第1期。

[107]牛冲槐、江海洋:《硅谷与中关村人才聚集效应及环境比较研究》,《管理学报》2008年第3期。

[108]孙锐、吴江:《公共项目评估视角下的我国人才战略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7期。

[109]傅首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以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区为例》,《管理世界》2010年第6期。

[110]龚玉环、卜琳华、孟庆伟:《复杂网络结构视角下中关村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5期。

[111]陈劲、吴航、刘文澜:《中关村:未来全球第一的创新集群》,《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

[112]孙兵兵:《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国际化模式与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理工大学, 2015年,第114页。

[113]王仁文:《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第52页。

[114]Thomas L.D.W.,Autio E.The Fifth Facet:The Ecosystem As An Organizational Field.2014, 2014(1):10306-10306.

[115]Sandu P.Entrepreneurship In Emerging Economies:Evidence From 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eview of Business Research,2008,8(1).

[116]Hartigh E.D.,Tol M.,Visscher W.The Health Measurement of A Business Ecosystem,2006.

[117]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118]Galateanu Avram E.,Avasilcai S.Symbiosis Process In Business Ecosystem.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1036:1066-1071.

[119]胡京波、欧阳桃花、谭振亚等:《以SF民机转包生产商为核心企业的复杂产品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管理学报》2014年第8期。

[120]Zahra S.A.,Nambisan S.Entrepreneurship In Global Innovation Ecosystems.Ams Review, 2011,1(1):4-17.

[121]Li J.F.,Garnsey E.Policy-Driven Ecosystems For New Vaccine Development.Technovation, 2014,34(12):762-772

[122]孙锐、赵全军:《中关村:打造国家人才政策创新高地》,《中国人才》2015年第21期。

[123]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期。

[124]Hughes M.,Ireland R.D.,Morgan R E.Stimulating Dynamic Value:Social Capital And Business Incubation As A Pathway To Competitive Success.Long Range Planning,2007,40(2):154 -177.

[125]刘洪久、胡彦蓉、马卫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3年第52期。

[126]Thomas L.D.W.,Autio E.The Fifth Facet:The Ecosystem As An Organizational Field.2014, 2014(1):10306-10306.

[127]Adner R.,Kapoor R.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3):306-333.

[128]Mason C.,Brown R.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nd Growth-Oriented Enterprises:Back-ground 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kshop Organised By The OECD LEED Programme And The Dutch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Adam Smith Business School.Management,2014.

[129]杨勇、王志杰:《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及政策仿真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第12期。

[130]潘剑英:《科技园区创业生态系统特征与企业行动调节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4年,第64页。

[131]蔡莉、彭秀青、Satish Nambisan等:《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1期。

[132]郭洪:《中关村创新创业呈现六大趋势》,《观察家》2015年第5期。

[133]陈劲、吴航、刘文澜:《中关村:未来全球第一的创新集群》,《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

[134]石宁钰:《共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迈向校企协同发展新征程》,《中关村》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