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贫攻坚调研报告.恩施州利川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利川市减贫发展的历史进程

自1986年中国实施“七五”计划以来,利川市扶贫工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先后经历了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新时期扶贫开发、精准扶贫四个发展阶段。

1.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1986年,国务院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制定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优惠政策,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根据农区县低于150元,牧区县低于200元,革命老区县低于300元的标准,确定了331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工作。

1986年,利川市人均纯收入在15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40.3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9.2 %,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贫困县(市)。利川市委、市政府成立利川市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市场情况,结合当时的贫困状况,确立扶贫开发的思路,即围绕解决温饱问题,增强“造血”功能,以开发资源优势,发展区域性商品生产为重点,走抓好粮食生产,开发农畜产品十大商品基地,逐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路子。根据这一思路,利川市制订出分两步走的脱贫规划:“七五”期间解决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并培植后劲,奠定脱贫致富的基础;“八五”和“九五”期间脱贫致富,为大规模经济开发积蓄力量,根据全市低山、二高山、高山的不同特点,开发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并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六大特产(黄连、烤烟、油菜、茶叶、柑橘、猕猴桃)基地的建设和烟叶支柱产业的发展。

1986—1993年,利川市重点开发粮食、烟叶、黄连、茶叶、林果产业,投入1417万元扶贫资金,建立“两杂”制种基地和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推广粮食生产十项适用技术,实施“温饱工程”“丰收计划”。在高山乡镇推行苞谷地膜覆盖栽培和营养块(钵)两培技术,粮食人均占有量从1989年的160 公斤提高到1993年的252公斤,高山地区群众基本解决吃饭“老大难”问题。利川市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86年的307公斤上升到1993年的348 公斤,多数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同时,利川市投入1150 余万元,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58万亩的基本农田建设,新增通车里程486 千米。在此期间,利川市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 1986年的2.21亿元增长到1993年的5.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由 1986年的1.21亿元增长到1993年的4.27亿元,当年工业总产值再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由1986年的1.62亿元增长到1993年的4.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68元增长到1993年的328元;市级财政收入由1986年的3469万元增长到1993年的7717万元。1993年,利川市贫困人口数量比1986年减少19.1万人,比1990年减少11.1万人。

图1-1 1986年和1993年利川市主要减贫指标

资料来源:利川市扶贫办。

2.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1994年3月,国务院公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标志着中国进入扶贫攻坚阶段。《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1994年,利川市人均纯收入在53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5.4万户20.6万人。利川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七五”“八五”头三年(1991—1993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广泛深入地对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潜力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稳定解决群众温饱、基本摆脱贫困”的总任务要求。具体举措是:围绕强化粮食生产“一个基础”,建设烟草、能源、建材、化工、畜禽养殖、林业特产“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从卷烟厂、化肥厂、水泥厂、盐厂、制药厂、水电总公司、煤矿、林化总厂八大龙头企业上突破,农业从建设80万亩粮食、20万亩烟叶、50万头出栏生猪、50万头(只)牛羊、10万亩茶叶、20万亩药材、40万亩经济林、10万亩蔬菜、50万亩速生丰产专用林、1万亩莼菜十大基地上突破,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城镇建设从“六大重镇”“十大小区”上突破,扶贫攻坚从“一人一亩基本农田、一人一亩经济林木或经济作物、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一户一个经济庭院、一户向二三产业转移一个劳动力、一户出售一头商品畜”上突破,财源建设从“四源”上突破等“五个突破”目标。

1994—2000年,利川市收到国家扶贫贴息贷款11340万元,实施建设项目127个,其中种植业项目42个、养殖业项目25个、乡镇企业项目21个、富县工业项目两个、移民开发项目两个、其他项目35个。市政府相关部门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776万元,实施片区综合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到2000年年底,利川市全面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各项指标,实现当时标准下的整体脱贫,扶贫开发工作全面转向稳定脱贫、加快小康建设阶段,贫困人口变为4200 户1.4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20.5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到 13.93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 1536元,比1993年的328元增加了1208元;转移劳动力27万人,实现户均转移1个劳动力;农村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11公斤;累计发展高效经济林75万亩,人均1亩;解决64.73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占农村人口的87.3 %;531个村通公路,占比达93 %;新增电力装机容量3.5万千瓦,571个村实现村村通电。

图1-2 1993年和2000年利川市主要减贫指标

资料来源:利川市扶贫办。

3.新时期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0年)

2001年6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中国农村扶贫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纲要》提出要尽快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的目标任务。《纲要》明确以贫困村为重点扶贫对象,在全国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推动中国扶贫工作进入到整村推进式扶贫阶段。

“十五”期间,利川市重点扶贫对象为农村低收入群体相对集中的313个贫困村和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具备一定劳动力的贫困残疾人。“十一五”期间,利川市扶贫对象为25.3万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饮水不安全的29.2万人、不通公路的35个村、没有卫生室的100个村。

在新时期扶贫开发阶段,利川市扶贫工作以“123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打牢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两大发展基础,狠抓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发展、项目建设三大重点,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社会秩序稳定安定、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四大指标)为工作目标,坚持“开发开放、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到村到户、持续发展、全面进步”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达到小康水平打牢基础。

2001—2010年,利川市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变生产条件;继续落实帮扶责任制,突出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等重点工作,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的路子,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在此期间,利川市投入扶贫资金22556万元,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建设农村公路3859.6千米、水池1958口、水窖3592口、沼气池50785口,扶贫搬迁2633户,新建和改造产业基地18.93万亩,发展经济林8350亩,种植经济作物27609亩;实施整村推进村88个和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1个。2010年,利川市农业产值提高到22.1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提高到52.78亿元,粮食产量提高到44.22万吨,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3100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增加到75.69万人。

图1-3 2000年和2010年利川市主要减贫指标

资料来源:利川市扶贫办。

4.精准扶贫新阶段(2011—2020年)

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扶贫形式从绝对贫困到转型性贫困,扶贫重点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扶贫任务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到“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实施区域瞄准和村到户瞄准相结合的减贫战略。2013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2014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对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做出战略性创新部署,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自此,扶贫开发进入到了精准扶贫新阶段,2015年提出“六个精准”。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准扶贫进入脱贫攻坚阶段。201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

2011年利川市有当时标准下相对贫困人口25.3万人,2013年,进行新一轮建档立卡,识别贫困人口21.6万人,贫困村141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利川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把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当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当作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一系列脱贫攻坚部署,层层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全面落实脱贫攻坚政策,尽力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取得脱贫攻坚重大成果。

2014—2019年,利川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4.6亿元,支持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截至2019年年底,利川市建成特色产业面积达161.3万亩,农村人口人均拥有特色产业2.5亩,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户49001 户,特色产业带贫率94.03 %。新型经营主体4340 家。利川市建成集中供水2680处,20人以下分散工程690处,累计解决26.01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247千米,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43 条,农村客运车辆692台10478座。4 G基站建设累计已达2962个,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39883户。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64.7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04.89亿元,农业总产值由 2011年的25.48亿元增长到 2019年的65.87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1年的3930元增长到2019年的11533元。截至2019年年底,利川市贫困人口减少到1933 人,14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25 %。利川市经湖北省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检查,已达到贫困县退出的标准和条件,湖北省人民政府已批准利川退出贫困县。

图1-4 2011年和2019年利川市主要减贫指标

资料来源:利川市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