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时代的实践自觉:学思践悟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中国社会学[3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我想,学科建设与发展也是同样道理,回望来时路,擦亮初心,是学科健康发展的一种必要机制。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举办这样的学科回顾与展望活动,很有意义。

我的发言题目是“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中国社会学”,主要想讲三点内容:一是2019年社会学研究的热点所在,二是2019年社会学研究的焦点所指,三是2020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学发展的重点展望。

2019年社会学研究的热点:自省、自觉、自信、自强

2019年社会学研究的热点是什么?若要具体罗列相关议题,可以说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

1979年,在邓小平的指示下,中断了27年的中国社会学开始恢复重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社会学恢复重建40周年。40年来,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取得了巨大成绩。很多学术单位都以不同的形式召开会议,聚焦不同主题,围绕不同方面,重温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我参加了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举办的相关活动,聆听了众多学者的见解。我在思考的是,透过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周年回顾与展望这样一个热点议题,背后究竟折射出了社会学者什么样的深层关注?我认为这就是学科自省、学科自觉、学科自信和学科自强。

学科自省包括了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回顾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进程,回顾重建的艰难和发展的迅速,回顾学科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与贡献;二是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回顾中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以及全球社会体系的变化;三是回顾社会学学科与实践剧变之间复杂多样的互动,分析社会学学科的实践应用以及实践变化对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挑战。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很多学者在讨论这些内容。清华大学李强教授最近在《北京日报》撰文回顾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学科自觉是建基于学科自省之上的,体现了学者作为主体对学术实践的理性反思。在回顾与展望的过程中,很多学者指出了中国社会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费孝通先生在乡镇企业、小城镇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等方面的研究;陆学艺先生在“三农”问题和社会阶层结构方面的研究;郑杭生先生在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方面的探索,如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社会互构论等。也有学者深刻指出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不足,包括理论上、方法上、材料上的不足。比如,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学还没有很好地植入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之中,也有学者认为纯粹实证主义范式不一定适合深刻地揭示当代中国社会巨变的逻辑和规律。更进一步,学者们对建设“更加中国”的社会学有了更为强烈的自觉,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学本土化仍然在路上,大量的社会学研究是在阐释传播西方社会学理论,或者是以中国经验检验论证西方理论。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更加清晰地自觉到当代中国社会学的责任与使命,并提出了“实践自觉”这一重要概念,强调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要更好地直面中国社会巨变的特殊性并自觉融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坚持建设性的实践取向,自觉为增进广大人民福祉、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做出学科应有的贡献,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影响力。

学科自信既体现为中国社会学发展进程中一种学术心态的建立,也体现为一些学者交流、讨论和倡导的重要议题。在2019年的各种学术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学者们对于学术自信的强调和倡导,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景天魁先生组织了学科自信的专题研讨。客观地讲,我们现在拥有了确立学科自信的更为充分的理由:一是我们对西方社会学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既了解了其优势,也深知其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祛除了西方社会学的“光环”,越来越可以平视之了;二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三是中华优秀文化可以为社会学提供文化滋养和思想支撑,景天魁先生已经着手从发掘中国传统思想入手对中国社会学史进行重构和阐述;四是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实践中的卓越创造,刺激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灵感并提供了不一样的源头活水,比如说民生、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都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并有望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建构;五是中国社会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保证了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从而更有可能建设一门列宁所说的真正科学的社会学。

学科自强是老一辈社会学家的追求,也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2019年在回顾展望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学者表达了进一步的倡导和坚守。从1979年开始,中国社会学在恢复中重建,这与简单的“恢复”原有社会学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加强调的是重建新的社会学,实际上是新的创造。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学不同于解放以前的社会学,也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学,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讲就是要建设“迈向人民的社会学”,用郑杭生先生的话讲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学学科,需要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接力奋斗,自强不息是我们应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学科自强并不是脱离学科历史,而是强调要在更好的传承中自强。近年来,学界更加重视对于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单位都在推进相关工作。学科自强也一定是在扩大开放中的自强,关起门来永远自强不了,最多是夜郎自大。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待全球世界,不仅仅是聚焦西方发达社会,也要重视研究发展中社会。学科自强必须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国内与国际合作。学界越来越意识到,学科自强的奋斗目标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要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上持续发力。

事实上,中国社会学在回顾与展望中所呈现的对于自省、自觉、自信、自强的深层关注,也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热点的一种反映。随着中国实践的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呼唤包括社会学在内的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在自省、自觉的基础上,增强自信,自强不息,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019年社会学研究的焦点:治理、学理、法理、公理

透过热点看焦点,我们可以发现,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在2019年,社会学研究聚焦一个“理”字。深入地看,这个“理”又包含四层意思:社会治理、学术道理、制度建设和普遍规律。

社会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与对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探究是密切相关的。按照郑杭生先生的定义,社会学就是研究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所以,一般而言,社会学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始终关注发展与治理的协调,这是社会学研究永恒的主题。

我们说2019年社会治理继续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焦点,首先是指众多学术活动和论文发表都聚焦于社会治理。这里有些促动的因素,一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周年的纪念与反思,二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庆祝活动,三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治理现代化并通过了相关决定。进一步看,社会学研究聚焦社会治理,也体现为对社会学本质的一种回归,以及对当代中国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自觉回应。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发展和治理关系始终是一对需要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的重要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就这一主题作出了相关决定。围绕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重大议题,发挥社会学学科的优势,广泛开展研究,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社会治理研究在本质上是为了探索和总结社会治理实践的规律,在此意义上,探究学理才是焦点之所在。回顾2019年,这种学理上的探究大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聚焦实践中的治理难题,比如说流动性的治理、基层社区治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探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与方法;二是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社会治理思想的学理内涵,包括对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以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治理体系建设的阐释和研究;三是在以社会治理为主题的相关研究中,不断反思西方社会学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推进社会学的本土化,发展基于本土的、适用本土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更为准确地揭示中国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性。

中国社会学有着强烈的经世致用色彩,这也是中国学术的重要传统。我们开展学术研究是为了不断改进实际工作,增进广大人民的福祉。就此而言,过去一段时间里,社会学者越来越明确,要积极推动研究成果向实际工作转化,积极参与立法和制度建设,这就是为现代化“立法”。相关的“问题—政策”导向的研究也更加活跃,水平不断提升。在快速推进的现代化实践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做研究者、批评者,更不能只做指手画脚的旁观者,而要更多地做建设者。现代化不仅仅是指经济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它内在地包含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社会学的角度讲,现代化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组、社会制度的重构和社会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这当中社会学研究应该可以为明晰法理(制度)作出贡献,在推动制度建设、加强制度供给、提升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制度化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注治理,探究学理,服务法理,必然促进中国社会学的快速发展,提升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也会扩大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影响力。在遵循科学规范的基础上,越是基于本土的科学发现越能产生国际性的影响。特别是,在扩大国际视野、深刻理解国外社会学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概念与理论的提炼,从区域社会的特殊研究上升到全球社会的一般研究,致力于建构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学概念、理论与方法,这一过程就是发现、创造“公理”或共同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公理”越多,我们的社会学对世界社会学的贡献就越大,就越能彰显社会学的中国声音,不断改变社会学话语影响力上西强我弱的格局。在过去的一年里,很多学者在反思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中强化了这种认识,也有不少论著聚焦扩大中国社会学国际影响力的路径。我相信,中国社会学在自省、自觉的基础上更为自信,在治理、学理、法理的探究上不断深入,我们最终是能够在发现更多“公理”基础上走向自强的。

未来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点:学科、学术、学者、学生

展望2020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加强学科布局、提升学术内涵、建设学者队伍、重视学生培养等,应该是我们需要持续推进的重点工作。

学科布局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础工作,目前还有薄弱之处。我们的社会学学科应该是一个大社会学的概念,但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学有着越来越窄、越来越小的倾向。在同一个学科内部,社会学与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等学科之间的实质性交流合作还不够活跃,甚至存在着相互区隔乃至分离的倾向,这是很危险的。如果中国社会学走到美国社会学学科发展路径上去,将会遭遇诸多问题,很难获得大的发展。当今社会巨变之中,我们面对的社会问题、社会治理非常复杂,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学学科内部的整合,凝聚更强的力量。与此同时,跨学科的视角和交流合作也越来越重要。比如说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影响,现在很多学科都在研究,我们社会学需要更加重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包括与自然科学的交流。应对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所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健康等方面的重大挑战,也要加强学科间合作,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可以说,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开放社会科学,打破学科之间过于僵化的边界,以更为宽广的胸怀建设新社会学。

学术研究乃是学科生命力之所系,有特色、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标志着学科的成熟程度和发展水平。我们需要重视对既有社会学传统的研究,但是更要强调直面实践的巨变,聚焦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同时在这种研究中作出中国社会学的原创性贡献。我们要关注当下变化中的社会现象,同时也要强化历史视角,从当下与历史的有机联系中去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我们强调学术研究的中国特色,同时也要强化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要在全球体系的深刻变动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巨变。我们关注日常生活小世界的阐释和研究,关注个体行动分析,同时也要强调宏观结构分析,重视宏大叙事,关注社会结构与体系的变革。可以说,当今社会的体系性结构性变革,例如网络社会的兴起、生态文明建设等,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机会、发展空间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如果忽视这方面的影响,不仅不能科学地阐释微观社会现象,而且会弱化社会学对重大社会变革的回应能力,妨碍整个学科的发展。

学者是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核心,没有优秀的学者,就产出不了优秀的学术成果,也不能推进学科发展。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学者队伍不断壮大,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社会学者。现在社会学教学与研究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国家和社会重视的职业之一。我想说的是,社会学者首先要有敬业精神,建立完善职业伦理并切实遵守之。不仅如此,身居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学者还应涵养家国情怀、履行社会责任,扎根中国大地做有用之学,推动社会学服务于社会进步。如果有更多的学者以社会学为志业,而不仅仅满足于获得一个职位,少功利之心而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的实践自觉和服务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坚持探索中国和世界巨变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致力于扩展人类知识范围、增进人类福祉,那么,中国社会学必将迈向卓越,走在引领世界社会学发展的方向上。

学科、学术、学者的持续发展都依赖于优秀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就是说我们要高度重视学习社会学的学生,他们将来可以有多种职业选择,但是社会学教学与研究一定是其选择之一。所以,今天学生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学者的质量。我们现在有很多学校在办社会学学科、专业,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但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还有不少需要完善之处。比如说,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认识还有不足;对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学习社会学还重视不够;在知识传承、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关系处理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特别是在价值引领方面还需要加强,要教育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从实求知,服务实践;在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拓展全球研究、更加关注发展中社会方面还有不足,难以适应全球社会演进和中国日益迈进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也还存在不足。如此等等的不足涉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设计以及招生、课程、教材、教学、实践、科研、国际交流等培养环节,也与教师队伍现状等因素有关。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年来,相比快速发展的学术研究而言,我们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是不足的,这是需要深入检讨和改进的。我们要更加努力,加快培养能够传承过去、适应当下并引领未来的优秀人才,包括以社会学为职业和志业的未来学者。

概而言之,回顾过去,中国社会学的自省、自觉、自信和自强已经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而对治理、学理、法理和公理的探究和追求则是社会学学科焦点之所在。展望未来,在中国快速发展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社会学,需要更加重视学科、学术和学者队伍建设,更加倾心于人才培养工作,从而为社会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