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故事·礼仪道德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遂昌茶树坪村 秀才戏儿展温情

遂昌县高坪乡茶树坪村地处海拔1100米的高山之上,这里山峰连绵接天,常年云雾缭绕。在这云海的深处,遍地杜鹃,每逢初夏时节,杜鹃盛开,将整片山林染成红色,蔚为壮观。

村中村民以黄姓为主,建有黄氏宗祠。村里的祖祖辈辈承袭着孝悌的传统,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有两个故事讲的都是姓黄的人,这成为村中黄姓族人的骄傲。

一个故事叫“扇枕温衾”,讲得是东汉时江夏人黄香(68—122),对父亲十分孝敬。夏天天气炎热,父亲要睡觉之前,黄香就用扇子把枕席扇凉,让父亲睡得舒畅。冬天天气寒冷,黄香先躺到床上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捂热,让父亲睡得暖和。时人赞誉“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另一个故事叫“涤亲溺器”,讲的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黄庭坚身居高官,亲力亲为侍奉年迈的母亲,始终尽心竭力、极尽孝诚。最难能可贵的是,黄庭坚每天晚上都要亲自为母亲刷洗便桶,春夏秋冬从不间断。黄香和黄庭坚的故事一直感动着茶树坪村的村民们,他们将自己视作黄香和黄庭坚孝悌精神的传承者。在茶树坪村,同样流传着感人的事亲至孝的故事。

从前,茶树坪村有一个“秀才先生”,人们都称他“老秀才”。不过,他并不是真正的秀才。老秀才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农家,父亲靠给人打长工勉强维持生计。他父亲为人忠厚诚实,做事勤快肯干,深得东家的信任。历尽沧桑的老父亲深知一辈子务农不识字的艰辛,一心想自己的儿子能读点书,认得几个字。在儿子年少时,老父亲冒昧地向东家讲了自己的心事。东家很理解,也很同情他,于是叫他儿子到私塾跟着小东家一起读书。可是读了不到两年,因家里生计艰难,他儿子便回家务农了。尽管私塾只读了不到两年,但在小山村里,他可以算作是唯一一个读过书、识得字的人。于是村里人都称他秀才,开始叫他“秀才先生”,后来干脆叫“老秀才”更顺口,“老秀才”的名称就这样叫开了。

老秀才忠厚善良,待人和气,乐于助人,常为村里人写信写对联,从不收一文钱,而且有时候纸墨也是自己垫的。村民家里有什么事,都喜欢请他去帮忙。因为他看过几本书,时常会讲讲《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故事。雨天农闲时,村里的人尤其是小孩子经常会缠着他,要他讲故事。老秀才看着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也是绘声绘色,乐在其中。但是,每当想到自己已经四十几岁了,还没有儿子,心里不免感觉有些凄楚,平时在村里邻居面前也总是唉声叹息。邻居们听到后,十分同情,都耐心地劝慰他,说:“放心吧,像你这样的好人,老天爷一定会送个儿子给你的。”

老天不负有心人,老秀才五十岁时,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夫妻两人的心简直像是灌了蜜一样,甜滋滋地,乐得每天眉开眼笑。他逢人便说:“老来得子喜不胜喜,等到老来生活有依。”夫妻两人对这个“老来子”宠爱有加,真可谓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没有想到,当小孩两三岁时,秀才的老婆去世了。老秀才悲痛欲绝,看看尚且年幼的小孩,他含着泪水料理了老婆的丧事。从此和小孩两人相依为命,艰苦度日。老秀才既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抚养儿子,好吃好喝的首先都给儿子,自己经常吃一些剩饭剩菜。逢年过节都要给儿子做新衣,自己的衣服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有几件简直就像百衲衣。唯一一件好一点的衣服还是当年结婚时的长衫,平时都舍不得穿,只有在过年和出门做客时才拿出来穿。老秀才说,只要儿子穿得好,心里就舒坦了,自己的衣服无所谓,只要干净就行。出门时,他总是把儿子带在身边,上山劳动时,有时他把儿子托付在邻居家中,有时邻居家里忙,他就带儿子一起到山上。在树底下摊一块围裙,让儿子坐在围裙上,自己一边劳动,一边看着儿子。儿子长大一些后,老秀才想起当年父亲都送自己读了私塾,如今虽然家境贫寒,不能送儿子进私塾读书,却也不能让儿子当睁眼瞎。于是,他白天上山下地干活,回家做饭洗衣,晚上还要点起松明灯,教儿子看书识字。好不容易等到儿子长大成人,老秀才又操碎了心,为儿子娶了媳妇。来年,儿子就为他生了一个白胖胖的小孙子。看到儿子成家立业,老秀才想想苦日子总算熬出头,一颗心也可以放下了。

儿子和媳妇相亲相爱,对老人也非常尊重,生活在一起从来没一句话得罪过他。老秀才已届古稀之年,平时力所能及地帮助儿子做一些家务农活,休息时和小孙子逗逗乐,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想不到天有不测风云,老秀才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儿子和媳妇竭尽心力寻医问药,伺候茶汤,老秀才的病治好了,可是身体却大不如前,脑子也时有糊涂。老秀才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干活做事,他有时带孙子玩也会出点意外,这让儿子和媳妇很不放心。儿子和媳妇两人已经有了好几个孩子,家中家务农活的事情又多,这个时候他们觉得照顾老人只要让他吃好饭和穿好衣就可以,其他事情并不是太需要注意。平时夫妻俩都忙于农事家务,料理孩子,老秀才慢慢地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老秀才心里总是有说不清的滋味,他不想劳烦儿子和媳妇,却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唉声叹气。

有一天,老秀才在家里听到儿子和媳妇在房间里逗着孙子,笑得嘻嘻哈哈,心里又感到空落落的,一阵酸楚泛上心头。悲伤之下,他拿出毛笔在墙上写了一首打油诗:

听到吾儿在戏儿,想起当年吾戏儿。

吾戏儿来儿戏儿,今日谁戏老头儿。

儿子和媳妇看到父亲写在墙上的打油诗,这个时候才想到这几年只顾着自己忙,对老人缺少关心,冷落了老父亲。平时应该多和老人一起说说话,聊聊天,为他多增添一点欢乐。从此,儿子和媳妇每次劳动回来,都要和老人说上几句话,讲讲这几天在外面看到的、听到的事。在家时,都把小孙子叫到一起,陪在老人身边。老秀才又找回了原来的欢乐,从此以后安享晚年。

老秀才的打油诗被后人称作“戏儿诗”,成为尊敬老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敬老爱老也成为茶树坪村的传统。

(文:邱耕荣、罗兆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