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市居民PM2.5减排行为梳理
对于各个城市居民PM2.5减排行为,具体阐述如下。
一 城市交通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市雾霾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此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纷纷指出其PM2.5排放会占到总排放量的20%—30%(Sawyer等,2010;Shi等,2017;Wang等,2014)。据环保部网站公布的《公众防护PM2.5科普宣传册》显示:北京地区PM2.5排放源中,机动车排放占22%,上海占25%。归根结底,传统燃油汽车在我国的巨大保有量是造成交通PM2.5排放的罪魁祸首。高达2亿多辆燃油汽车在道路上飞奔,行驶与怠速过程中都会释放大量尾气。尾气中的硫化物、卤化物和氮氧化物皆是PM2.5的重要化学成分。且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与拥有量均居世界第一,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达2.46亿辆,小汽车已作为代步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当然,汽车尾气排放也变得稳定且数量可观,城市污染也由“烟囱”型污染逐渐转为“尾气”型污染。总之,燃油汽车的巨大保有量且依旧与日俱增的态势,和燃油汽车占绝对优势的汽车结构,使得交通PM2.5减排受到普遍关注。
比如,在交通PM2.5减排中,尽管国家同时出台限购和限号系列政策控制传统燃油汽车,出台补贴政策鼓励个人新能源汽车购买,但结果未达预期:燃油汽车保有量依旧快速递增,不乏大排量汽车;公众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十分低迷。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2019年3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为2.46亿辆,且北京、上海和成都等11个城市的保有量大于200万辆。同时,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居民对其质量仍有一丝疑虑,况且现有配套设施的建设及跟进也不能让公众满意,新能源汽车只占不足2%。总之,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传统燃油汽车的诱惑仍是居高不下,新能源汽车仍是观望居多。
同样地,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公共交通网络建设也是逐步展开,地铁或轨道交通在各大城市都加快建设。自行车配备也在完善中。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公交设施仍是相对不足。致使公共交通的拥挤程度让大多居民望而却步,乘坐环境及舒适度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自行车出行也是障碍重重:城市道路设计忽视自行车车道,城市高架坡度大且往往无自行车行驶空间,地铁口和居民区等居民活动场所未留自行车保管设施而屡屡丢失。相对于私家车出行,绿色出行仍需很长的路要走。
二 燃煤取暖
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一直依赖煤炭能源,北方燃煤取暖是重要的煤炭消费源之一。煤的直接燃烧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一直是现代社会密切关注的重点。因为煤在燃烧中会释放大量烟尘、重金属和氧化物等,这些均为细颗粒物的构成成分,同时也是导致近年来雾霾变得越来越严重的原因。而燃煤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发电、供热、工业生产和居民取暖等与居民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行业,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8]且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有许多学者意识到造成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居民生活用煤,建议用天然气取代燃煤从而达到保护城市环境的目的。但直至今日,北方地区燃煤取暖依然是煤炭的重要消费源。据悉,我国长江以北十七个省份依靠燃煤供暖过冬,采暖人口甚至超过7亿。据保守估算,每年冬季仅仅用于取暖所消耗的煤炭折合人民币近700亿元,约占全国能源总消耗的1/4。对首都北京来说,约600万吨煤炭要用于居民冬季的取暖。专家称,在秋冬供暖季,燃煤取暖污染物排放大幅增加是造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范围PM2.5重污染的重要原因。
政府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重点指出,宜结合电、气、煤、热,有效推进北方清洁取暖。这无疑说明要想完全做到煤改气、煤改电,以中国现有状况——富煤贫油少气来看仍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如在煤改气方面,据统计,2018年全球天然气消费3.86万亿方,相当于52亿吨的商品煤的能效,中国全年用煤39.8亿吨,如果中国全部改成天然气,意味着全世界的天然气仅能满足我国的需求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结果,也说明无论是在能源保障方面,还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结果都是得不偿失;而在煤改电方面,即便电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且具有更高的便利性,但殊不知现在电的主要获取途径是燃煤,现在想要将电取代煤,可能会耗费更多的煤,致使更多的污染。因此,在中短期内国民的经济、民生发展都对燃煤避无可避。
三 厨房餐饮(包括露天烧烤)
中国信奉“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悠久。中国家庭烹饪较为频繁,或日常居家饮食,或在饭店同事朋友聚餐。中国饮食习惯特点为:饮食结构以烹炸煎炒为主,高温、多油,煎炒烹炸过程中相伴而生大量油烟,厨房内也随之聚集大量PM2.5颗粒物。餐饮油烟作为与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相当的城市三大“污染杀手”之一,其成分极为复杂,不同品种的食用油经过高温分解后会产生多达20种的污染物,包含醛类、酮类、烃、脂肪酸、芳香族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等,且不同的食物在高温下会分解出不同种类、高挥发性的物质。其次,油烟中的易挥发性物质一旦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反应,就会产生大量臭氧,又进一步对环境进行二次污染。因此餐饮油烟是PM2.5排放的直接源头之一。学者们也从技术视角论证厨房餐饮成为室内细颗粒物重要源头。[9]2015年,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也提到造成雾霾的众多因素里,餐饮油烟的危害不可小觑。除此之外,城市区域露天烧烤盛行,尤其是成渝地区,更是其饮食的一大特色。烧烤在烹饪过程中,由于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也会随之产生大量PM2.5颗粒物,成为雾霾污染来源之一。
对于厨房餐饮以及露天烧烤,国家也采取诸多措施。如倡导个人形成更加健康的烹饪方式,少吃烧烤食品,也鼓励居民家庭购买通风设备等减少厨房PM2.5的排放。同时,推动用餐文明和按量就餐饮食方式的宣传,做到减少餐桌浪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意识的增强,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在逐步提升,但是居民个人的饮食习惯、日常偏好根深蒂固,改变难度非常大,更固执地认为厨房餐饮PM2.5排放有限,不应该被规制。增加相关厨房设备,另外的投资也意味着家庭的更多额外支出。城市居民的餐饮减排难度不容忽视。
四 燃放烟花爆竹
每逢传统节日,我国均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鉴于此,我国烟花爆竹的生产与销售在国际范围内远近闻名。专家指出,烟花爆竹燃放期间,会生成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多类有害气体,以及金属氧化物和碳粒等烟尘,它们均为PM2.5颗粒物的主要构成成分,故加重雾霾污染。有研究指出,PM2.5浓度在烟花爆竹燃放后,会迅速蹿升至燃放前的10倍。且短时内不易彻底消散,比如春节期间。如若适逢雾霾天气,烟花爆竹燃放生成的有害物质更不易扩散而加剧污染。相关环保监测数据表明,燃放烟花爆竹对于局部、短时PM2.5颗粒物的“贡献率”不容忽视。
针对此情形,多数城市都颁布中心城市烟花爆竹燃放禁令,使得这些一线城市烟花爆竹销售大幅下跌。但面对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传承,欲长期有效地解决居民烟花爆竹燃放的问题,仍需加大力度。同时对于烟花爆竹而言,有关部门不应只停留在“禁”字上,而是要采取疏导、管理的态度。例如制定一个严格的烟花爆竹质量管理体系,界定烟花爆竹烟尘的多少、爆竹的药量以及烟花爆竹的成分,然后去严格的监管,使烟花爆竹成为一个有着科技含量的、轻污染的品种,这才是有关部门真正下功夫的地方,而不是一“禁”了之。更是要全方位倡导社会公众改变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放弃节假日燃放烟花习俗,培育节日庆贺新方式,积极倡导低碳与环保方式度过传统节日。
五 室内吸烟
我国吸烟人群基数壮大,估计高达3.5亿。烟草燃烧释放的有害物质与大气中细颗粒物发生二次反应再次加重PM2.5浓度,因此,吸烟成为室内大气污染的重要排放源。研究指出密闭空间内几支烟就可以媲美严重雾霾天气的PM2.5污染效果。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控烟研究中心实测数据显示,与吸烟室不同距离的区域PM2.5浓度明显不同,在吸烟室内、吸烟室门口和吸烟室外5米处,吸烟室内浓度为592—2535微克/立方米远远高于其他区域,是我国当前标准(75微克/立方米)的8—30倍,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25微克/立方米)的25—100倍。社会各界也逐渐意识到室内吸烟对于室内污染的危害,2017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就以“吸烟污染堪比室内雾霾”为由建议加大禁烟力度。
对于室内吸烟,我国北京、上海等地制定了公共场所无烟的法律法规,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将室内公共环境全面禁烟还没有纳入国家级控烟条例”。更为重要的是,现有的控烟条例更多的只涉及公共场所,私人场所相对较少。而从实际来看,吸烟是个人行为,且我国烟民数量众多,对个人来说吸烟习惯的改变简直难上加难。此外,个人对吸烟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认识度并不高,更无从谈起自觉参与禁烟行为。同时,不论是在私人领域还是公共场所,有引导地进行教育宣传只能起到部分甚至细微的作用,要想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还远远不够,而配套的跟进措施也不足。总的来说,禁烟管理依旧面临着面广、量大、执行难等问题。
总之,城市交通、冬季燃煤取暖、厨房餐饮(含露天烧烤)、燃放烟花爆竹与室内吸烟等基于居民层面的五大日常消费活动构成了城市雾霾污染的重要来源。但从实践层面来看,如何引导居民调整自己的上述行为助力PM2.5减排和城市雾霾污染治理,成效并不乐观。积极参与公共交通出行,购买新能源汽车,调整冬季取暖方式,减少露天烧烤、燃放烟花爆竹和室内吸烟等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现状都不容乐观,居民参与这些行为的难度也很具体,居民PM2.5减排行为和雾霾治理仍任重道远。首先,从管理层面来看,还没有明显的规制行动,或者说处于倡导阶段,但实施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其次,从公众层面来说,居民只是更多意识到自己的日常消费行为对雾霾污染带来的后果,但还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参与PM2.5减排行为中。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认为雾霾污染治理是政府的事情,是企业的事情,或者是他人的事情,每个消费者自己的环境责任感有待加强。基于城市居民层面的PM2.5减排行为还没有落到实际行动中。如何引导居民的PM2.5减排行为是城市雾霾治理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