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PM2.5减排行为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城市居民雾霾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和模拟仿真,识别影响城市居民参与PM2.5减排行为的各类影响因素与主要影响机制。并欲基于研究结果,因势利导构建针对性的居民PM2.5减排政策和管理建议,为政府雾霾治理决策提供参考。反过来,配套的支持政策又可以高效的督促城市居民参与PM2.5减排行为,从而提升PM2.5减排的效果,改善空气质量。最终可直接减少雾霾对经济、气候、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危害,具有很大的潜在社会效益。研究目的具体如下:

第一,对我国当前PM2.5减排政策进行梳理,并进行文本分析和扎根理论分析,既可了解居民PM2.5减排行为相关政策与政府的管理现状,又为探索政策因素对PM2.5减排行为的影响打下基础。

第二,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等经典心理环境行为理论,构建城市居民PM2.5减排行为模型,探索并对比分析态度、道德规范、价值观等心理因素、行为控制类因素和外部政策因素对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影响,识别各类因素对居民PM2.5减排行为影响的潜在区别。对整合的居民PM2.5减排行为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第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构建城市居民交通PM2.5减排行为意愿概念模型,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和调节效应揭示不同行为间影响因素的关键区别。

第四,双重环境教育对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心理因素研究结论,环境教育是促进态度、道德规范等居民感知,甚至行为意愿的重要的促进措施,故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建立基于双重环境教育的PM2.5减排行为理论模型,剖析学校和家庭双重环境教育对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影响路径和潜在价值。

第五,基于态度—行为—情境理论,居民PM2.5减排行为是态度和外部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雾霾治理和外部政策完善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着重分析三类居民PM2.5减排政策对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长期动态效果,寻求最佳雾霾治理政策。

二 研究意义

面对当前打赢蓝天保卫战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我国雾霾污染仍未得到根治,雾霾治理依旧任重道远。本研究意在聚焦城市居民PM2.5减排行为以探索城市雾霾治理,在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上均可提供参考。

第一,聚焦于居民PM2.5减排行为视角寻求我国城市雾霾污染治理之路,此视角充实了现有雾霾治理研究体系。综观现有文献,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实践活动中,我国当前雾霾规制重点都围绕工业企业、建筑扬尘等污染大户,以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为目标。事实上,对城市区域来说,尤其是随着污染企业的大量外搬,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产生的PM2.5排放更不容忽视。随着能源供给侧改革转向需求侧改革,居民的日常消费活动成为PM2.5排放的重要污染源,居民PM2.5减排行为对于城市雾霾治理的意义凸显。另外,考虑到我国城市人口数量惊人且城镇化进程保持快速发展的特点,居民日常消费领域PM2.5减排空间远远可期。在一定程度上,此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视角,能有效弥补雾霾治理规制对象的缺漏,完善雾霾治理研究体系。

第二,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实质隶属于个人亲环境行为。国内外居民PM2.5减排行为研究都非常有限,通过借鉴现有个人亲环境行为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我国本土化文化背景和雾霾治理背景,建立我国居民PM2.5减排行为研究模型,分别从心理因素、个人控制能力因素、政策因素和社会人口统计因素等方面探索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并剖析关键影响因素,这些研究将弥补国内居民PM2.5减排行为理论的不足。同时,我国个人亲环境行为涵盖了节能行为、绿色消费行为等复合范畴,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研究更丰富了个人亲环境行为的内涵,为个人亲环境行为的扩展提供参考。

第三,我国居民PM2.5减排行为研究文献非常有限,本研究通过对京津冀、长三角、成渝三大雾霾严重区域居民展开大样本问卷调查,获取了我国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第一手资料,可有效揭示我国城市居民PM2.5减排行为各指标的基本现状,以及空间差异性,了解居民对于参与减排行为的态度、意愿、对各类政策的响应,以及可能的居民PM2.5减排行为教育模式。

第四,居民个体行为改变往往比较困难,对于涉及面更加广泛的居民PM2.5减排行为来说更是如此。根据行为干预策略的观点,基于居民PM2.5减排行为影响因素结论,针对性地通过调整主要影响因素以引导居民PM2.5减排行为的产生,将取得事半功倍的雾霾治理效果,包括生态价值观塑造、减排态度培养、塑造榜样示范力量、提升居民的感知控制能力等。基于相应影响因素“精准”制定行政管理和政策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将更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另外,我国居民层面雾霾治理政策并不充足,据此提出的政策建议可很好地完善现有雾霾治理政策体系,为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提供法律基础。

第五,如前所述,雾霾污染对人类健康、交通、农业生产等危害巨大,城市居民PM2.5减排行为将具有非常大的潜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城市雾霾污染的缓解或有效治理将明显地改善当地居民的大气生存环境,让蓝天常在,让“蓝天不是也不应是奢侈品”。青山绿水蓝天,完美的宜居环境,体现的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社会的进步。集中搞好生产建设,交通畅通,农业丰收,增强身体素质,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增强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