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记类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对梁漱溟及其思想的研究进入高潮时期,其间最多的是传记类著作。笔者尝试把其细分为三种:一是通传,对梁漱溟一生事迹进行叙述的;二是代传,对梁漱溟某一时代事迹进行叙述的;三是忆传,即回忆梁漱溟生平事迹的。
(一)通传
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传或类似于通传类的著作层出不穷。
1.20世纪80年代
从出版时间来看,美国学者艾恺的《梁漱溟传》(中译本)和汪东林的《梁漱溟问答录》同是1988年的,但艾恺著作的外文版则出版于1979年。
1988年年底,湖南出版社出版了郑大华等翻译的《梁漱溟传》,1992年出版了第2版,作者是艾恺。全书除“绪论”“结语”外,共分十三章:“父亲与儿子”“苦闷、自杀、至圣”“孔子与文化在北京大学”“东西文化一”“公众对《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反应”“1922—1926年梁漱溟对改革方案的探索”“广东和河南:乡村建设的开端”“中西文化二”“乡村建设:儒学的现代化”“南京十年时期的乡村建设:一个政治与社会的剖析”“在山东的乡村建设”“战时和战后:政见与争论”“回到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了王宗昱、冀建中翻译的《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因为与上书为同一本,故放在一起叙述),是艾恺著作的再译本,篇章、内容与郑译本大体相同。艾恺在为该译注所作的“中文版序”中称自己的作品是迄今为止“唯一的梁漱溟评传”[19],并解释了为什么称梁漱溟为最后的儒家:“在近代中国,只有他一个人保持了儒者的传统和骨气。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大有孔孟之风;他四处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他心目中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20]艾恺对本书的看法是正确的,他的著作的确较早。中国当代历史学家、教育家龚书铎在为郑译本《梁漱溟传》所作的“译序”中也称其是“第一部关于梁漱溟的系统的传记”[21]。说来奇怪,梁漱溟是中国的思想家,第一本传记居然出自外国人之手,这也许是庐山之外观庐山,视野不受限制的缘故,也是因为艾恺用功甚勤,七年中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拜访过传主本人,而且还亲自到农村体验和调研。按照龚书铎的评价,艾恺有广阔的研究视野,把梁漱溟的文化保守主义和世界性的反现代化思潮联系起来。同时注意中国特色,把梁漱溟的思想和中国的社会及文化状况联系起来。另外,艾恺还揭示出梁漱溟乡村建设和儒学复兴失败的三大矛盾:文化相对主义与中国文化绝对主义的矛盾;复兴中国文化与物质落后的矛盾;思想上反西方民主与实践上追求民主制度的矛盾。[22]然而,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把梁漱溟称作最后的儒家都是不周延的,因为儒学的发展还在继续,还会涌现出不同时代的儒家,所以对儒家或儒学而言,只有以后,没有“最后”。
汪东林的《梁漱溟问答录》笔者不确定是何种传记体,因为书中多是梁漱溟自己的回忆和叙述。作为全国政协“内部人士”的汪东林与老一代知识分子多有接触,是大陆最早介绍和叙述梁漱溟事迹及思想的,1980年就发表了题为《一位刚直不阿的老人》的文章。《梁漱溟问答录》由赵朴初封面题字,有梁漱溟本人所作的“序”,还有费孝通的《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等文章。这本书封面的梁漱溟照片很有特色,多数著作选取的都是梁漱溟表情严肃的照片,这本书的封面照片却是微笑的,给人一种慈祥之感。梁漱溟在“序”(1987年1月13日作)中称作者是“晚辈朋友”,并谈了对本书的看法,他说:“由于我出生于1893年,从晚清就先后上过几个学校,辛亥年前即加入了京津同盟会,算起来已为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探索并奔波了八十个年头了。如此漫长的岁月,经历了多少人和事,要细细叙述并撰写出来,数量将相当可观。《梁漱溟问答录》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着重于政治社会活动,对我的哲学思想、学术研究等方面,则记述的较少。另外,由于时间漫长,我的记忆自然有不确切之处,而汪东林同志的年龄又只是我的一半,解放前的事他并无亲身经历,因此文中就难免会出现某些时间或空间上的差错。”[23]梁漱溟的“序”指出了这本书的重点是记述政治社会活动,对其哲学思想、学术研究记述相对较少。费孝通的《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一文认为,梁漱溟是一生从事思考人类基本问题的学者,称他为思想家最恰当不过。费孝通特别强调“用心思”对一个学者的重要性,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无穷追问。梁漱溟的思想永远是活的,不断提出新问题,进行新思考,得出新结论。这应该是一个思想家之所以成为思想家的缘由。全书分十一章:“四书五经与ABCD”“投身革命与笃信佛学”“北大讲坛与乡村建设”“见蒋介石与会毛泽东”“二赴延安与奔走和谈”“耳提面命与思想变化”“错误始末与闭门思过”“科学道德与阶级斗争”“林彪接班与批林批孔”“‘文革’闭幕与人治法治”“著述不辍与重登讲坛”。该书多是梁漱溟自己的叙述和回忆,是我们研究梁漱溟生平事迹以及思想的重要依据。
2.20世纪90年代
马勇是梁漱溟研究专家,有关梁漱溟的著述不少,出版较早的通传类是《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全书分为二十章:“特立独行之少年”“热衷于佛家生活”“东西文化之评判”“理解的误差”“彷徨中的探索”“欲替中国开出一条新路”“乡村建设的文化哲学依据”“乡村建设的理论”“并不成功的实践”“国难当头 投身抗战”“致力于民主运动”“隐居桂林”“奔走国内和平”“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只发言,不行动”“生命历程的重大转折”“沉默中的反省”“遭难中平心讨论东方学术”“铮铮铁骨,浩然正气”“生命虽结束,问题在延续”。书前有著名历史学家耿云志的“序”,在谈了对梁漱溟及其思想的一些看法后,对该书的优长和需要继续深入讨论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该书的特色是尽量充分地占有材料,是一部成功之作,值得一读。作者也认为该书虽然侧重于思想的探讨,但已初步勾勒出梁漱溟复杂多彩一生的基本轮廓。马东玉1993年在东方出版社出版了《梁漱溟传》(2008年出了第2版),其缘由是为梁漱溟等现代新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所感动。全书分为十六章:“儒学末流”“受教育于新旧转化的时代”“上下求索”“归宗儒家”“乡村建设——儒家生活的现代实践”“八方奔走 呼吁抗战”“党派问题”“参加重庆“政协”与国共谈判的前前后后”“‘为往圣继绝学’”“思想转变与抵触”“与毛泽东的一桩历史公案”“新儒家文化观的发挥与阶级斗争的困惑”“在十年动乱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风风雨雨”“一个美好的结局”“梁漱溟的晚年著述”。该书的特色如其所述,是用新儒家的思路、特征和性格去解释梁漱溟及其思想。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出版了王邵军、屠茂芹编著的《东方圣哲——梁漱溟》,前有“小传”,后分“逸闻篇”和“隽语篇”。“逸闻篇”又分四章,分别是“人生”“社会”“政治”“炼狱”;“隽语篇”收录了梁漱溟的部分言论和他人对梁漱溟的评价。该编著是“文化名人逸闻隽语丛书”的一种,应属普及性和通俗性的读物。1995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景海峰、黎业明的《梁漱溟评传》,这是“国学大师丛书”的一种,有张岱年的总序。该书的“序”由汤一介撰写,阐释了他对19世纪末以来三种思潮,即文化激进主义、文化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相互激荡的看法,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上的一个转型时期,如果加以认真的总结,会为21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全书分五章:“究元决疑:早年的困惑和求索”“文化论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行动儒者(上):梁漱溟与乡村建设运动”“运动儒者(下)梁漱溟与中国现代政治”“多棱聚焦:梁漱溟晚年的是是非非”。作者在“后记”中介绍了他三次见到梁漱溟的经历,对与郭齐勇一起拜会梁漱溟的场景描绘得细致入微,也谈到了该书的写作缘由。1998年8月,漓江出版社出版了陆明伟的长篇纪实小说《大儒梁漱溟》,全书分十一章:“山城迎晓”“大江东去”“相邀之夜”“金秋十月”“祸兮福兮”“两大道理”“浩劫之年”“语惊四座”“二次解放”“长谈纵横”“东方复兴”。纪实文学作为文学类的历史纪实当然有着自身的特色,黄绍清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评价道,这部纪实文学“集中笔力描写梁漱溟的形象,并着力刻画他的独特性格。……巧妙穿插,着意镶嵌……作者倾注了浓郁的情感”等。[24]梁漱溟长子梁培宽为该书提供了一篇《读后感》,对用“‘大儒’这个有溢美的词语心里有所保留”,还谈到他把一篇《一代儒学宗师梁漱溟在北大》的“一代儒学宗师”删去,改作《梁漱溟先生在北大》的事情,[25]这是过谦之思和过谦之举。梁漱溟为马一浮写的挽联是:“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千年国粹”马一浮名副其实,“一代儒宗”应是梁漱溟自己,因为梁漱溟借鉴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某些观点,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其间对“直觉”的发挥,对孔孟“仁”“良知良能”的建构等,体现了现代新儒学的一般特征,足以坐稳现代新儒家开山人的座椅。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了马勇的另一部著作《梁漱溟传》,这是“20世纪名人传记丛书”的一种。全书分十二章:“‘小老哥’与‘梁贤人’”“怀抱为僧之念”“替孔子说个明白”“欲替中国开出一条新路”“致力于乡村建设”“国难当头,投身抗战”“致力于民主运动”“奔走国内和平”“历史转折关头的思考与变化”“与毛泽东的一桩历史公案”“不幸中的万幸”“晚霞余晖”。该书对梁漱溟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述说,体现出浓郁的历史感和动态感。
3.21世纪以来
郑大华之所以选择梁漱溟及其思想作为研究对象缘于他1987年10月参加的“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他在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梁漱溟传》的“后记”中说,梁漱溟“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旧时学者长袍……个头不高,面容清癯,但两眼炯炯有神,根本不像94岁高龄的老人。……他短短10多分钟的发言,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精神力量,什么是儒者的人格魅力,什么是伟人与凡夫俗子的区别……正是在这一时刻,我决定以梁漱溟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这样我也就成了国内第一个以梁漱溟及其思想作为博士论文题目的人”[26]。全书共分七章:“困惑与求索(1893—1924)”“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欲替中国开出一条新路’(1924—1937)”“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为国事尽力(1937—1949)”“认识老中国”“生命历程的转折(1949—1988)”。郑大华认为,梁漱溟是20世纪的见证人,无论在思想史还是政治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书特色是从梁漱溟的问题意识出发,围绕人生问题、中国问题展开叙述。2006年,东方出版社出版了佟自光的《飞扬与落寂——梁漱溟的孤独思考》,从其叙述风格来看,应该属于纪实文学。全书除“序论:一个‘浪漫的补天者’”外,还有八章:“国运·家运·身运”“青春的激情与迷惘”“执着于无奈:乡村建设十年”“抗战岁月的自信与失落”“徒劳无功的和平努力”“与毛泽东的对话”“晚年:落寂还是平静”“一生重要著作和思想”。该书认为,梁漱溟是天才,但不是“天生”之才,而是缘于后天的因素,家庭环境的宽松平和、父亲的慈祥认真、自己的追问思考、中国现实的土壤等。该书还有湖南师大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内容大致相同的《孤鸿卓立:梁漱溟》。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在“中国学术大师系列”丛书,收录并出版了马勇的《思想奇人梁漱溟》,全书共分十一章:“旧时代的造反者”“对生命意义的疑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让梦想变成现实”“为国难东奔西走”“‘中国的圣雄甘地’”“为建国而调解”“为农民仗义执言”“十年寂寞与无奈”“风雨后见彩虹”。“尾声”是《夕阳下的喃喃自语》。2015年,东方出版社出版了马勇的《中国圣雄梁漱溟》,从篇章题目来看,与2008北大版大体相同。作者在“题记”中介绍了他研究梁漱溟及其思想的经历,认为:“一个人的学术生命确实不是无限长,但一个人如果用几十年时间持续关注一个人物,过若干年有新史料、新发现,这本身就是一种学术精神,是执着。即便在网络条件下,我们也没有办法一次性穷尽全部史料,新史料的发现永远都是学术进步的前提。”[27]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出版了梁卫星的《改造中国的实践——梁漱溟传》,分上、中、下三篇,重点是上篇,包含七章:“最好的教育”“北大七年”“曹州办学与乡村建设”“抗日战争与内战时期”“建国后的遭遇”“倾注一生心血的两本书”“百年人生铸传奇”。作者自陈写作目的是“试图拨开这传奇表面层层叠叠的伪饰与油彩,拆除这深厚的隔膜,走进梁漱溟的人生,也愿笔者的这份努力能使梁漱溟非凡独异的人生融入我们久已世故的骨血”[28];认为“梁漱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断追求人生向上的波澜壮阔的人生大戏,是不折不扣的伟大传奇”[29];并认为20世纪人格成就最高的只有鲁迅和梁漱溟。该书有一些惊人之笔,包含对世俗的批判,但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如把《中国——理性之国》《人心与人生》称作梁漱溟倾注一生的两本书似不妥当,与学界对梁漱溟代表作的认定不尽一致。
(二)代传
继《梁漱溟问答录》之后,汪东林又陆续出版了《梁漱溟与毛泽东》《1949年以后的梁漱溟》《“反面教员”梁漱溟》等,自己称作传记作品,介绍了不少“外部人士”难以知道的梁漱溟事迹,保存有珍贵的历史史料,也是笔者称之为“代传”的典型作品,即梁漱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事迹及思想。作者在《梁漱溟与毛泽东》的“后记”中说:“我和梁漱溟……等爱国老人的关系,并非是一般记者同被采访者的关系。……我担任由这些爱国老人组成的政协直属学习组秘书达二十年之久……因此手头上积少成多,保存了大量素材。……我所记述的人和事颇有知名度,其材料是真实可信的;认真的读者可以获得别的史书不一定有记述的史料,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老一辈的爱国老人们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他们的高风亮节……”[30]《梁漱溟与毛泽东》一书由赵朴初为封面题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从编目来看,这是一部文集。首篇是“梁漱溟与毛泽东”,接下来还有“梁漱溟与毛泽东一九五三年历史公案补遗”“六十年代的梁漱溟”“‘文革’风暴中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老人近事”“辛亥革命前后的梁漱溟”“梁漱溟谈‘五四’时期的蔡元培和北京大学”,之后的文章都是记述其他人物的。从论文的内容看,似又不可称为“代传”,因为涵盖的时间比较长。第一篇类似于“专传”。但接下来的著作是较为典型的“代传”,书名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即《1949年以后的梁漱溟》,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收录了除“附录”外的九篇文章:“‘反面教员’梁漱溟”“梁漱溟与毛泽东”“梁漱溟与毛泽东一九五三年历史公案补遗”“在反右斗争中梁漱溟何以沉默不语”“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梁漱溟”“1964年:梁漱溟谈自己的思想问题”“1965年:梁漱溟重申不随大流”“梁漱溟在‘文革’风暴中”“梁漱溟的晚年生活”。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又推出了《“反面教员”梁漱溟》,作者在“增订本后记”中说,本书是《1949年以后的梁漱溟》的增订本,增加了一些新的文章。作者重点推荐了“梁漱溟1958年向党交心”“梁漱溟与赵朴初”“梁漱溟与冯友兰”等。本书以费孝通的《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为代序。戴晴1989年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梁漱溟 王实味 储安平》合传,属纪实文学类。专门谈的是梁漱溟与毛泽东之间的交往,比较详尽。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刘克敌的《梁漱溟的最后39年》,显然写的也是梁漱溟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迹。全书除“引子”和“尾声”外,共有十章:“从朝天门到天安门”“中南海的座上宾”“至关重要的一年”“‘雅量’之争的余波”“在饥馑与风雨中”“政协学习会上的老顽固”“‘理性之国的疯狂’”“匹夫不可夺志”“收回五弦,目送归鸿”“‘我好像远远地望见了孔子’”。作者指出,梁漱溟虽自称佛教徒,却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后半生比起前半生来更加富有传奇色彩。所以作者选择的叙述起点是1949年。
(三)忆传
长江出版社2014年出版了梁培宽、梁培恕的《父亲梁漱溟》,收录了两人12篇文章:“梁漱溟:执着探讨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的思想家”“谨记先父梁漱溟”“先父梁漱溟与北京大学”“凄凉的回眸——1950年父子重作邹平之游”“父子交流思想”“此时而得尽亲情”“十年浩劫中与人良性互动”“要善用自己的身体——生活上的自觉、自主和自如”“‘我的生命就寄于责任一念’”“为之伤痛,为之太息”“先父梁漱溟与书法”“父亲的书信——〈梁漱溟往来书札手迹〉编后记”,书末附录收录了梁漱溟的《我的自学小史》。“卷首语”说:“受命编一本小册子介绍先父,便从我们兄弟二人过往所写的长、短篇中摘取十余万字。……当前社会于东方之学颇疏远,倘若通过先父这个人使读者对东方之学有一种感知,坦白说,那正是我们所期待的。”[31]书中多是对梁漱溟生平事迹的回忆,也谈及梁漱溟的思想,是研究梁漱溟及其思想的重要史料。书中谈到,在梁漱溟看来,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如果把它当作哲学思想来讲,就会失去孔子的真精神,孔子是有哲学的,但仅仅是其在修身实践中所产生的副产品。书中还谈到,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是“指孔子思想对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终究有一天会为人类所理解所认识,并用之于自己的生命,用之于自己的生活,以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32]。有人问,梁漱溟以95岁高龄善终,是否有什么秘密?梁培宽解释说,他不大谈什么养生,只是注意自己身心的调理。并强调自觉、自主、自如:“自觉是首要的条件,没有自觉,可以说一切都谈不到。然后是自主,自己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不为外在种种刺激、诱惑所左右。如果说自主还有自己勉强自己的时候,自如就是连一点勉强的意思也没有了,好似无须经过思想斗争,顺其自然就是了。”[33]这里实际上包含了梁漱溟对人的哲学思考,自觉是人之为人的依据,自主是尊重个体的自由人格,自如是人类生命的理想境界。书中还有不少珍贵的家庭和工作照。
另有数本纪念和研究文集,广义上应该属于忆传类。漓江出版社1993年出版了由魏华龄主编的《回忆梁漱溟》,收录了27篇文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了刘定祥等著的《梁漱溟研究集》,收录了14篇文章;学林出版社1997年出版了张岩冰所编的《梁漱溟印象》,分六辑《亲人的回忆》《回忆吾师》《天下谁人不识君》《“仲尼燕居”》《“与哲学无缘”的哲学家》《梁漱溟与毛泽东》,共收录了28篇文章;东方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马勇的《末代硕儒——名人笔下的梁漱溟 梁漱溟笔下的名人》,收录了70余篇文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朱方主编的《梁漱溟纪念文集》,收录了30余篇文章。与马勇的《末代硕儒——名人笔下的梁漱溟 梁漱溟笔下的名人》体例类似,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出版了伯宽、谷雨编的《阅读梁漱溟》,收录了回忆、研究文章40篇。这些文集虽都是单篇文章的结集,但涉及梁漱溟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丰富,是我们研究梁漱溟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几点感想
从以上列举的传记类著作来看,作者有家人、朋友,其中学者居多。通过这些传记,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梁漱溟的家庭、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事迹以及思想轮廓。
1.梁漱溟的祖先
梁漱溟说:“我家祖先与元朝皇帝同宗室,姓‘也先帖木儿’,蒙古族。元亡,末代皇帝顺帝携皇室亲属逃回北方即现在的蒙古,而我们这一家没有走,留在河南汝阳,改汉姓梁,取自‘孟子见梁惠王’一语。”[34]这是说梁漱溟的祖上是蒙古族人。
2.梁漱溟的墓地
梁培宽、梁培恕在《我的父亲梁漱溟》中有说:“他们(邹平——引者注)一方面觉得我父亲在那里工作过,邹平在无形中与他有一种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是想由此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我们觉得这样做也是有纪念意义的,所以就同意了。但还留了一部分放在八宝山,后来父亲的家乡桂林也提出同邹平一样的要求,我们就把八宝山的骨灰迁移到桂林穿山公园,这两处归宿都不错。”[35]这是说,梁漱溟的墓地现在有两个,一个在山东邹平,一个在广西桂林。
3.叙述特征
所有传记的一个共同倾向,都是大力褒扬梁漱溟独立自主的学术人格,这也恐怕是梁漱溟之为梁漱溟的一个根本特征。梁漱溟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是敢于坚持自己观点的人,这在“雅量”风波、“批林批孔”等事件中都能体现出来,正像他所引用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罕》)一样,展示了一种宁折不弯的人品。但这并不是说梁漱溟一味固执己见,“雅量”风波后,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他对自己的言行有过反省,在当时的背景下可谓入情入理。事实上,梁漱溟对毛泽东本人和毛泽东思想是钦佩的,在《人心与人生》中,吸取了不少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观点。
4.思想研究
尽管是传记作品,但不少的著述已涉及梁漱溟思想的方方面面,内含有思想研究。如艾恺在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背景下对梁漱溟文化思想和乡村建设理论的探讨,如马勇传记中对梁漱溟多方面思想的叙述,其他的传记中也多有涉及梁漱溟思想的。郑大华在《梁漱溟传》中,在叙述梁漱溟生平事迹的同时,对其思想进行了解析:如第二章中,围绕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探讨了梁漱溟的东西文化比较论、东西哲学比较论、中国文化出路论、儒学现代转换论等,并对其历史地位进行了评判;如第四章探讨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包括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建设新社会组织结构,促进农业以引发工业等;第五章探讨了梁漱溟的政治学说,即民主宪政理论;第六章探讨了梁漱溟的老中国论,包括文化理论、社会特殊性、文化特殊性、政治特殊性等;第七章探讨了梁漱溟的东方学术理论、人心与人生的哲学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