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地理学视域中的岭南传统音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本章结语

经探讨可以得出,广东汉剧的发展历程与其最终在客家聚居地的生存,与它每个时期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文化景观等方面有着种种关联。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一方面,早期的广东汉剧是“外江戏”进入粤东,在湖北荆沙地区形成南北路合流的史实,为广东汉剧源于湖北的这一说法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广东汉剧在进入粤东后,先是选择盘踞在赣南、闽西、粤东的经济中心——潮汕地区,而潮汕地区发达的经济,繁荣的商业,安定的社会也为广东汉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基础。后来由于潮汕地区沦陷,逐渐走向式微的广东汉剧选择向客家居地转移。客家居地众多的丘陵、山地形成的封闭地形,保护了广东汉剧的生存,并呵护着它的发展。

从人文环境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早期的广东汉剧进入粤东时的路线与客家人南迁路线的吻合程度,以及他们对史料中所说汉剧源于汉口说法的完全接受,也进一步证实了广东汉剧的根源是在湖北;另一方面,广东汉剧进入潮汕地区后,受到潮汕民众的喜爱和热捧,将广东汉剧推向繁荣,即使广东汉剧转移客家居地,客家人也是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一剧种,并通过不断的交流演出将广东汉剧重新推向高潮。

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来看,广东汉剧在潮汕地区的迅速发展,涌现出的各种戏班,推动着广东汉剧的进一步发展。客家山区中的众多国乐社,承载着客家人民共同的信仰,为广东汉剧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见,是特定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孕育广东汉剧在汉口的形成,呵护着广东汉剧在潮汕地区的成熟,并推动着它的发展,最终维持着广东汉剧在粤东客家地区的生存。


[1] 参见李英、张贵《广东汉剧早期外江乐班本土化历程》,《嘉应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2] 参见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2页。

[3] 参见丘煌、罗恒报《广东汉剧不是源于徽剧而是源于湖北汉剧》,《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4] 陈香白:《潮州文化述论选》,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151页。

[5] 参见李英《广东汉剧本土性声腔特征分析》,《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1期。

[6] 参见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7]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讲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1997年版,第508页。

[9] 参见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5—96页。

[10] 参见黄东阳《从声腔形态的比较为广东汉剧寻根溯源》,《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2015年第2期。

[11] 参见王恩涌《文化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12] 参见李荀华《广东汉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13] 参见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页。

[14] 参见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页。

[15]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16] 参见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页。

[17] 参见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

[18] 参见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19] 刘织超修,温廷敬等纂:《民国新修大埔县志》卷十一“民生态”,1943年铅印本。

[20] 参见沈敏《潮安年节风俗谈》,潮州斫轮印务局1937年版,第37页。

[21] 参见国务院[2005]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附件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年3月26日。

[22] 参见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2—73、第200—205页。

[23] 参见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150页。

[24] 参见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25] 参见马达等《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图——乐象大埔》,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第162—163页。

[26] 参见黄东阳、吴卫洁《广东汉剧的文化解读》,《上海戏剧》2015年第3期。

[27] 参见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28] 参见王恩涌《文化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4页。

[29] 参见梅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梅州市志》(上册),方志出版社2011年版,第77—79页。

[30] 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页。

[31] 吴真:《红黑脸谱与戏剧角色类型化的形成》,《民族艺术》2001年第3期。

[32] 参见王恩涌《文化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4—56页。

[33] 《小小国乐社参加中园游艺》,《正报》第6版,1935年9月。

[34] 马达等:《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图——乐象大埔》,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第 11页。

[35] 参见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

[36] 参见陈志勇《广东汉剧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0—3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