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渤海国的灭亡
在契丹人咄咄进逼的形势下,腐朽的渤海统治集团虽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却根本没有认真地组织军民积极进行防御和反击。那么,是否是因为当时的渤海国内缺乏良将或兵力不足而无力进行抵抗呢?当然不是,如高模翰就是一位难得的将帅之才,史称他“有膂力,善骑射,好谈兵。初,太祖平渤海,模翰避地高丽,王妻以女。因罪亡归。坐使酒杀人下狱,太祖知其才,贳之”[9]。可是,这样的一位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统帅人物在渤海国末期却并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究其原因,只能是渤海国末期统治者昏庸无能,已经不会知人善任了。
面对契丹人咄咄逼人的气势,无能的末王大諲譔虽然“深惮之”,但却接连应对失策。先是同契丹的邻人奚部结为“唇齿国”,[10]企图以此牵制契丹人的进攻,不过未能奏效,因为早在辽太祖五年(911),奚部即已完全为契丹所征服。随后,大諲譔又幻想与昔日的宿敌新罗联合起来对付契丹。不曾想却遭到了新罗人的暗算。新罗人此时投靠了契丹,并参加了灭渤海国的军事行动,帮了渤海国的倒忙。随后,他又在神册三年(918)遣使到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向契丹称臣纳贡。但这种摇尾乞怜式的举动并没有打消契丹人灭亡渤海国的念头。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大諲譔竟然还派兵贸然出击,于天赞三年(924)五月进攻辽州(今辽宁省新民东北辽滨塔村),“杀其刺史张秀实而掠其民”[11]。其结果是,不但没能阻止契丹人的扩张势头,相反却招致了更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天赞四年(925)十二月,阿保机诏告天下:“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12]杀青牛白马以祭告天地,随后便亲率大军出征渤海国。契丹军队首先挥师东进,于二十九日借着夜色的掩护包围了渤海国的边防重镇扶余府。经过数天激战,终于在天显元年(926)正月初三攻克了扶余府,诛杀其守将。接着,契丹军队继续东进,于正月初九遭遇渤海老相所率的三万渤海援军,阿保机以一万骑兵应战。在契丹铁骑勇不可当的凌厉攻势面前,渤海援军很快就被打得溃不成军。契丹军队乘胜前进,于当天夜间就包围了忽汗城(即上京龙泉府)。正月十二日,走投无路的大諲譔被迫“素服,稿索牵羊,率僚属三百余人出降”[13]。大諲譔及渤海贵族们的屈辱投降及契丹军队的残暴行径,显然激起了广大渤海军民们的强烈愤慨,他们趁契丹近侍康末怛等13人率少量军兵入城搜索兵器的机会,奋起反抗,将进入忽汗城的契丹人全部杀死。在这种情况下,优柔寡断的大諲譔又改变了主意,重新率众进行抵抗,而契丹人自然恼羞成怒,立即从四面八方向守军发起进攻。尽管为数众多的渤海军民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由于事出仓促,缺少必要的准备、统一的部署以及坚强有力的指挥,无法形成强大的合力,自然不是契丹人的对手。而由突吕不率领的契丹主力军首先登上了城墙,康默记率领的汉军则攻下了东门,于是,蕃、汉诸军一拥而入,攻破了忽汗城。阿保机也亲自“驾幸城中”。大諲譔不得已再次“请罪马前”,当即被契丹军队押送城外,随后和其王后一起被送往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之后,“安边、鄚颉、南海、定理等府及诸道节度、刺史”[14]也纷纷表示降服,渤海全境遂为契丹人所逐渐控制。存在了229年的渤海国就此灭亡。
在契丹铁蹄践踏和蹂躏渤海大地的危急时刻,尽管渤海国统治者们昏庸无能,但是渤海军民还是进行了顽强抵抗的。所以才有“契丹与渤海血战数十年”[15]之说。但是,渤海军民的浴血奋战还是没能挽救没落的渤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