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进行时:实践、互动、鲜活的写作理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培养新闻评论作者新闻敏感性的意义

新闻敏感性是新闻记者必备的职业素养,本书作者靖鸣在《新闻意识与消息采写》一书中归纳为以下六种能力:一是能迅速判断或预见到某一新闻事实的社会意义、政治影响、对受众的影响程度和受众的兴趣如何;二是能迅速判断新闻事实中何者最为重要、最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三是见微知著,从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实和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其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四是具有对重复、类似的新闻事实进行剖析,探寻为什么(和怎么办),从而发现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社会影响的新闻;五是有科学预见重大新闻或某一新闻事件将来的发展方向的能力;六是独具慧眼,从别人的报道中选择新的线索,采写出与众不同的报道。

对于新闻评论作者来说,因为自身属于与新闻紧密联系的群体,新闻敏感性自然也成为新闻评论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但从要求来说,毕竟新闻记者与评论作者存在差别,因此在这里我们要求你们应该掌握新闻敏感性的前三种能力,概括来说就是你们要能够迅速、敏感地判断手头材料哪些最有评论价值,最能吸引公众关注。

增强新闻敏感性是帮助你们向评论敏感性过渡的必经之路,它能够密切你们和社会的联系、加强你们的新闻联系感。新闻敏感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你们多看、多思考、多采访才能培养和提高,继而通过大量新闻评论的写作实践,使这种敏感性向评论敏感性过渡。

(一)新闻评论作者应该密切与社会的联系

你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或好或坏,这个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问题,需要怎样的改革,这些内容多多少少都会表现在新闻报道中——但不是偶然对新闻报道实施关注就能帮助你达成这一目的,而是需要你持续不断地每天关注新闻。换言之,了解一个社会最好的途径,就是先去观察媒体每天都在报道些什么,这个社会每天都发生着什么,人们都关注什么,通过持续地关注新闻,就能培养出自己的社会感,将自己融入这个社会中,在宏观上把握这个社会的基本脉络,进而培养出自己的社会感,使自己与社会形成紧密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你们通过文字表达的观点或提出的意见、建议才能最大程度符合社会以及公众的需求,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这对于新闻评论的写作同样会起到促进作用,因为当你自身和社会发生紧密相连时,你的选题、观点、立场与判断,都会紧贴着这个社会,你的新闻评论能够最大程度引起公众共鸣,引导社会舆论,甚至引发社会行动。

“两会”代表的提案也是如此,只有密切贴合社会、符合社会需求,才会得到其他代表以及公众最大程度的认可,并在相关部门的敦促下及时解决。我们以2015年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中的政协委员姚明和孔子第78代嫡孙孔维克的提案为例,通过对比,你们肯定能够发现与社会密切联系有多么重要。

姚明这次政协会议带来了《推广专项体育课》的提案:在中学阶段全面推广“专项体育课”是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突破口,从而摆脱“很多孩子的体育是语文老师教的”尴尬;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体育项目,他认为有兴趣爱好能促进学生投入体育课。姚明的这一提案获得了李克强总理的当面表扬以及公众的普遍肯定,认为姚明的提案让公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

而孔维克在政协会议上的提案是“计划生育工作当务之急是调整人口结构,调整人口结构比控制人口数量更重要。建议高学历者可以生三胎以调整人口素质”。对于这一提案,受到了公众的普遍质疑。李亦秋的评论《博士三胎提案让孔子汗颜》表示:孔维克委员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站不住脚的,是不敢苟同的,表面上看高学历者生育三胎、多胎能提高人口素质,但本质是形而上学。高学历者生育的子女在某些方面素质可能会高于普通人家的孩子,能让素质高的人更多,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是危害社会的公平。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关键还得靠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每年“两会”的召开,委员们都是带着建议和提案上“两会”,公众是带着希望和问题看“两会”。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委员的所议之事,所提之策,公众都看在眼里,心有明镜。姚明为准备推广专项体育课的提案,花费了两个多月调研走访,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并通过调研的深入,最终将公众的心声转化为“两会”的声音,让公众与政协的距离无限拉近,因此所带来的提案有高度、接地气,能够获得领导和公众的普遍好评。

新闻敏感性能够密切你们与社会的联系,在评论对象的选择上以及评论观点的形成上能够符合公众的口味、贴近社会现实,写出的评论能够适时、恰当反映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获得上下一致的肯定,并促进问题的解决,最终你们也能在这个层面上将新闻评论的价值得以实现,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二)新闻评论作者应加强新闻联系感

写新闻评论,并非简单地从众多新闻报道中选择一则你认为有价值的新闻(或其中的新闻细节)作为新闻评论选题就可以,很多时候,新闻评论并不是就事论事,为增加评论的影响力,你们有时需要将不同的新闻联系起来,由此及彼、正说反说、旁征博引,以表达这一事件急需获得重视,或用来凸显、佐证新闻评论中的某一观点,增强自己新闻评论的说服力与影响力,这是新闻敏感性对于你们的重要意义之一。加强新闻联系感能够有效地促进新闻评论的灵感以及为写作过程提供丰富的论据,使新闻评论在新闻联系感的作用下能够“信手拈来”,评论的论据能够既有说服力又有时新性。例如,《颁发“商人证”才能让食品业的黑心商人“回头是岸”》这篇评论就是评论作者通过将当时食品安全危害肆虐的新闻联系起来,呼吁食品业或商界应该像其他行业,如教师、会计等职业一样通过证书的“镀金”来促使他们错误行为的改变并产生约束,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靠联想拷贝解决这个问题没抓住问题实质,这正如我们不能通过发良民证来让社会没有坏人。

颁发“商人证”才能让食品业的黑心商人“回头是岸”(节选)

潘智琦

上海染色馒头的“横空出世”,似乎是食品行业要掀起一场“狂风骤雨”的先行预兆,接踵而至的是牛肉膏、瘦肉精、硫黄姜……不可计数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粉墨登场”。凤凰网甚至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食品安全乱象》,其中仅29日和30日两天就有33条最新报道。时至今日,吃饭演变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无力的人们却只能唏嘘着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惶惶终日。

食品安全曝光的力度可谓是盛世空前,甚至被疑曝光疲劳。笔者认为监管是必要的,这是为人们健康负责任的表现。但食品行业点多、线长、面广,生产的方式种类繁多,销售的渠道五花八门,想要通过被动的监管和曝光来遏制其发展,必定不是长久之计。监管之外,食品安全更加需要的是黑心商人们人性的回归,需要食品业或整个商界能够统一颁布一本“商人证”。只有从根源上一刀切断,才能让食品业的黑心商人“回头是岸”。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新闻学专业学生)

《出格的拍照行为背后是对历史的冷漠》这篇评论是张译誉同学把“去年”和“今年”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被曝光出格行为的新闻联系起来,试图说明这般出格的拍照行为并不是个例,而在社会上具有普遍性,并试图引起社会公众的更大关注。

出格的拍照行为背后是对历史的冷漠(节选)

张译誉

近日,一张年轻男子面带微笑地坐在女红军雕像上摆拍的照片在网上遭疯狂转载。不少网友在看到照片后,纷纷评论谴责该男子“行为不雅”“简直没教养”。(光明网 4月25日)

这绝非个例。去年,中国青年网就报道过两男子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恶搞拍照的新闻,人民网也报道过一则“男子脚踩刘少奇塑像头部拍照”的新闻。如果说,这些只是有些人的无聊、无知之举,只是有些人想炒作、搏出位,那么遇难者纪念馆前一拨又一拨的人比出剪刀手、微笑地自拍或者让人拍照又说明什么呢?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2+2新闻学专业学生)

此外,新闻联系感还意味着你们在关注新闻时能够自觉地形成属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就是让新闻和观点惯性相连。比如,看到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在互联网中疯狂传播时,你的看法是什么?看到陈道明在“两会”中席地与记者一同改稿时,你又有什么观点形成?这种新闻与观点的惯性联系需要你们在不断地关注和思考中逐渐养成,最终内化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方式,这对于新闻评论的写作大有裨益。

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在网上引发热议时,公众的观点因自身的新闻联系感的区别而不同,下面我们将网上各种不同的声音分为“支持的观点”“批评的观点”“对批评的反批评的观点”三个种类一一展示。

[支持的观点]

《南方都市报》记者汪涛:

在环保部的一次会议上我遇到柴静,互留了联系方式后,她时常和我探讨一些大气污染的问题,要一些专家的联系方式。我没有对别人说起柴静在关注雾霾的话题,后来听说她当了妈妈后,对于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关注。我很欣慰。只是觉得她太认真了,大气污染的各个领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没看到报道。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请去给她的演讲提意见时,我才明白柴静为何要花一年时间,为何要采访那么多人。“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

人民网:

“不仅理解,而且能够强烈地带着情感感受到。”更在官微中呼吁:“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原《焦点访谈》主编庄永志:

他将柴静的这次行动看作“互联网时代的公民调查”,“目力所及,这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她居于调查的动员,将引发新一轮的、更广泛的从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调整再到公民个人作为的治霾行动”。“她以个人、市民而不是机构雇员的身份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污染治理的立法、战略规划和能源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可以从信息公开和民主决策的视角考察其间的得失、权衡国外同类决策的可否借鉴。网民不必拘于渠道信任,而是出于对传播者个人魅力的赞赏和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对社会议题的重视而上网观看《穹顶之下》……《穹顶之下》,仅仅是网民参与的开始。”

[批评的观点]

北大吴靖教授认为: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名人自费拍摄新闻调查是一种包装成公共行为的商业行为,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市场化的算计。这种算计在柴静纪录片的完成品从内容到形式每个细节中都可以找到。从莫须有的雾霾导致婴儿肿瘤的叙事策略开始,到再次搬出幼儿和母爱来遮蔽数据漏洞和逻辑混乱的结尾。包装、姿态、煽情、自我展演的商品逻辑几乎全程覆盖真实、理性、深入、质疑、论辩的公共对话逻辑。

中戏教师“树上的男爵”:

说到空气污染,北京人动不动就骂河北,说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是北京雾霾的罪魁祸首。春节期间包括北京人民在内的大都市中产阶级开车自驾到大理,把小小大理堵了个水泄不通,春节期间PM2.5指数飙升。如果关闭了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河北人民就会下岗失业,而北京人少开点车,顶多就是生活不太方便而已。我想说的是:治理空气污染,那些充分享受着现代生活便利的大都市中产阶级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一边控诉着空气污染,说不许烧煤不许搞水泥厂钢铁厂,但却丝毫不提自己高能耗的生活方式,那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只想着别人为自己牺牲而自己压根没打算负责任。环境污染毫无疑问应该治理,但治理方式不应该是去砸那些正在发展道路上苦苦经营的欠发达地区人民的饭碗,相反,应该充分反思并有效约束中产阶级们美其名曰“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对批评的反批评观点]

崔永元:

《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你可以推断一下,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啊?

温克坚:

柴静雾霾视频引起海量传播,说明雾霾肆虐下民众不满情绪之广泛和深切,不过不满情绪本身不是社会行动,它只是社会行动的一个心理基础,催化行动还需要明确的归因,清晰可见的路径,并伴有成功可能性的激励,而这些要件的表述,显然是柴静视频无力承载的,而是通过后续辩论和批评才可能塑造的,在这个意义上,柴静粉丝们不要过于敏感,赞美不是唯一的姿态,对这个视频的批评反而是提升这部片子价值的通道。真相就像洋葱,柴静拨开了一层,自然需要有人去拨开第二层,直到直面最后简单而残酷的真相。通过这种观念对手戏,社会心理动能才会更聚焦,社会螺旋式演进才有可能。

这是我们在网上搜集的部分观点,并不全面,但可以表明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会因为新闻联系感的不同产生截然相异的看法。当然在我们的学生当中,也有很多人对于这一事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只是因为事件的发生恰逢新闻评论课程开始阶段,所以观点并不是很成熟,大部分都属于人云亦云,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者就是观点大而空,有些立不住脚。这其中,我挑选了部分学生对柴静“穹顶之下”的观点展示给大家:

1.柴静携《穹顶之下》归来,以一个母亲的口吻和记者的专业角度把雾霾问题提到人们面前,引起巨大的反响,这种行为值得鼓励。

2.我不认为许多人扒拉柴静私生活的行为是合理的,作为一个公民,她自费把一个公共问题放到舆论场上并引起关注,她尽到了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而她的私生活却因此被人扒出来,这些行为毫无意义。

3.柴静在《穹顶之下》谈到了女儿的肿瘤,称“这是我与雾霾的一场私人恩怨”,此举违背了纪录片客观公正原则,带入个人感情影响了观众的判断,模糊了雾霾的焦点问题。且不论女儿肿瘤与雾霾是否有科学的联系,新闻工作者出身的柴静把自己的隐私扯进来就是一个很不明智的行为。

4.柴静凭其团队就能提出有关雾霾的一整套相对完整的解释和对策,尚不论现实意义有多大,为何我们的政府对于这个问题始终只有一些无关痛痒的回应。在主流权威不作为的情况下,社会上有人能够自发地去为这个社会的改变做出良性的贡献,我认为是值得肯定的。

5.柴静的视频刷爆朋友圈,一连几日霸占媒体头条。按说雾霾这一议题由来已久,且被国家提升至了一定高度,但在不少普通百姓心中柴静此举可谓勇敢且执着,体现了其独特的人文关怀。那么不禁要问,一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怎么会在这一节点、在柴静的包装下重新得到热议?首先,不得不说这与柴静的个人标签有关,柴静向来以其温婉且富有人性的采访报道方式展现于大众,在这一视频开头更以其女儿的故事打动人心,渲染氛围。其次,该视频的发布时间也很有意味,虽然在(2015年)1月已经拍摄完场,但却选择在两会期间发布。

这里展现的多种观点,并不是说他们写得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只是想向你们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每个人对于每一件事都会生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观点,这些观点没有好坏之分,只要你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那么你这个观点就是能够立住脚的。

《不要盲目质疑“高考加工厂”的铁栏》是熊思雨同学针对在2015年引起热议的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为防止学生跳楼,在楼道里安装围栏的事件展开的评论。当时,网络上的大部分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极端化的做法,将学校建造得如“监狱”一般,称这和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但是,熊思雨同学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观点,最终也能够自圆其说,评论被人民网转载。

不要盲目质疑“高考加工厂”的铁栏

熊思雨

中新网4月21日消息,河北衡水第二中学的校园里,教学楼改造成全封闭,楼道里也安装了围栏,看上去像是监狱一样。此前有报道,2014年3月29日,该校一名高三学生在校跳楼身亡。据悉,此次安装铁栏正是为了防止在校学生跳楼。

自从“衡中模式”在全国得到宣传后,许多学校纷纷效仿,朝着“高考加工厂”的方向建设。同样,衡水二中采取的也是“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的模式,军事化的管理和高强度的训练已经被不少人批评为极端的做法。而现在衡水二中将学校建造得如“监狱”一般,更是在网上引发了一轮“吐槽”,有网友称这和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然而值得反思的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去了哪里,为什么类似衡水二中这样的“高考加工厂”还在愈演愈烈?在这个教育制度有待改革、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大背景下,也许我们不应该盲目质疑衡水二中在教学楼安装铁栏的行为。

虽然呼吁“素质教育”多年,但在现阶段,高考作为高中教育唯一的指挥棒而存在,使得应试教育还难以退出历史的舞台。况且,这些“高考加工厂”所在的地区多是高考招生洼地,诸如保送、自主招生等优惠政策更是对他们的不公。因此,苦读可能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高压是不可避免的,可见学校安装教学楼铁栏是对学生、对家长负责任的表现。毕竟,和教育的初衷相比,生命更可贵。

还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这种做法简单粗暴,是“治标不治本”的。的确,在学校里安装了铁栏,并不能阻止学生“另辟蹊径”。但是放眼整个大环境,真正的“治本”是改变当前畸形的教育制度。而在不能改变教育大环境的情况下,学校做出了最起码的防护措施,也算是“有作为”。况且,学生及家长选择了这所“高考加工厂”,就代表已经认同了他们的教育模式,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身为旁观者的我们,并没有过多的立场指手画脚。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校能够做的比安装铁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深度的心理辅导。学生跳楼一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压力过大,也可能是一时的冲动,而适时、适度的心理辅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悲剧的发生。虽然“一切为了高考”,但身心健康是一切的前提。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2+2新闻学专业学生)

点评:标题直白有力,能深入新闻背后,穷追问题根源。但本文逻辑不太严密,应该从“高考加工厂”是什么,为什么存在,该如何解决等方面展开。